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的历史沿革

秦朝以前,县城就有人居住,主要是壮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他们在历史上被称为“黎族”、“俚族”、“骆族”,是岭南百越(百越)部落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地区。设桂林县、南海县、大象县,凌云属桂林县。秦末汉初,凌云属南越国管辖,属桂林郡。

汉代丁原六年(前111),凌云属榆林郡管辖。元丰五年(前106),属交州下辖榆林郡,属曾氏郡。

三国属吴国,凌云属广州玉林郡,至今仍属曾氏郡。

金代凌云属广州玉林县曾氏县。东晋大兴元年(318),榆林群分金星、宁普两县。凌云隶属于广州市金星县曾益县。

南北朝时,宋齐时期,凌云属广州县金星郡。陈属南定州金星县。

隋朝凌云属扬州玉林郡。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两广即现在的岭南路。开元二十一年(733),岭南路分为东路(广东)和西路(广西)。岭南西路辖桂关、雍关、荣关。而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则位于吉米州县的窑洞里。凌云属双城州掌管吉米州,是半溪洞。

五代时凌云属永州管辖,后为南汉疆域。

宋五年(1053),设四成郡,辖利州、后唐郡、桂乐郡、龙川郡。司城府属广南西路管辖,总督府在永州。

袁,凌云县属四成州,隶属广西天舟路军民总管理处,下辖利州、唐兴州。

明朝,司城太守,直接在成宣的外交政务部工作。洪武六年(1373),州政府迁至古琦洞(今泗城镇)。四川府辖利州、成县、唐兴州。

清初为司城直隶府。顺治十五年(1658),升为司城太守。十八年,改为司城军民府、李思恩府。雍正五年(1722),回到直隶司城府。四川府辖今凌云县。司成府初无郡县。雍正八年,司城府辖西龙州、西林县,原为直隶州。乾隆五年(1740),司城府设在凌云县,故司城府辖凌云、西林两县及西龙州,现辖百色的西林、隆林、田林、凌云、乐业县五县。

民国元年(1912),根据《广西地方官暂行条例》,凌云县省废为泗市。次年,费思复职凌云郡,属天南路。十六年,凌云县直隶广西省政府。十九年,凌云县属百色民兵区。23年3月,凌云县改为百色行政监察区。在此期间,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乐叶县和天峨县,田林县和百色市的部分地区。二十四年,区划调整,凌云县的管辖范围缩小。29年4月,凌云县划归第10行政监察区。31年3月,凌云县划归第五行政监察区。1949年,广西有15个区,99个县,1个市(桂林)。县下辖各区,凌云县隶属百色区。

1950 65438+10月5日,凌云县解放,仍称凌云县。同年2月,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8月,广西人民政府决定将凌云县和乐叶县合并为凌乐县,辖凌云县思成(程响)镇。同年,周莉划归田林县管辖。1953,1月后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1956年3月后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1958年3月后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196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灵乐县,恢复凌云县和乐叶县。凌云县辖四成(程响)镇,辖程响、夏佳、凌展、沙里、罗楼、加友、于洪7个公社。1984凌云县实行体制改革,乡镇区划调整为两镇八乡(即泗城镇、罗楼镇、夏佳乡、李超乡、沙里乡、加友乡、东河乡、于洪乡、李鸿乡),设立109个村(街)委会。其中,凌展、李超、沙里、于洪和李鸿是瑶族乡。

2000年5月,加由乡改为加由镇。2002年5月,百色由地改市,凌云县隶属百色。2004年7月,凌云县实行乡镇合并,东河、李鸿两个镇被撤销。其中,东河部分村庄划归罗楼镇,部分划归泗城镇,李鸿瑶族乡划归于洪瑶族乡。到2012,凌云县辖3镇5乡110村(社区)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