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的民俗是什么?
1,沧州舞狮
沧州舞狮是河北省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汉代,明代广为流传。传统民间习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驱鬼。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如新张庆典、春节比武等,人们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兴。沧州的舞狮是以一种趣味晚会的形式存在的,早期多在春节期间的庙会和民间花会上举行。
2.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是河北省井陉县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拉花起源于民间节日、庙会、祭祀时的仪式和街头广场花展,在唐代元和八年(813)所作的《元和县志》中有记载。
到了20世纪初,拉花变得非常流行,成为当地人喜爱的一种歌舞形式。曾有一句话,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到处拉花。65438年至0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井陉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
3.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分支,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在清朝光绪初年进入鼎盛时期。河北梆子不仅善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还是舞台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剧种之一。
在其鼎盛时期,河北梆子还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
4.沧州花棉
“花棉”在这个城市被称为“棉酥”或“棉人”。豫东叫“蒸花馍”;豫西一带早年叫“窝窝花”,解放后改名“饼花”。但在河南广大地区,最常叫的名字是“拼棉花”。
在旧社会,面条是劳动人民生活中的高档食品。只有逢年过节,他们才能吃上几个“白馒头”,成为穷孩子期盼一年的最好的食物。妈妈们用来之不易的白面制作各种小动物和包子,好吃又好看又好玩,成为妈妈们启蒙孩子的最佳食用玩具。
5.西河鼓
西河鼓是中国北方鼓书鼓乐的一种形式,是传统民歌之一。流行于河北,流传于邻近的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东北等地。
在流传过程中有“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鼓”、“黑仔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命名为西河鼓。
百度百科-河北民俗文化节
百度百科-沧州花棉
百度百科-西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