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红茶的历史
益阳黑茶产于公元15世纪晚期,通常通过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地区。由于安化茶口感浓郁醇厚,而且数量便宜很多,西北收到官方茶票的茶商都跨境到湖南购买私人卖家。从明朝到清朝,茶叶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品”,而川茶、汉中茶则是下一代朝廷的“定点生产品”。利润丰厚、广受欢迎的益阳红茶很快就离开了汉茶、川茶的市场,产销低迷。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李楠和徐桥为争夺湘茶发生了战争。一个请求法院下令禁运,以免干扰茶叶的管理。另一种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益,不应禁止。户部裁定后,报请皇帝批准:从西北进口的茶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益阳红茶被视为官茶。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选择,益阳黑茶逐渐兴盛起来。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湖南等省的商人来到安化采购、制作黑茶。资金雄厚的山西、陕西、甘肃茶商也纷纷在安化建馆,成立行会组织和商业铺面。沿资江两岸,有商业繁荣的城市,如黄沙坪、幽州、鲍志元、小偃、边江、唐家关、鸦鹊坪、东平和桥口。道光元年(1820)以前,益阳的陕西商人委托银行汇款到安化订购黑茶,或者用羊毛、毛皮大衣交换购买。由于缺乏资金,他们被称为“滚动承包商”。委托仓库银行雇人下乡收购茶叶原料,捆绑成包,方便运输。起初大小、形状、重量各不相同,后逐渐统一为小柱形,重约10斤,称为“百良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合公”茶牌在“百两茶”的基础上,精选更好的原料,加大重量,压制成净重1000两(16两旧秤共37.27斤)的筒形,称为“千两茶”,筒长约5尺。这种茶主要由晋商经营,根据产地不同分为“周琦卷”和“江州卷”。祁州卷由山西祁县、榆次茶商经营,每枝重1000两,产量较大;“江州卷”由江州茶商经营,每卷重1100两,数量不多。将茶叶做成柱状,通过炒、烘、蒸、踩等几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要形成红茶的品质。“百良茶”和“千良茶”系列有一个通称——花卷。有三层意思:一是把竹签捆成格子筐包装;二是红茶原料中含有特征明显的白梗;第三,成品茶有装订压制而成的图案。茶叶呈圆柱形,像一卷卷的书,故称“花卷”。另外,除了“周琦卷”和“江州卷”,还有一个质量最高的江州卷老牌子,号称“卷中之王”,历史上产量极少。新中国成立后,益阳红茶的主销区仍是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湖南本地人很少喝。有些年份红茶丰富,很多红茶卖不出去,当地茶人就用茶根和茶叶当柴火。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知名度的提高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安化县政府多次向湖南省政府汇报,请求支持益阳黑茶产业的发展。如今,益阳红茶从一个大多数湖南人都不知道的茶叶品种,成为了很多湖南人送礼的首选。虽然益阳红茶在国内很多茶馆不是主流,但相信团结起来的湖南人会让益阳红茶媲美普洱茶,成为中国饮茶人的最爱。目前益阳最大的红茶厂是白沙溪茶厂,价格较低的是益阳茶厂。专做陈年益阳红茶的品牌是满汉全茶,专做国内外高端市场的红茶厂商是怡清源茶业。中国红茶商城是网购红茶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