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南岳的道教观

南岳位于石首市中心,呈东西走向,最高海拔141?7米。南岳原名龙盖山。相传“山旁有龙洞。以前上面有龙出现,龙一出来,山就被雾笼罩”,所以取名龙盖山。古有“三汉,旁有平阳,左有荆江,右有洞庭”的赞美来形容南岳独特的地理位置。南岳以道教闻名,又因宫殿建筑的宏伟而增色不少,使其成为鄂南及洞庭湖区著名的道教名山,有“小南岳”、“小武当”之称。

道教在石首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清朝咸丰以前,有一个住持主管,住在秀田关(后来成了一片废墟)。历代道教以城内南岳为主要活动场所。自汉代以来,南岳一直被誉为江汉和洞庭湖平原的道教福地之一。汉朝时建有五个六角亭,供奉许多金、铜、生铁、木头的雕像,有时还供奉香火。三国时期,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希望有一个主持正义、弘扬正气、除害除害的神,于是修建了南越殿,供奉南越国的祖先,并将六角亭改造成规模宏大的七女宫。延至唐五代,南越殿南侧建有李卫国公祠,以纪念唐李靖此时取孝贤驻江陵,关心群众疾苦,引得远近景仰,“筑祠祭德”之后产生了许多符合民众意愿的神话,并广为流传。同治丙寅《石首县志》载:公尝射山宁,宿一朱彝家。半夜里,一个女人突然给宫打电话,说:“这龙宫也在这里。天降大雨,我的两个儿子不在这里。我想麻烦龚一行……”。从那以后,每当遇到干旱,当地人都会去李卫国庙求雨。同书还载:山旁有石丘,世传为龙穴。过去上面有一条龙,所以取名龙盖山。晴天下雨,农民种粮食,往往什么都不占。是山或神社,也是为祈雨而设。正因为如此,香火兴盛,一直延续到宋、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时,出身佛教,所以允许儒释道传播,并以此来调节人心,稳定政权。后来,明太祖朱迪为了消除舆论的影响,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极力维护自己的舆论,于是在武当山修建了道观,并为自己立碑。石首南岳的道士也借此机会扩建宫室建筑,将七女宫改造成玉皇楼,增设真武庙、雷祖殿、灵官殿、紫金殿、南天门,从南岳山脚到山顶,每隔半里依次修建关帝庙、一天宫、二天宫、奎文阁(俗称三天宫)。当时是南岳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所有的建筑、庙宇、神龛、亭台都冠有拱门,绘有龙凤,颇有气势。到了明朝中期,有人拜佛,南岳山上的香有点凉了。从明末到清代,南岳山脚下仍不时修建庙宇、亭台、楼阁、祭坛。明朝万历年间,曾克谦(太史公)在山北麓建了一座慈云寺,在奎文阁后面建了一座亭子。当这些寺庙,亭台,楼阁和祭坛完成时,许多著名的作家写了题词。公安局袁宏道(正科)说:“石首路滑”。舒(太师)题词《云安》:“杂花庄严”。王玉瑶守仁(兵部尚书)“独坐龙潭”七律中有云:“何处花夜香,石林草屋声隔溪。每一个孤独的人都走出了月亮,空寂的时候鸟儿和山在歌唱。草露湿,清风比葛衣轻。柳林独写,江北江南无限。”游客匿名题亭对联云:“助短,强游名山,上有凌霄汉,下有平壤,左有荆江,右有洞庭,两湖排列着钟和灯笼;以危亭,俯瞰天下,东有峡口,西有巫峡,南有潇湘,北有幽岩,三楚雄,规划宏大。“这些巨著名噪一时。清代石人李良恭在外地为官归来,专门在文峰山脚下修建了普通寺,并将普通寺右侧的般若寺(建于明神宗)改名为“敬廉寺”为“李氏家庙”。乾隆年间,南岳山脚下建有华严寺和准提寺。

世事沧桑巨变,道教几经沉浮。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南岳的道教逐渐衰落。咸丰四年(公元1854)。据说巴基斯坦华人“作乱”,把天宫和二天宫全部烧毁,延伸到奎文阁,但神像幸免,被送到东岳山三义寺。之后,道长陈长靖修复了受损的寺庙,并迎回了神像。不久,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天京内讧出走。与江陵会师,途经石首时,多次与清兵交战,导致大部分寺庙发生军事灾难。只剩下山顶的南岳庙和庙里供奉的南岳祖、雷祖、四天王和黄成土地的雕像。后人李宗莲有诗说:“龙已乘云去,空留影影,有时皮近,犹为雨。”此时,虽然寺庙宫殿被毁,香客稀少,但寺庙上仍有300多亩公地,收入可以维持很多人的生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党一个师的副官褚如彬,弃葛从道,来到石首南岳山主持道坛。此人文学修养丰富,结交了著名诗人,于是一时间社会上盛行诵经之风。时不时地,陈友发先生,刺绣,参观这个地方,被绑起来。该书呈现为“九月寒星举北斗,一帘春雨读江南”。另一位对联友赠送了一副“驴箱底张义和,双燕前葛之川”的对联。楚见之,大加赞赏。据云,楚如彬主政南岳路政时,收集整理了近2000首游客诗词,对联约有1000副,装订成册,赠送给各界人士。不幸的是,它们已经丢失了。

抗日战争前夕,湖南益阳人唐明德被武昌长春关侯负责人派往石首主持南岳宗教事务。此人军旅出身,曾任国民党军军长。唐明德到石首后,为争夺地盘调解佛道矛盾。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付共同的敌人,南岳道士也参加了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1943,12年2月,侵华日军进攻石首江北地区,江北沦陷。同年3月8日,日军渡江南下,石首县、大内、横堤城、调关相继失陷。日军在石首绣林设立了总据点,在县城设立的军事区占据了大部分县城。7月1944,15日上午,国民党第九占领区一特务头子,在南岳住持蔡志道、道中(当时有唐明德、周、田、严、赵、楚、沈、郭等道中)的掩护下,化装成道士,藏在南岳山上,刺探日军。代理领导通过望远镜发现,一艘日本摩托艇正在城内的文明饭店陆续运送日本官兵,于是向国民党控制区发回电报。随即,两批共十一架次的国民党军飞机飞来,把文明饭店炸成两半,造成日军官兵和骡马大量伤亡。此事被日军发现后,他们将所有道士驱逐出山,一些道士被折磨致残,几乎所有寺庙都被烧毁。南越寺只有一尊南越祖师像,其余空无一人,道士散落各处。1945日军投降后,部分弟子陆续归来。腊月,全真道龙门第25代弟子李将观音寺从团山寺迁至界山口,在旧平台上建起两座三层瓦房,内有和观音的神龛,与道教弟子在南岳山居住,直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时,南岳山路只有王治家(又名王治德)、董、彭丽媛、苏桂堂等十余人,以王治家为师傅。这些人大多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相继去世,还活着的也离开了家乡。土改运动期间,各种宗教活动停止,但群众仍自发烧香烧纸拜菩萨。1957期间,盛传南越寺废墟中有麻风病人染病。山脚下的人跑上山,把煤油倒在仅存的空庙遗址和神像上焚烧,南岳山顶成了一片废墟。“文革”期间,解放军空军某雷达部队驻扎在石首,他们在这片废墟上修建了几座窑洞式的预制屋顶营房。80年代初,雷达连从南岳搬到新场镇。于是,以前散落在社会上的道士们又上山来了,住在雷大连留下的几个窑洞一样的房子里,被提供了自制的神像。

1958年,南岳“大师”王之佳病逝,受唐明德(益阳)教。后来,李做了主人,住在街口的一间茅屋里。1985年春,李病逝,留下王重柏、胡、张崇贵、吴崇信、郭崇喜等十余名弟子,由昆道张崇贵、吴崇信、郭崇喜暂代主持。他们三人就住在李留下的茅屋里,烧香拜神,修道念经,信众也经常来烧香祭祀。这样,从1985开始,石首道教就有了两个自发的临时活动点,即界山口和南岳山。不过,这两个地方虽然在形式上分为两个地方,各有各的生活,但在金融和道路事务上是融为一体的。1985年3月,这两次活动共同自发推选从北京白云寺探亲回来的道教专业人士程丽静为总经理(分管),负责处理南岳山道教事务。

程立静,男,石首市苏田湖村(今林岫办事处苏田湖村)人,出生于1930年5月,文化程度为初中。1943年在石首南岳出家,拜王之佳为师,在南岳宗祠居住至1958,属于全真道学第22门龙门派。他从小热爱道教,遵守全真教的规矩,一直没有结婚。曾游览武当山、武昌长春寺、荆州太慧寺、北京白云寺。1981年前往武当山投靠方丈毛顺发,被收留在紫霄堂修道。1982年5月中国道教协会在武当山开会期间,程丽菁结识了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宇航,并于1983年2月9日前往北京白云观。后来,他被任命为“八仙馆”和“吕祖馆”的主人,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南岳山道教开放前,所有的寺庙都是一片荒凉,杂草丛生,到处散落着旧砖瓦。一些虔诚的道教徒用雷达部队守卫残存的洞穴,搭起临时香烛,供奉神灵,设坛讲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就呼吁在南岳植树造林,以美化环境,让昔日的荒山变绿。此时,许多信教群众自发聚集在南岳,热切期待再现南岳道观历史的辉煌。

65438至0989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从石首的宗教历史和现实出发,开辟道教,将南岳山作为道教旅游线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面积3000平方米,为南岳山寺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年,石首市道教协会获准成立,并选举产生了以程丽静为会长的领导小组。从此,南岳道教有了自己的宗教组织。

道教协会带领全体道教徒以寺院为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荒山荒坡,开荒除草,搬石填土,种瓜种菜,实行劳动自给,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省下一切费用用于修建寺院。

南岳山祠堂于1989年正式开工建设,1992年竣工后正式对外开放。祠堂按明代风格规划设计,飞檐斗拱,雕龙画凤,金色琉璃瓦映日月。气势非常恢弘,超越历史,再创辉煌。央视新闻节目还为此做了专题报道。历史上的南岳庙位于南岳山顶。东汉时期,道教在此建亭。三国时期,亭子改建为南越殿和七女宫;到了唐代,又增加了李卫国公祠;明代增加了真武庙、雷祖庙、灵官殿、紫金殿、南天门;因此,建了五个亭子。灵官殿内钟鼓齐鸣,南天门塑像满座。祖师殿中的龙骑始祖雕像高3米,宽2米。它看起来庄严而威严,深受世人敬仰。恢复重建的祠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凉亭,有五座歇山,两层重檐,斗拱结构。有12座精致的回廊,四周有红楸树柱子,堂顶高21米。大厅的屋顶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大厅的脊上装饰着冯明和凤舞。殿檐上画着龙,下檐仿金钟罩挂着国务院市宗教局冯传宗题写的“祠堂”匾额。殿内供奉真武、南越王等神灵。庙前陈列的一对大型石狮子是香港侯宝元赠送的。

祠堂古朴典雅,古色古香的窗户,金龙盘卷的柱子,飞檐,屋角的屋脊。真武祖师坐在大殿正中,全身金黄。炉内佛香袅袅,钟声悠扬,二狮雄壮。院中奇花绿绿,墙外松翠欲滴。晴天星星,雨天脚底起雾。放眼望去,长江滔滔,大地辽阔。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如果赶时间的话,像极了蓬莱仙山和玉宫。“自古名山高僧皆占,南岳得武当。”人们争相烧香烧纸,祈求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二天宫建于乌赤鸟三年(公元240年),清咸丰四年(1854),巴人作乱,焚毁。1998年,二天宫在祖地重建,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建在陡峭的山坡上,楼梯6米,宽4米,平台7×4鼎石,栏杆磨盘岗楼,正殿1正2厢,名三元宫,全宫。道观明净整洁,台阶上下,层次分明,楼中楼阁,亭中楼阁,殿中金像,院中幽香兰,宛若人间仙境,令人过目难忘,赏心悦目,是南岳第二大道教景观。

三元宫建成后,市道教协会按照总体规划,先后恢复重建了南岳山门和益田宫。时至今日,依山势形成的山门、天宫、三元宫、祠堂等主要寺庙建筑,不仅再现了当年的辉煌,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注入了新的宗教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历史感和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