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厦门历史发展的短文,谢谢。

厦门的历史

在…之中

厦门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寸草不生,无人居住。一群白鹭向南飞到这里,停在岸边休息。领头的白鹭发现水中有鱼虾,食物充足,没有蛇兽的威胁,也没有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就把岛鼓胀起来,带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白鹭也着手装扮自己的家园。有的白鹭用嘴和爪子挖,费了很大力气,挖了许多泉洞,清澈的泉水流了下来;而另一些白鹭则从大陆带来各种花种和草种,撒在岛上,这样岛上就会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山川秀美,繁花引来许多鸟儿筑巢;蜜蜂和蝴蝶也来采集花粉,突然这个岛变得非常热闹和丰富多彩。

这一幕让盘踞在东海之下的蛇王无比嫉妒。他想占领这个由白鹭建造的美丽岛屿,于是带领蛇妖兴风作浪。顷刻间,岛上飞沙走石,一片漆黑。

为了保卫家园,白鹭与蛇妖殊死搏斗。领头的苍鹭用力打了蛇王一下,赶走了蛇妖,但它也受了重伤,躺在血泊中。后来,在大鹭洒血的土地上,长出了一棵挺拔的大树,它的叶子像大鹭一样张开;那棵树的花像苍鹭的血一样红。这种树,人们叫它凤凰木;这种花叫凤凰花。

赶走蛇妖后,白鹭们在树林、大海、沙滩间安详地嬉戏,做这个美丽小岛的主人。厦门岛最初被称为“鹭岛”就是源于这个传说。这个源于民间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厦门的热爱,对建厦守厦事迹的怀念。

厦门古称鹭岛,其实源于人们第一次登岛,看到常年成群的白鹭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冠之以“鹭岛”。白鹭是鸟类亲缘白鹭,也叫白鹭。它们有长长的嘴和脚,长长的脖子,纯白色的羽毛,长长的白色有冠毛的头发从脑后垂下。背部有白色宽松的鬓角和尾鳍,别致可爱。20世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的树林里到处都有白鹭,它们三五成群地在田野和大海中飞翔。后来由于城市建设和生态变化,白鹭逐渐减少,濒临灭绝。近年来,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已经回到岛上。因为白鹭是厦门的象征,所以厦门很多地名都含有“白鹭”二字,很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白鹭”二字,甚至厦门的地名也经常带“白鹭”二字。今天,白鹭已经成为厦门的市鸟。

岛上到底什么时候会有人类?1931年,厦门大学林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了一枚长方形细边石簪。第三年,他在厦门港东社发现了第二枚类似的石簪。这两根石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1952年,林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有“V”字形花纹和云纹的浮雕陶器,其中一件的耳柄上可以看到指纹,是手工制陶留下的。从1953到1955,在其他地方发现了许多石器和陶器碎片。1980 165438+十月,一个长6的石箭?2厘米,研磨得非常精细,被鉴定为2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当时人们用它来打猎。这些实物证明,大约在两三千年前,厦门岛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南方民族——闽人和越人的祖先较早活动的地方。

闽越人民的体质和风俗习惯与汉族不同。他们身材矮小,脸型矮小,胡须和头发都很短,鼻子很宽,眼睛圆圆的,双眼皮,“头发都断了”。习惯水上生活,擅长海上战斗。闽越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为厦门的发展做出了第一份贡献。

然而,可查阅文献的厦门历史始于唐代,南普陀的一副对联反映了这一事实。

追溯到唐代,与开元同古;

普光被带到厦门岛,为吴泰增光添彩。

这说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圆明园一样,都是唐代建立的。

据史料记载,唐代有两位名人率家定居厦门,大力开发建设。薛居洪积山西北,陈居金榜山南麓,有时称“薛在”。北薛指的是薛灵芝,本名贞君,祖籍福建长溪,也就是现在的福安。他是唐代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的进士,是第一个以诗文夺得状元的福建人。开元年间,薛灵之被提升为右阙补、太子侍读。他和何一起教东宫太子读书,成为太子的师傅。薛灵芝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他在墙上写道:

许超去集团看潘先生;

盘子里的东西,苜蓿是干的。

唐玄宗看到这首诗后很不高兴,用笔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啄距长,凤羽短;

如果你觉得太软太冷,可以放逐桑玉。

薛灵芝一看,知道自己得罪了皇上。有句话说:和君子在一起,就像和老虎在一起。也许有一天,你责怪它,你就死了。于是他借口生病辞官,带着侄儿薛回到福建,从长溪迁到鹭岛(厦门岛),过着悠闲的生活。他的后代在这里繁衍,数量众多,成为大姓。有一座薛家所居的山,叫“凌雪”,山脊的沿海地带叫“薛普”。薛灵芝死后,葬于下张村岛上。

据史书记载,唐景兆万年县人陈毅在当老师时得罪了当时的汉奸李。开元二十四年,他被贬谪到福建张泉,他的一些后裔移居到了厦门岛。厦门岛上保存的三座唐代陈墓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乌石铺,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着“唐作郎陈之墓”。陈卓是陈毅的孙子。在鹤山镇的一棵大榕树下,竖立着两块石碑,上面分别刻着“唐朝赐进士陈”和“唐上朱国赐陈”的字样。这座墓是的曾孙陈的。西林观音山还有一座唐朝的墓。碑上刻着“唐代老陈先生”,这是安辰的墓。安辰是唐代会昌至诚通时期居住在厦门岛的著名人物。他的名字叫奚儒,他的名字叫常惠。他是陈的曾孙。65,438+00岁,能写诗。65,438+03岁时,带着诗词结识清远(泉州)牧。清远田园见他面目扭曲,便收拾了他的“瘦才美貌”,要他以此为题写一首诗。安辰不愧为才子,答成诗:

玳瑁应该难比,斑犀牛不如;

天未满,面开满花。

虽然安辰年轻、富有、有名,在闽南也颇有影响,但他多次应试失败,所以自称“老头”,意思是在考场上反复进进出出,成了老先生。后来隐居金榜山,读书打渔,名利双收。金榜山也因他而绰号“常老山”;他钓鱼的地方叫“金榜钓石”。安辰的作品包括《笔正书》。在宋代同安任职期间,朱编辑并撰写了一些赞美的诗歌,其中包括

陈昌老子阅览室,在金榜山前的石室里;

人去石还留昨日,春风鸟啼花落。

的句子。

这些名人带领家人定居厦门岛,成为厦门的早期居民。他们一边耕耘,一边学习。

根据以往地方志的记载,大约65,438+0,000年前的宋代太平和兴国年间,人们非常惊讶地看到鹤山产的一种优良品种的水稻,因此鹿岛也被称为“嘉禾岛”——一个谷物丰富的岛屿。但泉州出土的1974《唐代徐氏已故夫人陈墓志铭》,在唐十一年(公元857年),厦门已称“李家赫”,可见“嘉禾”之名始于唐代而非宋代。宋代“嘉禾驿”属同安县管辖。自宋代以来,厦门发展加速,人口增加。南宋王祥之记载,夹河峪居民千余人,按普通概率一家五口,也有五六千人。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增加村庄的数量。当时有曾厝铵、塔头、东窝(丁火仔)、莲坂、好灶(文灶)、五仓(五村)、乌石铺、埭头、吕厝、钱坫(钱坫)、中寨、竹坑(湖中)。其余为浮山社、怀德社、福宅社、凤凰前后社。自宋代以来,厦门岛内交通逐渐发展,在吴彤、杜东、土公祖(开元路)附近建有码头。吴彤的古代码头遗址今天仍然存在。民间还流传着“奇迹”、“圣泉”、“金水带”等传说,讲述了南宋末年,张士杰、卢秀福随赵、赵二帝出逃厦门的故事。厦门也从唐朝继承了宋朝的文化。通过考试的只有、陈敦仁、薛、薛顺勇、薛和杜。其中薛与薛顺雍是兄弟,是三秀才顺雍之子,据说是美谈。朱来厦时,听闻此事,便在金榜山阅览室写下“今以温柔为乐”来表达经久不衰的文风。

第二:

厦门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东经118 04″′,北纬24° 26′46″,陆地面积1565.0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传闽南话。

金太康三年(282),设同安县,属晋安县,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大同场设在南安县西南,五代后于唐四年(933)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隶属清原军、平海军、泉州军。元属泉州道。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建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郑成功驻厦门,十二年(1650),设思明府。康熙十九年(1680)废止;二十三年(1884)在台下设驻防道,道隐驻台(雍正六年,台府改为台道),二十五年(1686),泉州府分设防务厅,雍正五年(1727)设兴泉道。光绪二十九年(1903),厦门鼓浪屿成为“租界”。民国元年(1912),同安县、金门、大榭县的嘉禾里(厦门)位于思明县。九月升为四明府,废之。

193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简称“福建人民政府”)设立厦门特别市,后被撤销。同安、思明两县属于第五行政监察区(在同安)1934。1935年4月,在厦门设立厦门、鼓浪屿等7个岛屿,撤销寺右县鹤山特区。与同安县同属于第四行政监察区(同安境内),5月1938至6月1945。1949年9、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为第五区(1950年改泉州区、晋江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6月厦门市设立开原、思明、鼓浪屿、厦门。同安县集美镇1953隶属厦门市管辖。1958,1年撤离赫山区,设置为郊区。8月,同安县被锦江区划入厦门市。1966年8月,开原、思明区更名为东风、向阳区(10月更名为1979)。1970年2月,同安县归锦江区,1973年6月,归厦门市。杏林区成立于1978年9月。1987新增湖里区,郊区更名为集美区。1997同安县划区。至此,厦门下辖鼓浪屿、思明、开原、杏林、湖里、集美、同安。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调整厦门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1。思明区、鼓浪屿、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行政区域归思明区管辖。二、杏林区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3.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管辖的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五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下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6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