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梅花的历史与文化

市花-梅花

1982 4月19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命名梅花为南京市市花。南京有历史悠久的梅花胜地,如梅园新村和梅花山。梅花有着雪松般的性格,经受住了冰雪严寒的考验。梅花含苞待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复苏,梅花率先迎接春天的到来。南京人欣赏和喜爱李子。梅花和雪松是南京的市花和市树。

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上表亭——中山南麓梅花山前南朝上表亭遗址;

赏梅是南京的一种民俗。

南京种植和欣赏李子的历史悠久,一直延续到六朝。据史料记载,城南的梅岭,城北中山脚下的梅花坞,都是种梅赏梅的好地方。明末,徐渭在钟山画梅花,描绘了“龙蟠胜地,春风梅花”的景观。现在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万株梅海)、古林公园(梅岭)都有梅景,其中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的梅花山最好。每当春天梅花盛开时,满山遍野都是鲜花和一片芳香的海洋,多达40万至50万人前来参观和欣赏梅花。

从65438到0996,南京每年二三月份都会举办国际梅花节。通过一系列大型旅游、商贸、文化、娱乐活动,南京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面向新世纪的崭新面貌,在多方面、多层次上向世人展示。

南京梅花山的历史

1700多年前,南京人就爱赏梅花。

在中国,种植梅花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南京人在六朝时期就开始种植和观赏梅花。从六朝到明清,南京人爱惜梅花的传统一直延续。李白在其代表作《新林铺挡风寄友人》中写道:“昨日北湖梅花熟;目前白柳受道青睐。”诗中的“北湖”“白门关”都是南京的名字,强调的是玄武湖的梅花。

明代南京的赏梅胜地在紫金山一带,但不是梅花山,而是位于紫金山东麓灵谷寺东南的一个叫梅花坞的地方。明代国子监侍酒冯在《灵谷寺探梅》中记载:“过往东二里,北行百步,至梅花下。”“梅花盛开,没有什么比得上古灵码头。所有码头都是梅花,参差不齐的有一千多株,周世源最好……”

“明代的梅花坞相当于今天的梅花山,是当时文人墨客赏梅的最佳去处!”南京文人顾颉园、朱等人都有咏梅花坞的诗。明初,梅花坞成为属于朝廷的梅园。梅树上挂着写有“御”字的木牌,梅子用于皇家祭祀。所以来梅花屋的游客,流连在梅花的美景中,却无人敢攀枝。

清朝以后,梅花坞逐渐消失,只剩下地名。民国时期,梅花坞曾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的城郊体育场,位于东瓦子村和西瓦子村之间。虽然梅花码头没了,但是紫金山的梅花还是很有名的。清代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说:“江宁(南京)龙蟠、苏州邓尉、杭州西溪,皆产梅”。这里的“龙盘”指的是紫金山周边地区。龚把栽梅放在邓尉、西溪之上的紫金山,可见清代栽梅之盛。

现在人们热衷游览的梅花山,今年其实才78岁。

梅花山,原名孙,因孙权葬于东吴而得名。1929孙中山葬于紫金山后,总理陵园管委会将此地开辟为孙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玫瑰园区,开始大规模种植梅花,这是梅花山形成的开端。

到抗日战争前夕,孙岭岗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梅园,吸引了许多游客。南京沦陷期间,汪精卫在日本战死后,遗体被运回南京,葬在梅花山山顶。孙岭岗正式更名为梅花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工兵炸毁了王墓,并在墓址上建了一座观美轩。孙中山之子、当时的宰相陵园管理委员会主席孙克,借用宋代学者林和靖的典故,以“观梅”、“飞鹤”四个字亲笔题写关梅轩,然后立匾悬挂。在“文革”的混乱局面下,“飞鹤”牌匾一度默默无闻。后来才知道,墓园里一个姓李的工人把牌匾拿回家,把“飞鹤”二字放下,在四角钻孔,插上木条,做了一个小饭桌,用了近10年。“文革”后,李师傅了解到自己的“饭桌”的珍贵史料价值,主动上交。现在,这块长3.7英尺、宽1.6英尺的“飞鹤”牌匾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存。

如今的梅花山有3万多株,350多个品种,被称为“天下第一梅山”。

南京种植和欣赏李子的历史悠久,一直延续到六朝。据史料记载,城南的梅岭,城北中山脚下的梅花坞,都是种梅赏梅的好地方。明末,徐渭在钟山画梅花,描绘了“龙蟠胜地,春风梅花”的景观。现在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万株梅海)、古林公园(梅岭)都有梅景,其中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的梅花山最好。每当春天梅花盛开时,满山遍野都是鲜花和一片芳香的海洋,多达40万至50万人前来参观和欣赏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