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场在亚洲的转折点是什么?
一般认为,中国反法西斯战场从未出现过决定性转折,这可能是真的。但我想到,一个与日本法西斯战斗了14年,拥有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数千万军民伤亡的国家,怎么可能连一场或几场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战役/战斗都没有呢?其实,人们之所以很难准确定位这个问题,并形成一种* * *知识,最终还是因为没有能够突破旧的思维框架。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战场长期相持(近7年),人们对抗日形势的微妙变化产生了迷茫感;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的一些过度宣传,我们关注了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事实上,似乎所谓的“转折点”不仅受时间(或舞台)和剧场的限制,而且还有数量上的差异。例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虽然法西斯德国及其仆从总共被歼灭200多万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苏联牢牢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因为在库尔斯克地区,恢复了部分元气的德军集中装甲部队发动了旨在扭转败局的战略进攻,结果是惨败。从此,苏德战场的敌我形势完全改变了。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就更没有说服力了。虽然当时反法西斯阵营已经形成,世界主要反法西斯战场客观上起到了相互呼应、相互支援的作用,但如果粗略讨论东西两大作战区域,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并没有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中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好处(提振军民士气是另一回事),仅此一点就能充分说明“转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另一个例子是中途岛海战。有人认为是整个亚太战场的转折点(或其中之一),但其实这种说法更站不住脚。众所周知,虽然海空力量已经成为决定二战战场胜负的重要因素,但起关键和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陆军老大哥。没有大规模的歼灭战和地面部队的野战占领,就不可能彻底打败和消灭法西斯。同样的道理,我有资格说,我终于把日本法西斯送上了绞架。只有长期牵制日军主力70%以上的中国军民;此外,当时侵华日军的情况与太平洋战场上的守岛部队有很大不同。前者自始至终很少担心弹药和粮食的缺乏(补给线短,对海运依赖少,可以就地筹集等。),而后者则经常陷入被困孤岛的窘境,甚至屡屡出现日本兵濒临绝地“人肉争夺战”“玉碎全无”的悲惨场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中途岛有多深远,它的历史作用可能都不如中国华北战场的一次大规模反扫荡行动大(至少可以打破侵华日军的三光政策,打击敌人的掠夺行动)。综上所述,在军事形势复杂、疆域辽阔的中国战场上,不可能只有一个转折点。所以如果按照时间跨度来区分的话,大致有以下几种战役(或战斗)可以选择:一是局部抗战时期(1931 . 9 . 18-1937...九一八事变后,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对政府的无能和懦弱大怒,决定与中国合作。1933年5月,一支兵力超过10万人的人民抗日联军在查普省正式成立,不久开始独立抗日。盟军在瑞卡四县后乘胜追击,经过连续五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收复了恰巴北部军事重镇多伦,恰巴失地全部收复。虽然盟军在国民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的政治分裂和军事镇压下被迫解散,但他们的抗日壮举极大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延缓了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且察哈尔抗战是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日后两国官方合作开创了有益的先例。以上种种,足以使多伦大捷成为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转折点。2、1936 11傅绥远抗战,取得了红嘎图、百灵寺的胜利,在绥远全境消灭了敌匪(大部分为蒙汉伪军)。特别是百灵寺大获全胜,歼灭敌人近万人,击毙日军间谍和顾问近百人,使日军在绥远的赌注瞬间全部输光。绥远抗战之所以能够排在“转折战争”之列,是因为它是局部抗战时期,只对侵略者进行过一次打击,收复了失地,同时还没有签订任何彻底胜利的卖国条约。3、1936 65438+2月12华清池之战。实际上,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Xi事件”。经中国调停,问题终于圆满解决,以团结抗日为基础的第二次民族合作正式拉开序幕。这场战役规模很小,但意义极其深远。一方面影响了整个东亚局势,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所以这次小华清池战役也可以称为局部抗战的转折点。除了以上三个战例,似乎1932.1.28-3.3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上海战役(又称“一二·二八事变”)也应该列入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战役。然而,考虑到这场战役在《淞沪停战协定》中结束,萧冰没有将其包括在内。类似的情况还有长城抗战。二、敌总抵抗战略进攻阶段(1937 . 7 . 7-1938 . 10.27)1、淞沪之战(1937.8.9-11。其入选理由很简单,就是彻底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疯狂图谋。中国人的精神是强大的,血液是凝结的。2.武汉会战(1938的夏秋)。当时中日的焦点都在武汉会战上。一旦武汉失陷,国民政府的威信和统治基础将进一步受到严重的损害,同时给蒋政权内部的投降派以汉奸的借口,而日寇则可以把这个华中最大的城市变成其继续在中国腹地作战的跳板和后勤基地。可惜最后都发生了。随着1938年10月27日武汉三镇沦陷,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八年抗战中最艰苦、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相持阶段。武汉失陷后不到两个月(65438+18年2月),国民党副主席汪精卫以叛国罪投敌。武汉会战的转折点,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战争阶段的分水岭之外,还标志着从此以后,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开始由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转移到钟* *领导下的敌后战场,抗日救国的主力军也由国民党军队转变为人民武装。这一阶段有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但其历史地位和意义不及上述两次,故未入选。至于平型关战役,虽然打破了“日军所向披靡”的神话,但作为太原战役的一部分,没有必要过多地扩大其作用。三、全面抗战相持阶段(1938.6438+01-1943秋)1940年底,为了满足准备南进和所谓“长期作战体系”的需要,整个侵华日军的部署和作战重心开始向华北和华中转移。百团大战(1940.8-12)。百团大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把日本侵略者的“火力”吸引到了人民军一边,大大缓解了国统区的压力;其次,既瓦解了日寇诱惑蒋政权的阴谋,又部分打消了国民政府妥协投降的心理;第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战斗中的连续失利,抗战士气处于低迷状态;第四,至少日军的“南进”计划推迟了5个月,为美国政府赢得了极其宝贵的准备时间。百团大战的特殊性在于:这场战役是在日寇认为“稳定”的后方发动的;百团大战是人民军队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发挥运动战优势的一次前所未有的集中展示。在三个半月的时间里,它频繁地攻击敌人1824次,攻、破、埋伏,灵活运用各种战术,让敌人防不胜防。就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百团大战曾经让“华北局势雪上加霜”;在这次战役中,人民军队相互支援,勇挑重担,体现了高度的革命觉悟;百团大战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群众性自发性,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阶段,日军还在国民党控制区展开了大量战斗。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敌人。但敌我双方基本处于拉锯战僵持状态。国民政府除了比前期少损失一点土地外,基本站在了西南角,但随着正面战场压力的减轻,其反* *行动有所反弹,兄弟墙的悲剧重演。四、我总抗战战略反攻阶段(1943-1945.8.26之秋)1、苏联红军出兵东北(1945.8.9-8.26)。此役歼灭侵华日军兵力最强的关东军集群,仅此一项就可使其成为战略反攻阶段最重要的转折点。1945年8月26日结束的虎头要塞攻坚战,宣告了二战的最终结束。2、全面反攻,歼灭拒不投降的敌人。1945年8月9日,毛主席发表《抗击日寇的最后一战》。我人民武装在短时间内歼灭(死伤俘虏)日伪军40万人,缴获步枪24万支,轻重机枪5000多挺,攻占县以上城市250多个。残余日伪的主要集结点包括北平和天津。如果不是侵华日军很快宣布投降,拿下这些城市指日可待。——赞同别人的博客,抄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