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要西行?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出关”,形象地描述了“老子为什么要西行”,但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他是“污蔑”老子,有人说他是“现实主义”,有人说他是“隐喻”出关的初衷是什么,老子为什么要西行?

《老子西行记》是中华文明传承史上著名的“公案”,流传至今的版本很多:有人说老子西行记是闭关悟道成仙;据说老子西行进入圣地“雅武门”教化世人;据说老子去古印度是为了“西进”(这里的“胡”指的是狭义的佛和佛教);更有甚者,据说老子和佛陀其实是同一个人,老子只是“回归”了西方..........................................................................................................................................

历史学家和著名学者也参与其中。据《引经据典》,我西行避祸。这种说法颇为流行,因此被一些人奉为“正史”:相传老子卷入周朝动乱,随王子超去了楚国,在楚被孔子所害,后又西行避祸。

《出关》是鲁迅在1935年二月写的一部关于《老子西游记》的历史小说。首发于上海《海燕月刊》6月第一期,1936+10月20日。从内容上看,《出关》有一定的“古今中国”的历史背景。鲁迅根据一些史料,新编了一篇《老子西游》的故事篇章,以古喻其晚年“看似迷惘”的状态——他要在“今日中国”完成老子的“道德梦想”,却不得不面对“孔孟之道,富国之道”。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尖锐、敏感且“无解”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动摇中华文明的“根基”,所以“不可言说”。比如有一个简单的道理:“老子是韩国人”这个笑话一点都不好笑。如果有人能证明是真的,而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为“客观事实”,作为中国人你能接受吗?

鲁迅先生写《出关》时,也是百感交集。面对大众,尤其是他的“粉丝团”的不理解甚至愤怒,他第一次站出来为自己的作品“史无前例”辩护,发表文章《闯关》,大意是“闯关”通过了。鲁迅的漫画对老子最为谨慎,因为他身上有老子“孤独理想”的影子,但鲁迅不喜欢老子(这里“老子”代表左翼文化阵营)、“无为”和“谈国犯错误”(引用这两个经典短语,更多的是当时左翼阵营的误解和教条主义)。鲁迅一直在批判儒家的迂腐,却又不得不欣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效率”。

《闯关》只是一部历史小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当真。《出关》中的殷(关)是一个官僚形象,但史书记载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是老子的崇拜者。说老子西行没有“通关令”,然后殷编造了一个“紫气东来”的经典,自然让老子通关,跟着老子西行;而且《道德经》也不是老子本人写的,而是殷等老子追随者根据老子的言论写的。《道德经》又称《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

据野史记载,孔子曾否认见过老子,不存在所谓迫害。历史学家也有不同的看法。然而,有趣的是,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出土的古代版《道德经》与市面上的传世版本“不同”。普遍的看法是“道家经典”被“儒家化”,甚至有人发现代代相传的《道德经》经典中加入了“易经”等内容,以至于有人把《道德经》经典视为“权谋之术”,推崇备至。

事实上,站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老子为何西行”的真相并不重要,也无从考证(无论历史学家如何考证,最终都会因为缺乏“证据”而引发争议)。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中华文明迄今为止的成就,如何传承国学。中国传统学都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百家争鸣”,而不只是其中一家,这也是历史的选择。最近新闻里报道,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2016年的销量已经超过《圣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书籍,每4个德国人就有一本《道德经》。

有人说“无为”就是“不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上”,而是“省下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引用古版《道德经》结尾:道,可道,不恒道;名,也是名,不是恒名。俗话说,真理不是“死的”,而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变化的。我们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对待“老子西游”问题,把它变成中国传统学传承的有利因素,而不是障碍。

相关链接:

1.经过历史学家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研究,以及实地考察,发现老子在甘肃的大致行程是:出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经三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返回陇西驿,定居临洮,最后止于临洮。

2.据后汉书记载,我出关后“西去义帝”。东汉七年(公元164年),有个官员项凯上书汉桓帝,说:“要不我西进义帝为塔。”

3、《庄子·养生主》记载云:“死,秦失之,出于三日。”说明老子可能死在秦陇西古蒂路(今甘肃临洮县),他在秦的旧友前来吊唁,哭了三次。老子在临洮“腾飞”之后,老子的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唐太宗编著的《族谱》说:“李看十三事,陇西第一。”后世,天下黎族都称老子为“太上老祖宗”。

4.老子的《胡静》曾是道家经典。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老子出关西后,把他的教义传播到西域,特别指出所谓印度佛教就是源于老子的教义。

5.摘自1973出土马王堆帛书《道德经》:道,可说非恒。名,也是名,不是恒名。无名是万物之始。名声是万物之母。所以,没有看的欲望(精彩);总有一种想看看它在哪里的欲望。两个人名字一样,肚子也一样。玄中有(和)玄机,妙门多。世界上每个人都知道,美是美,恶是已;大家都知道好,但我不擅长。是与非是天生一对,难与易也是相辅相成。长与短是刑(形),高与低是盈,意(音)与音是和,首与尾是随(从)与恒。标点加了,括号里的烂在丝书里,括号里的是公休。)

6.随着量子力学的出现,人们对《道德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帛书版《陶静》第一句“道可为道,而不恒”,或许可以说“道的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一个三维空间,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道理和规律都是三维的。例如,在三维空间中,时间是不可逆的,但在四维空间中,时间是可逆的、永恒的变量。很多三维空间的科学理论在四维空间会被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