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统一。“自然的人性只为社会中的人而存在: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才能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他为他人而存在,他人为他而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才能成为他自身人类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才能成为人的人的存在,自然为人而为人。”(注:1844的经济哲学手稿,第75页。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马克思最终得出结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完全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他说:“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也就是对人的异化,所以它也是通过人和为人对人性的真正占有;所以是作为社会对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留了以往发展的一切丰富成果。这个共产主义,作为完整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整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才是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注:经济哲学手稿1844,第73页。)
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视野是社会形态的历史运动。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按照“社会经济形态”科学地划分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马克思写道:“一般说来,亚洲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几个时代”;还指出“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最后的对抗形式”,“资产阶级社会细胞中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同时为解决这种对抗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结束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社会经济形态”一般是指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即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也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一定生产方式。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虽然非常重视社会经济形态在历史阶段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他并不主张将这种作用绝对化,因此他提出了“社会形态”的概念。它旨在研究社会形态的完整性。在经济学和哲学相结合的基础上,马克思在1857-1858的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划分理论。他说:“人的依赖(起初是完全自然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发生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一个孤立的地方。人的独立建立在对事物的依赖上,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形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综合关系、多种需要、综合能力的系统。第三阶段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为基础的自由人格。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所以宗法的、古代的(和封建的)国家是随着商业、奢侈品、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衰落的,而现代社会是随着这些东西发展起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I],第104页。在不同时期,马克思将这一思想表述为“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初级社会形态——次级社会形态——再生社会形态”。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始终是从“自然共同体”到“经济社会形态”,最后到“自由联合体”,共产主义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未来。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不是机械的、单线的,而是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他强调经济的原始作用,但反对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晚年,马克思将视野转向东方,他明确反对任何“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因为“非常相似的东西,却出现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131页。1881年,马克思在给劳动解放社查苏利奇的信中,进一步将《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的起源定义为“这种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显然仅限于西欧国家”,第一次设想俄国在某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后来,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实践了马克思的科学预见。
(四)重新解读马克思&;nb sp
基于简要的分析,人们可以看到,哲学与经济学的创造性结合是马克思分析社会奥秘的一条毕生的研究路径。正是通过这种互补的内在结合,马克思才能深入历史,为我们贡献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伟大思想巨人。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并不完全准确和科学,甚至存在偏见和误解。典型的有三个:第一个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他们提出所谓“青年马克思”和“老马克思”是对立的观点。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他们要么把马克思的思想解读为人道主义,要么认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中存在着“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的“断裂”。第三是斯大林主义。斯大林把辩证唯物主义定义为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认识,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定义为“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研究社会,研究社会历史。”(注:《斯大林选集》第一卷,第177页。如今,基于新时代的现实需要,人们提出了通过对历史的理性反思来“发现马克思”和“回到马克思”。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如何解读马克思的著作?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轨迹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认为,应该从哲学与经济学创造性结合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应该以这种卓有成效的结合的理论成果——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来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轨迹。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最重要的是改变哲学与经济学割裂的传统思维,重新发现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意义。
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困难的心理过程。对于这个过程,他在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特别指出:“我不妨在这里谈谈我自己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1页。这个发展过程可以概括如下:1 .物质利益原则是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环节。《莱茵报》时期的实践使马克思“第一次遇到了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这促使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机”。第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为了解决“令人困惑的问题”,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批判。人们认识到,法律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自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正是市民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决定了国家与法律的关系。研究市民社会物质关系的科学是政治经济学。第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化,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近似完成”。在1844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研究了当代社会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经济关系。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新的生产力理论,使对生产的理解从静态走向了动态。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四,《资本论》把历史唯物主义从一个假设变成了一种科学理论。这部巨著的哲学意义在于:它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对一种特定社会形态的研究,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以上事实足以证明,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导致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当然,同样的事实也说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哲学性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已经确立。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强调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及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的科学。它以一定的历史过程为对象。第二,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正确途径。马克思从物质生活出发,把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看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过程,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运动的普遍规律。第三,形成了新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总的来说,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和整体研究法。第四,科学形式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
一个简短的结论:只有从哲学和经济学的内在结合上,才能深入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从哲学与经济学的创造性结合出发,才能正确解读马克思的著作,重新发现马克思。这两点对于我们今天开展经济哲学的学习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