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青铜器的论文,2000字左右。如果有写过的人给我发个word文档就更好了。..
关键词:夏朝青铜器;建模;几何图案;动物图案;道德象征;庄严而沉重
摘要: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表现在饮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上。虽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显得较为简单,但具有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装饰和端庄庄重的动物装饰,却显示出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端庄厚重和整体兼容,为商周青铜盛世的到来和审美的造型、装饰图案、风格做好了准备。
关键词:夏朝青铜器;建模;几何纹理;动物谷物;寓意符号;有尊严的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的先民就铸造了第一块铜。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留下了陶寺遗址的铜钟、登封王成刚遗址的残铜片和坩埚片等。到了甘肃青海齐家文化时期,他们开始锻造或冷锻青铜刀、凿、锥、钻、斧、刀、环、小饰品和镜子。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从“铜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夏朝,青铜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峡峰遗址是一个独特的早期青铜文化区,与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夏朝统治范围大致相符。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以及夏人的一些史实——如于霞的《公瑾九牧,铸鼎器物》(《左传?弓玄三年》),“以铜为兵”(《越爵书?还记得剑)、夏末采冶铜等。,也可以互相印证。特别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矿渣、铜坩埚碎片和陶器碎片,表明青铜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朝的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装饰的主体格局,庄重厚重的美感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为商周青铜器艺术全盛时期的到来做了必要的准备。
模型形式
在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朝文明中,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酒器、角、杯、炊器,兵器中的锣、钹、钹,乐器中的铃,镶嵌绿松石兽面的青铜饰品和残存的绕足器,从而确立了中国青铜器作为礼器和兵器的地位。
在众多的器皿形制中,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原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模仿陶制爵的样式。其形制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手工陶爵相似,腰细、底平、脚短。荷叶状的口和流动不规则,外观颇似手工制作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更为精致,壁匀薄,流程狭长,线条优美精细。虽都是细腰平底,但在陶塑上显然是事先精心修整过的,三足细长,略呈弧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夏初至夏末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到复杂多样、由粗放型到精致型的审美演变过程。
早期青铜器的造型主要受同时期各种陶器的影响。如夏初用作盛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短、无柱、直,其祖先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制鼎;青铜束腰爵作为酒器,无柱,薄如古拙,充满浓郁的原始气息。其流长、节距、体变扁宽的形态与豫西龙山文化三里桥型、豫北后岗型如出一辙。没有摆脱陶爵三短尖足附于器底外侧,形制圆润,无棱角变化的强烈特征,甚至“没有形成青铜器所特有的准确形制和强烈轮廓。”通渭的口缘也对应于涛哥口缘的折边型和废边型,其足仍沿袭正锥的涛哥足。因此,这一时期的青铜容器“在形制特征上与同时期的陶器几乎相同,其发展演变也与相应的陶器同步”[4]。夏初的青铜器还处于祖先制陶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特征。
夏朝晚期,青铜器比较精美,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此时,青铜爵形状的陶器特征明显下降。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形式感。增加了两个距离较近的钉形柱和装饰性特征,三条腿规则分布,接近等腰三角形,口边凹下弯曲。此外,爵侧面设有大弯销,销面上铸有两个狭长的刻字孔,既有效控制了销的粗细,又增添了装饰性的刻字图案;1959上海博物馆从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乳头衬管转轮造型独特,一侧有一个倾斜的转轮,上面铸有两个方形的饰品。它的马镫下有一个宽大的假腹部,上面铸有多个中空的圆孔,形成中空的装饰效果。特别是在二里头,二里头出土的乳头形长流爵特别细长,有一条槽形的尾巴与之相对应,既平衡了重心,又显得细长纤细,三条腿的尖端呈弧形,被冷落。这些都与橄榄形的爵体以扁平挺拔的风格相得益彰,脱离了夏朝的陶爵制,成为中国酒的形象代表。此时的青铜鼎腹部很深,有三只四角锥形状的空心足,两只耳朵立在口边,其中一只垂直于一只足,另一只位于另外两只足的中间。整体造型既有实用要求,又有审美要求,给人一种规整活泼的美感,在对比中表现出和谐。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创新的高颈、平腹、直壁棺(M9: 1,二里头遗址6区),口缘有两根三菱圆锥形短柱,腹部凸出,底部有三只空心圆锥形足。棺壁很薄,其先进的设计直接是二里岗文化青铜棺的始祖。夏朝晚期的处理器壁均匀变薄的技术也开创了商朝青铜器的新颖造型设计。
二,装饰寓意
夏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一方面继承了同时期的灰陶和礼玉的装饰纹样,另一方面又结合了当时专制社会形成阶段的特点,对装饰纹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扬弃,因此无论是装饰纹样的结构特征还是表现手法都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夏朝,蓝青铜器的装饰图案大多是像牛奶钉或圆饼一样的实心串珠图案,以及和弦和云雷纹等几何图案。虽然尚未发现直接雕刻在商青铜器上的以饕餮动物为主题的装饰图案,但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兽首铜饰上已经形成了动物图案的基本格局,从而开启了中国青铜器上动物图案的先河。
(1)几何纹理
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就出现了几何图案,但到了夏朝,青铜器开始模仿陶器的各种几何图案,出现了一些简单的朱利安纹、串纹和云雷纹,从而开启了中国青铜器装饰图案的先河。这些几何图案虽然比较简单扁平,但既有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又体现了丰富的审美时尚和时代文化内涵。
最早的珠饰图案为小珠状,单排双排水平排列,圆形也分实心和空心,多装饰在器物的肩部或盖的边缘,其形成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如青铜器上的胸钉,一开始可能是实用的防撞功能和相对规则的装饰功能的统一,后来实用功能退化,逐渐演变为特殊的装饰图案。二里头乳头纹颈部突出的圆饼状乳头纹(即串珠纹)作为青铜器上一种简单原始的装饰,是在防滑的实用基础上形成的。据考证,珠绣图案是用管状的装置印在陶器模型上的。圆圈间距密集,排列整齐。虽然不严格,但是看起来很自然。如二里头铜爵也饰有不规则的点状图案,呈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排列。同样,还有一个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铜喇叭,其杯体下部也是用圆珠铸造而成。
弦纹也是青铜器上一种简单的装饰图案,是凸起的直线或水平线,简单朴素。一般与乳头状串珠图案配合使用,常用作串珠图案的边框。如夏末刘珏颈饰三弦,夹杂密集的双排乳头纹,显得规整多变;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棺椁,在与棺椁相对的腰腹正面有两条凸弦装饰,中间有一排五个胸钉,从而在腹部形成由凸弦和环纹组成的宽带纹,简洁工整,形成了夏朝青铜装饰的独特形式,与青铜时代的其他阶段有很大区别。
云雷纹是夏朝青铜器上最典型的几何图案,它是用锋利的工具刻在陶器模型上的。圆润柔和的云纹和方叠的雷纹不断出现,形成回旋的线条,看起来自然流畅。夏代青铜鼎腹部一般都有装饰,尤其是二里头六区(KM3: 2)的青铜戈,其中宋背面还铸有凸起的云纹图案,图案之间的凹槽中嵌有绿松石,使相对神秘肃穆的显得可爱,将肃穆与审美融为一体。这种云雷纹的男性线条都在装饰中间形成一个圆圈,看起来像一个神秘而狞厉的斜眼图案,周围点缀着抽象而多变的男性线条。整个构图简洁传神,丑与活结合,大概是商周青铜鼎上兽面纹的胎形。
此外,二里头文化中的几何图案也有类似水涡的涡纹;雄线纵横交错形成的网格状花纹,如二里头遗址第五区的M1:1青铜鼎,饰以粗糙的带状网格状花纹;还有绿松石镶嵌的十字图案。如1975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圆形青铜器,中间饰有两个粗大的十字花纹。另一个夏末镶嵌十字花纹的方形方块,也是在其中心圆孔周围用形状规则的小绿松石片镶嵌成二周十字花纹,并由内外有绿松石片的两个圆圈包围。整个格局井然有序,变化多端。十字形图案、圆形图案和中央雕刻构成了一个方圆,体现了虚实融合的和谐形式感。
(2)动物图案
直到夏朝晚期,青铜器纹饰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青铜器中以夸张的形体或想象中的兽首为主体的抽象兽面纹,这也是迄今为止在青铜器上发现的最早的动物纹。除了眼睛之外,带有装饰图案的动物头部的其他部分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这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遗址石簪上的奇怪动物图案。身上的曲线与青铜兽面纹十分相似,新寨二里头一期文物发现的陶俑盖上也有类似的怪兽纹。夏朝铜牌上的兽面图案,设计简单朴素,特别突出了动物的秩序。后来逐渐发展为二里头玉柄上的饕餮纹,成为商代早期及以后青铜容器上的兽面纹和饕餮纹的始祖。李学勤在分析山东日照玉簪的饕餮纹、河南偃师二里头镶嵌的绿松石铜匾的饕餮纹时,也指出了审美的过渡:“山东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确实可以看作是良渚文化和商代的中介”[5]。在夏朝,一些青铜酒器的杯盖边缘装饰有畸形的动物图案,特别突出了令人恐惧的眼睛,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气氛,既呼应了使用者的礼仪和等级地位,也印证了夏朝关于龙的神话传说。夏朝青铜器上的动物纹装饰是商周同类青铜器的起源,变形的动物纹也构成了青铜器装饰的主体。
简而言之,夏末的青铜器纹饰,一方面赋予了青铜器的外在形式以辉煌和华丽。比如青铜器的表面雕刻有单层的平雕纹饰,纹饰多为带状,往往给人以力度和锋利的触觉,以及光滑圆润的视觉感受。“柔韧的线性纹饰弥补了青铜体特征的不足,赋予了凝重的青铜以生命的气息”[6],形成刚柔相济。另一方面,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夏朝的祖先在象征权力、尊严和牺牲的青铜礼器上雕刻现实和想象的图像。如夏朝九鼎的装饰,不仅满足了其宗教上的龙神崇拜,还将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财富雕刻成鼎上的图像,作为帝王享受灵物和纳贡的象征,凸显其在现实中夺取政权和树立威望的政治意义。
三种艺术风格
由于技术的进化,夏朝的青铜器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祖先审美理想的物化。在各种器物的造型和纹饰的审美设计中,充分吸收了夏朝这一全新的社会形态的精神内涵和生活习俗,将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形象化、抽象化地铸造在这件高贵典雅的青铜器上,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青铜艺术风格:象征意味深长、庄重厚重、整体适应性强。
一个是象征意义。夏朝青铜礼器和兵器的特定功能及其雕刻图案的文化内涵极具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夏朝贵族和下层民众对所谓自然力的使用和崇拜,也直接象征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权力和等级制度。青铜礼器和兵器造型庄重,纹饰也逐渐神秘,在《钟鸣石鼎》中占有重要地位。《左传》?《弓玄三年》载:“昔夏,方有德,物远画,金九牧兽,铸鼎物,万事备之,使人知神奸诈。”夏朝青铜九鼎的装饰图案在图像背后仍然隐含着一定的表意意义,用鼎的大小、重量、不同形状和装饰图案来象征各种事物和等级,这不仅是全世界自然资源和财富的体现。从其直而无刃的造型和镶嵌绿松石十字架的纹饰来看,夏朝晚期出土的方型方钹应该不是简单的兵器,“而可能是作为一种仪式功能,一种军事力量的象征,一种真正主人地位的特殊兵器”[3],象征着夏朝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精神内涵。
与此同时,夏朝青铜器的装饰纹饰也从模仿生化形态向抽象化发展。比如镶嵌十字图案方块上的十字图案就是一条抽象的线。二里头五区M4出土的青铜兽面匾,圆眼突出,装饰性和抽象性特征明显。夏朝是一个充满残酷战争和奴隶制的时代。这种兽面装饰“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是保护神。它是对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恐吓的象征;它还有保护氏族和部落的力量。这种双重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都凝聚在这个奇特而阴森的形象中[7],而夏朝青铜礼器的王权象征无疑表现在其纹饰上,尤其是兽面纹。因此,夏朝社会生活和宗教礼仪的丰富,特别是青铜礼器和兵器的精神特质,强化了夏朝器物创造的象征意义。
二是庄重、厚重。青铜器作为国家在夏朝的第一件重型武器,比当时整个社会流行的陶器仪式性强得多。无论是其质地坚硬、色泽凝重、造型独特、图案各异,都在陶、玉的基础上融入了美学形式因素,呈现出端庄凝重的美学风格,形成了一种庄严厚重的美,具有独特的时代气息。如夏朝的清青铜爵,对以前陶爵的基本形制进行了改造,力求使器物的上中下比例协调,左中右比例均衡,使器物的重心落在中央,从而达到沉稳的视觉效果。同时,流管等配件的摆放也是在不破坏整体平衡的原则下进行的,成为调节平衡的有效手段,显得整洁庄重;镶嵌有绿松石动物面部图案的眼睛及其周围的抽象线条虽然装饰简单,但却突出了神秘动物的凶残和残忍,采用了对称均衡的方式,给人以庄重的美感。
同时,夏朝青铜器的社会政治功能也极大地影响了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方向,几何方圆结构、长短大小比例的变化、器腹多为方形,底部贯穿三足,与李霞的标准化相协调。比如青铜鼎,就是在模仿新石器时代陶鼎造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国家的概念。对称规整的耳朵立在嘴的边缘,坚实矫健的三足背负在圆滚滚的肚子下,营造出一种厚重稳重的氛围,真正具有了“丁丁”的气度,成为国家的象征。厚重细腻、规整典雅的夏器物,在活泼宜人的自然美基础上,形成了厚重神秘的庄颜美,成为夏青铜艺术的主流,也是整个三代青铜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因此,夏青铜器整体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青铜艺术本身的继承和创新有关, 另一方面,外部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也在其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了器物整体造型和装饰风格与现实社会权力等级制度的庄严氛围的完美统一。
第三是整体适应能力。夏朝的青铜器特别注重器物造型、纹饰和功能的整体适应性。“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造型主要是器物的形象特征和各种配饰、纹饰的整体适应水平”[8]。因此,夏代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造型还表现在器形、纹饰和功能的整体性和对应性上。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注重独特的造型与其特殊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注重在各种脉管的特定部位进行图案和花纹组合时的“保形造型”方法。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钉形柱爵,其腰极细,形成一段,尾部向上突出,锥形足从下部留出,既方便饮用,又方便摆放,形状与功能完美结合。此外,夏朝青铜器的装饰图案“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虽然它们是一种装饰艺术,但青铜器的造型是一致的,这显示了一个时代的工艺美术特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9],而这些装饰图像在不同的时代依附于不同的社会习俗和生产目的的不同青铜器样式,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趣味,从而凸显了夏代的清。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盾形铜饰,其凸面用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排列成浅浮雕动物形象,多为龙的各种变体,下部有部分饰以卷云纹。空中飞龙的威严和自由与夏先民的龙崇拜思想和铜饰的礼仪功能相辅相成,铜饰的纹饰和功能已经融入夏先民的想象之中。
“中国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大约是从公元前265,438+0世纪开始,从公元前265,438+0世纪到公元5世纪中期,包括古代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春秋,这就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时间约为1,600年”[1,600年]而在1,600年的演变历程中,夏朝礼器和兵器两大工艺造型,几何图案和兽面的工艺装饰,以及具有独特时代特征的庄重厚重的审美艺术风格,无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国青铜工艺的源头,是商朝和清朝。
参考资料:
张值恒和周宇星。夏商周考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32-33。
[2]马承远。中国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15。
[3]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夏商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16。
[4]郑光。论二里头陶器文化[J].二里头陶器收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4。
[5]李雪芹。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图案的演变[J].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90。
[6]朱邵:“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99。
[7]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7。
马承远。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5。
[9]张维护。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02。
李。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