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问题的症结

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2)历史问题(如日军在华遗留化学武器的处置);(3)历史影响(如台湾省问题);(4)历史根源(在中国,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需要反思“国家要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倒退

中日之间的历史摩擦,是从复交谈判开始的那一刻开始的。1972年9月25日,为复交而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周恩来总理抵京当天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谈及战争,仅轻描淡写地说给中国“造成了很大麻烦”,遭到周恩来的严厉批评。纵观复交谈判,中日围绕历史问题多次激烈交锋,以至于毛泽东在同年9月27日会见田中角荣等日本客人和出席复交谈判的中方代表时,问了这样一句话:“你们吵完了吗?”

时至今日,30多年过去了,中日之间依然“争吵不休”,而成为中日政治摩擦的中心问题,依然是周总理与田中首相最初“争吵”的历史问题。

自1972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经常出现波动,但总的趋势应该说有所好转。特别是前首相村山富市在8月15,195的演讲中称,日本在一段时间内实行了“错误的国策”,“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次演讲可以说是一次真诚的发言,至今仍被历任首相所继承。

但自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出任首相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明显倒退。其表现之一就是小泉纯一郎每年都顽固地参拜靖国神社。相比之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曾根康弘和桥本龙太郎也曾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但由于中韩等周边国家的反对,第二年就停止了参拜。与前首相相比,小泉采取了非常不同的方式。他对邻国的强烈反对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反映了他坚持错误历史观、蔑视邻国的顽固立场。

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明显倒退的另一个表现是,对日本右翼炮制的严重歪曲历史真相的所谓“新历史教科书”大开绿灯,而且是“审定通过”的。尤其是最近,被修改并变本加厉篡改历史的右翼教科书再次被“审定”。其中,民间提交的一版教科书中“独岛(日本称“竹岛”)在日韩之间存在争议”的表述被政府强行修改为“竹岛是日本固有领土”。

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严重倒退,自然遭到中国、韩国、朝鲜等周边国家政府和人民以及全世界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强烈反对。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联合国改革年。德国和意大利,同为二战战败国,也是日本当年的轴心国盟友,都谦卑地迎接了这个“历史敏感年”。只有日本居然摆出一副傲慢的外交姿态,一方面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迎接”60周年,小泉首相也以莫须有的借口拒绝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世界性活动。另一方面,他大胆地声称自己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他们似乎忘记了,联合国的诞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他们似乎也忘记了,小泉首相每年祭拜的甲级战犯之所以受到历史的审判,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结果。

人们质疑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资格,不是针对日本人民,而是针对小泉执政内阁在历史问题上的一系列倒行逆施,以及历史问题引发的各种现实问题。

总之,日本要真正走出“战败国”的阴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与邻国为敌的错误政策,诚实谦虚地对待过去的历史,拿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的诚意和善意。

如何看待日本的历史认识

显然,中日围绕历史问题产生摩擦的责任在日本,无论是历史教科书的修改,还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内阁成员和右翼政客频频失言等等。,都是日本先挑起的。日本一些人诬称中国在打“历史牌”,老是揪着日本的“历史辫子”,把历史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国。这是不合理的。

在处理历史问题时,也需要“知己知彼”,摸清日本在认识历史问题上的实际情况。应该承认,日本人民并没有刻意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过去的战争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他们在战争临近结束时经历了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特别是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所造成的悲惨后果。日本人民既没有亲身经历,也没有接受过日军如何伤害中国和朝鲜当地人民的教育,他们很难达到中国人民理解和喜爱的程度。而且有些人虽然不否认历史,但却有一种“提历史都提腻了”、“不愿意多谈前人的错误”的感觉,对受害国人民缺乏同情和理解。此外,由于战后日本长期轻视正确的历史教育,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种“无责任感”。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世纪转换之后,忘记历史很可能会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潮流。

与德国相比,日本对战争历史的认识已经被煮成了“生米”,很难再煮成像样的熟饭。理由如下:(65,438+0)分别对德国和日本发动的战争负主要责任的希特勒,与日本裕仁的待遇完全不同;(2)二战后,美国对德国实行直接统治,德国内部政治彻底天翻地覆,反法西斯势力登上政治舞台。同时,美国对日本实行间接统治,即利用日本原有的政府机构进行统治,使得战后的日本政权没有转移到战前受迫害的反法西斯势力手中,而是让岸信介这样的战犯当上了首相。总之,由于美国占领当局的占领政策,日本失去了战后正确历史观健康发展的机会。现在人们期望日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达到和德国一样的水平,这似乎很难实现,除非重写战后初期的历史,而历史是无法反向重写的。

过去中日关系,尤其是历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日本的“国内政治问题”。每当日本政府在对华关系和历史问题上出现失误,不仅会受到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批评,而且会立即成为日本国内的政治问题,受到国内革新势力的严厉批评,对执政党形成巨大的政治压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3年自民党下台,不久后“1955体制”崩溃。从中曾根康弘内阁到羽田内阁,先后有三位大臣(中曾根康弘内阁的教育部长、竹下登内阁的国土资源大臣、羽田内阁的法务大臣长野茂)因在历史问题上散布谬论而被迫辞职。

但随着“1955体制”的崩溃,革新势力逐渐衰落,日本社会保守思潮日益盛行。在对华关系和历史问题上,日本国内对其政府和政治家的错误言行的批评越来越弱。比如2001小泉上台以来,虽然受到国内和平主义势力的批评和反对,但总体来说,“四拜神社”对小泉内阁的支持率没有影响。国外的严厉批评和外交压力并没有转化为国内批评小泉的政治压力,反而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进一步衬托了小泉在当前日本陷入政治混乱、经济低迷、前途未卜的形势下“敢说‘不’”、“敢做”的政治风格,而“敢说‘不’”、“敢做”恰恰成为民众所欣赏的政治风格。

历史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情感性和长期性。

中国、韩国、朝鲜等遭受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的亚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历史问题,至今仍是一个现实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情感性和长期性。

第一,历史问题的难点在于,就遭受日本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亚洲邻国而言,战争和殖民统治给受害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激起的人民之间的仇恨根深蒂固;在日本,虽然日本民众并没有刻意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但如上所述,他们无法感同身受日军是如何伤害中国、朝鲜等地当地民众的。此外,日本在战后的学校教育中刻意“忽略”近代史的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忘记历史可能会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潮流。

其次,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包括如何正确对待历史的“历史认识”,还包括处理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等“历史问题”,以及钓鱼岛、独岛等由历史问题和美国植入引发的现实领土争端。日本政府在这些现实争端中的表现与其对历史的认识密切相关,而对于受害国来说,现实的岛屿争端和历史问题相互“推波助澜”,导致由于历史问题、“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日本与受害国的关系很可能会不断摩擦,险象环生,“一波又一波”,或者像2003年齐齐哈尔“8.4”毒气事件那样,随时会突然冒出一个事件,引起强烈反应。

第三,历史问题的情绪化表现是,日本右翼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一再在中国人民尚未愈合的历史伤疤上撒盐,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应和愤怒;当中国的反应蔓延到日本时,引起了一些日本民众的情绪反应,如“中国在没完没了地抓日本的‘历史辫子’”、“又打历史牌了”。这样,历史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两国一些人的“感情摩擦”。

第四,鉴于上述历史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可以预计,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很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需要指出的是,经过上世纪90年代日本新旧政治制度和政治人物的过渡和交接,日本所谓的“新一代政治人物”相对于对过去的战争感到愧疚和赎罪的老一辈政治人物来说,对过去的侵略战争历史相当缺乏负罪感和责任感。而且在修宪、审定历史教科书、自卫队出兵海外、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老一辈政治家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强硬姿态,这让习惯了与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竹下登等老一辈政治家打交道的中国感到愤怒和不解。小泉首相可能是所谓“新一代政治家”的代表之一,而这位可能接替小泉出任首相的政治家早早就表示,一旦出任首相,他也将参拜靖国神社,这预示着中日之间的历史摩擦很可能会长期化。

双管齐下发展中日关系

笔者不能认同某些作者关于中日历史问题已经“解决”的判断。要坚持“正确认识历史”的原则,在原则问题上要一以贯之,始终坚持,坚持什么?就是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史为鉴”既要继承两国友好交往的传统,又要从发动侵略战争中吸取深刻教训。

“以史为鉴”不是重新计算历史旧账,而是共同面对和开辟未来,让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正如江泽民指出:“我们一贯主张,侵略战争的责任应由军国主义者承担,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我们应该与他们和睦相处,世代友好。这一既定政策不会改变。”

中日之间的历史摩擦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主张否定历史的日本和主张正确认识历史的中国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我们不能认为日本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府,在否认侵略历史。既然要解决历史问题,就要“知己知彼”,搞清楚日本在认识历史问题上的实际情况。日本民众并没有否认历史,但确实有一部分人有“厌倦”和“不愿旧事重提”的情绪,对受害国人民缺乏同情和理解,年轻人“没有责任感”。但另一方面,日本的年轻人也不能永远生活在前辈所犯错误的阴影下。总之,在如何正确认识历史的问题上,对别人的模糊认识和情绪要宽容,要尽力说服别人。但要对少数变本加厉篡改历史的右翼分子进行坚决斗争,团结全体中国人民和世界上有正义感的外国人,组成共同战线,与篡改侵华战争历史、朝鲜殖民统治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案例的日本右翼分子展开国际大辩论。

当然,在这场斗争之际,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限制打击范围,避免过激行为伤害普通日本人。我们要对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倒行逆施提出严正交涉甚至抗议,也不必轻易把少数日本右翼分子打国家间政治战的言行提出来,让那些总喜欢挑事的日本右翼分子借机扩大市场和影响。

毛泽东说:“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天日本国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的势力虽然比过去有所削弱,但仍是主流;至于一些人对历史的模糊认识,这种思想认识问题最终要由日本人民自己来解决。我们认为人们总是需要自我教育。对于一国民众的自我教育,其他国家最多能起到积极的“外因”作用,但却是不可替代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一个民族来说,意识形态问题都是一个非常细致的问题。在历史问题上也要注意方法,避免因为方法不当而损害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如果民族之间形成了情绪化的对立,政治家会更倾向于在历史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因为这样在政治上对自己更有利。

在国内,我们必须尊重人民的感情。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首脑也是人民的一员,他们在情感上与广大人民群众是完全一致的。但国家的外交和对外政策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只要我们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理性的外交政策,无论它此刻如何不被某些人所理解,最终都会赢得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在对日关系上采取“双管齐下”的方针,即一方面认真解决中日之间的各种重大问题,包括历史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包括经贸、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这种“双管齐下”的新局面很可能成为未来中日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