陕南端宫戏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很小的时候,生活在汉水流域的羌人几乎没有什么科学知识,所以如果氏族中有人得病,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所以当时的人们请段公来驱邪。

段公,又名巫师,在马头神驱之前被当地百姓视为执事使者,负有送圣驱鬼之责,因此在陕南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十分神圣。

据史书记载,早在屈原时代,楚汉之地就喜写鬼神之歌。到了宋代,“踩药市集特别好,是首好歌”。就这样,端宫女神从民歌中吸收了一些小调,使之变得奇特,改变了旋律,使之更适合于悦的娱乐性表演。

到了清代,随着地方戏的兴起,端宫、神婆也受到了影响,促使“神歌”的内容从民歌到宣讲因果报应,再到编创男女爱情、家庭纠纷的故事。于是出现了《好女人》《姐妹吵架》《祖宗神圣化》等节目。

当时对陕南坛戏影响较大的是大酪戏,坛戏最初是由秦巴山区的社火秧歌发展而来的。端宫为了招揽生意,邀请了一些民间艺人,尤其是大酪戏艺人,为其《清潭》伴奏演唱,于是大酪戏的音乐剧唱段和部分剧目也逐渐推出。由于对奶酪戏的吸收,端宫戏中的“清谈”活动迅速发展起来。

到清朝乾隆年间,端宫戏在汉中、安康的丘陵山区已有较大影响。这一时期的端宫戏逐渐吸收了秦巴山区丰富的民歌和民间舞蹈的滋养,从而剔除了原始宗教仪式中的一些歌词和祈祷节目,很少见到宗教色彩,基本上是健康的情歌和民歌。

于是,出现了许多以艺术为职业而不是以巫术为生计的职业艺人和阶层,他们经常在汉水流域巡回演出,使端宫戏繁荣起来。

汉水上游的端宫戏是受当地民歌和锣鼓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流派,称为“汉中派”。它以汉中为中心,以汉水为界,汉水南路更多地受到巴山语音和黄儿戏曲的影响,唱腔柔美细腻,麻辣滑稽。汉水北路更多的是受秦岭的音声影响,唱法粗犷、悲壮。

端宫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