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井镇的历史演变
1997,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4万,辖东北庄、河南村、付家河、前泉、东西寨、西溪寨、双东、双西、双南、双北、木南、牧溪、木东、鸡爪河、李爪河、张兆和、后王泉、前王泉、麻扎。
双井镇位于魏县城南15公里处,古称汉泉镇。因地处渭河北岸,故又称未央。东汉时,镇上挖了两口井,水又苦又甜,甜井里的水可以扩散到苦水里,于是汉泉镇改为双井镇。古井已经不在渭河故道很久了。现在第二口井位于镇西南的南门遗址,已经干涸。清代雍正版《卫县志》载:“镇南门二井,明嘉靖年间村民所掘。”
双井通泉是明清时期魏县八景之一。据康熙《魏县志》记载:“双井通泉,原名双井冷泉,又名双井凌源。”后来改成了‘双井泉’。发源于双井镇南街南端的古双井井,两口井合在一起,只有五英尺多远。它们下面的泉水是相通的,画出来的有甜有咸,但没有混在一起。风景是两口井穿泉而过。"
渭河魏县段在历史上曾是古大运河的一部分。古称淇水,东汉曹操修建的白沟,隋朝杨迪修建的永济运河,宋元时期的雨荷。明代因发源于卫惠府(今河南省蓟县所在地),止于天津卫,两端取“卫”字,故改称渭河。双井曾是古运河的重要渡口和码头,自隋唐以来一直是贯穿南北交通的重要场所。据新版《魏县志》记载,“永济运河,由杨迪皇帝在河北各县百万民工开凿,从河南内黄县西北进入魏县,在旧魏县村转向东,经湖村南、双井北、沈桥北,由南北转出魏县,流入大名县东北。”唐代,双井镇是雨荷威县段的货运集散地,船来车往,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潍州刺史卢辉疏浚雨荷河,在雨荷河两岸修建百余间房屋,存放江淮运来的货物,再运往各郡。明代,渭河从回龙镇迁移至魏境内,在停泊处转向东,经牛庄、双井洞、凤白渡等村,进入大明境内。据明代《郑德大明府志》“双井镇在渭河西岸,有利舟统。”
双井镇也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朝廷命朝廷在吉福州郡修筑堡寨、卫庵,各镇因“张、卫的杨、李通的船集、富民、富事”而成立于是他建造了一座城堡,名为“双井堡”。双井堡是魏县知府冯伟恩所建。始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九月,止于二十二年(1543)一月,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据民国《大明县志及建筑志》记载,“双井堡高八尺,底一样厚,顶上几尺厚,宽五六三尺。前后左右都是门,因为门是楼,骑是墙,除了大门内外的路,以便巡视墙。路外有潭,潭外有四百勇者在乡,以为是保卫皇族,忽为张南巨镇。”后双井堡在清朝中期被洪水冲毁,只剩下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