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爱乐乐团的详细介绍

捷克爱乐乐团的前身是布拉格国家剧院的附属管弦乐团。剧院平稳运营十余年后,1896年元旦,在捷克爱乐协会的组织下,为了保护和争取更好的福利,谋求名声独立,国家剧院的乐团举行罢工。对于表演者来说,这场运动终于取得了圆满成功。从此,国家剧院乐团可以在“捷克爱乐乐团”这个响亮的名字下开展自己的品牌音乐活动,当然也包括举办音乐会。三天后,65438+10月4日,拥有全新名字的乐团首次面对布拉格观众。在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指挥下,他们在布拉格鲁道夫宫的大音乐厅举行了第一场音乐会,该音乐厅后来被正式命名为“德沃夏克音乐厅”,从此成为捷克爱乐乐团的永久演出场地。有趣的是,在他成为国际知名的作曲家之前,他只是国家剧院管弦乐团中一名不起眼的大提琴手。这场首演音乐会的曲目全部来自德沃夏克的创作,包括《降A大调第三斯拉夫狂想曲》、《圣经歌曲》、《奥赛罗序曲》和《来自新大陆》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

与乐团罢工的初衷一致,这场音乐会真正的经济意图是为乐团的老年演奏者提高退休金,但在原有剧院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下,举办这样的演出几乎是不可能的。之后,该乐团一方面仍隶属于布拉格国家剧院,为各种歌剧演出伴奏,另一方面又被允许以捷克爱乐乐团的名义演出交响音乐会。直到1901,乐团才彻底摆脱了国家剧院,获得了真正的独立。据说导火索是因为音乐人被剧场恶意辞退,引发全团不满,最终导致双方分道扬镳。在正式与国家剧院断绝关系后,乐团开始频繁与当时许多欧洲著名作曲家合作,演奏他们的管弦乐作品,包括挪威的格里格和德国的理查德·施特劳斯。最值得载入史册的事件是奥地利作曲家马勒于9月1908日在布拉格指挥乐团演奏了自己的第七交响曲。作曲家第一次选择捷克爱乐乐团来掌握他的巨作,说明该乐团在二十世纪初就具备了良好的整体演奏实力。1918年,随着一战的结束,捷克终于获得了解放和独立。在各方面爱国人士的齐心协力下,“捷克斯洛伐克* * *和国家”应运而生。在被几个平庸的人带领了几年之后,捷克爱乐乐团终于迎来了第一位对乐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首席指挥——瓦茨拉夫·塔利赫(瓦茨拉夫·塔利赫,1883-1961)。虽然他似乎没有比彻姆、斯托科夫斯基、安塞尔梅特、克伦佩雷尔、福特·文格勒、勒纳等时代大师那么有名,但他被当今的音乐专家称为“名副其实的伟大指挥家”。在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穆拉文斯基眼中,塔利奇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不朽的福特·文格勒。正是塔利奇高超的指挥艺术和严格的训练,将捷克爱乐乐团进一步磨练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优秀乐团。20世纪20年代,在首席指挥的带领下,乐团在欧洲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广受好评,初步造就了他们在欧洲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从65438年到0942年,塔利奇被Ku·贝里奇取代为管弦乐队的首席指挥。随着二战的结束和苏联对捷克政治的干预,该国的政治环境再次发生了变化。虽然捷克爱乐乐团在文化领域的崇高地位没有改变,甚至被政府承认为民族乐团,但为乐团做出重要贡献却在此时被冷落的塔利奇却因为政治问题被流放到布拉迪斯拉发(据说他在战争期间为纳粹表演)。在那里,他亲自创建了斯洛伐克爱乐乐团,并在短时间内迅速使这支新乐团进入欧洲一流行列。

捷克爱乐乐团

1952之后,塔利奇得以重返布拉格,并有机会再次指挥捷克爱乐乐团,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录音。虽然这些视听资料一度被当局禁止,但多年后终于公之于众。以今天的欣赏标准来看,半个世纪前塔利奇和捷克爱乐乐团的这些表演依然历久弥新,光彩照人。尤其是捷克本土作曲家的作品的演奏,无疑是最纯粹、最质朴、最原始的,甚至有人评价说:“从塔利奇的《来自新大陆的交响曲》中,你能听到最亲切、最生动的捷克乡土气息”。1952年6月,塔利奇与后来成为世界级大师的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托波维奇合作录制了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罗氏后来回忆说,塔里奇作为那次排练的指挥,在独奏中给了他很多有用的启发和灵感。显然,塔利奇年轻时与作曲家本人处于同一时代,所以对德沃夏克作品的理解和诠释,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所有指挥家的绝对权威。管弦乐队历史上第二个值得永久记录和深刻记忆的名字是拉斐尔·杰罗姆·库贝利克(拉斐尔·Ku·贝里奇,1914-1996)。他出生于音乐世家,最终成为捷克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国际指挥大师之一,他的指挥生涯与捷克爱乐乐团密切相关。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青年指挥家,Ku·贝里奇在1934年20岁首次指挥捷克爱乐乐团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两年后他成为了1936乐团的常任指挥。1942年,28岁的他正式成为捷克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这位年轻的天才继承了塔利奇奠定的坚实基础。然而,1948年发生在他家乡的“二月事件”让一向主张民主自由的Ku·贝里奇心灰意冷。正在爱尔兰演出的指挥拒绝回到家乡,然后毅然前往大洋彼岸。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流亡生涯中,Ku·贝里奇凭借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在美、英、德三国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指挥事业,先后在欧美多个一流乐团或歌剧院工作,但再也没有与中乐团合作演出。虽然他热爱中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并经常演奏和录制,但他只能和欧美乐团搭档——Ku·贝里奇为DG公司录制的德沃夏克交响曲全集,由柏林爱乐演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最好的《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的录音来自于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合作。

转折点出现在1989。在一场“天鹅绒革命”之后,捷克的政治环境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Ku·贝里奇为他所倡导的民主制度能够在祖国重新建立而欣喜若狂,并决定返回故土。在1990“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上,这位阔别祖国42年的老指挥家,和他的捷克爱乐乐团,这位曾在他的少年时代带给他最初荣耀和光环的人,在布拉格久负盛名的斯美塔那音乐厅奏响了一曲令人难忘的乐章。事实上,在1946音乐节的第一年,正是Ku·贝里奇指挥同一支管弦乐队进行开幕演出。回首往事,如何才能不让当事人心动?!继斯美塔纳的《谢序曲》和庄严的国歌之后,是整场音乐会的重头戏——《我的祖国》,一部捷克音乐史上最具强烈爱国情怀的真挚作品,是每年音乐节的必演曲目。此时此刻,历史背景和人物的心情处处与赛道的主题相吻合,从而造就了捷克爱乐乐团和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史上最传奇的版本《我的祖国》!当气势磅礴的最后一个乐章《布拉尼克山》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全场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而台上的老指挥激动得热泪盈眶。捷克的SUPRAPHON唱片公司录制并出版了这段演绎,一度成为全世界唱片爱好者追捧的热点。音乐会结束后,76岁的Ku·贝里奇慢慢淡出讲台,这成为Ku·贝里奇的最后一段录音。塔利奇和Ku·贝里奇离开后,卡雷尔·安切尔(Carlisle Ancel,1908-1973)成为捷克爱乐乐团的真正掌门人。虽然瓦茨拉夫·纽曼(瓦茨拉夫·纽曼,1920-1995)和卡雷尔·塞吉纳(卡莱尔·塞吉纳,1896-1982)在他正式上任前短暂接任,但两人都没有坚持多久。最初学习作曲的安塞尔,在毕业音乐会上第一次与捷克爱乐乐团合作。那年他才22岁。然而,安塞尔最终决定从事他一生的指挥事业,并有机会成为塔利奇的一名学生。而塔里奇很快发现这个年轻人有着非凡的潜力,于是重点培养。由此,安塞尔得以在音乐会上与捷克爱乐乐团频繁合作,并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精湛的指挥技巧和丰富的艺术修养,从而延续了塔利奇未竟的事业。从1950开始,安塞尔带领乐团担任首席指挥。6年后,他被正式任命。

捷克爱乐历史上的这个“安塞尔时代”一直延续到1968,这一时期乐团的演奏实力依然保持着塔利奇时代的高水平。与此同时,安塞尔还致力于扩展曲目,带领乐团出访世界各地,使捷克爱乐乐团获得了更广泛的国际声誉。从65438年到0959年,正是在安塞尔的带领下,捷克爱乐乐团在他们的远东和大洋洲系列巡演中第一次访问了中国,并在北京演出了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也是在那场音乐会上,中国人民第一次体验到了捷克爱乐乐团对本土作品的非凡和惊人的表达,从而建立了老一辈乐迷对该团无与伦比的深刻印象。同样令人欣慰的是,在模拟录音的黄金时代,安塞尔和他的士兵们在SUPRAPHON、DG等著名唱片公司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录音素材。不幸的是,安塞尔在捷克爱乐乐团的职业生涯也没能有个好的结局——前苏联在1968年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当时他受多伦多交响乐团邀请,在惊愕和愤慨中毅然离开家乡,再也没有回到祖国。仍然是本土指挥家,出生于1946年的吉里·别洛拉维克(奇莉·别洛拉维奇),他接替纽曼成为捷克最好的管弦乐团的新任首席指挥。贝洛·拉维奇早年毕业于布拉格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不仅深知捷克民族音乐的精髓和内涵,还师从指挥家切利皮达克。因此,在纽曼之后,他在捷克中青年指挥家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执掌捷克爱乐乐团的机会。可惜,他与乐团的“婚姻”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在1992退出了乐团。事实上,贝洛·拉维奇的艺术造诣并不逊于他的后继者,但他也有很强的音乐活动能力。现为英国BBC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06年率团访华),同年被任命为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主席。

从65438年到0993年,捷克爱乐乐团任命58岁的德国人格尔德·阿尔布雷希特(Gerd Albrecht)担任首席指挥,这是乐团历史上第一次选择非捷克人担任这一重任。奥布莱特的任期也很短,但他任期的最后一年恰好赶上了乐团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1996 10月4日至10月7日,65438+65438,正好是德沃夏克指挥乐团第一场音乐会的一百年后,乐团在鲁道夫宫的德沃夏克大厅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纪念音乐会,这座大厅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曾多次翻修。剧目也设定为和百年前的首演一模一样,连节目单的风格也一模一样。主办方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当时还健在的两位老首席指挥Ku·贝里奇和纽曼,加上前总监贝洛·拉维奇和现任总监奥伯莱特,轮流上台,各自指挥一首曲目。没想到,纽曼于1995年9月去世,年老体弱的Ku·贝里奇无力支撑舞台上的表演,导致庆典只能由贝洛·拉维奇和奥伯莱特进行。当时奥布莱特和乐团存在分歧,因此捷克爱乐乐团一度倾向于贝洛·拉维奇负责音乐会,但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最后,贝洛·拉维奇带领乐团演奏了降A大调第三斯拉夫狂想曲和圣经歌曲。奥布莱特指挥了《奥赛罗序曲》和《第九交响曲》,新老两位导演见证了捷克爱乐的百年历史。奥伯莱离任后,捷克爱乐乐团在本土指挥家Vlandimir Valek手下短暂地握了两年指挥棒(1996-1998),随后发生了新的人事变动——出生于俄国的冰岛音乐家弗拉基米尔·阿什克纳济被任命为首席指挥。与他的前辈们相比,阿什肯纳兹无疑在国际音乐界更加有名,尽管他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他的钢琴家身份。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阿什肯纳兹就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在接手捷克爱乐乐团之前,他曾在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和德国柏林德意志乐团担任音乐总监多年,履历丰富。阿石对这个古老的乐团充满了崇敬。在经济预算和政府拨款减少的不利形势下,他努力开拓新局面,致力于捷克爱乐乐团的可持续发展。2001北京音乐节秋季期间,正是在阿什肯纳兹的带领下,捷克爱乐乐团再次访华,并在他的指挥下,于1年10月23日和24日在保利剧院进行了两场演出,其中第二场音乐会的演奏曲目是乐团最擅长的《斯美塔纳-我的祖国》。音乐会结束后,所有的听众都惊叹不已——对捷克本土作曲家作品的最完美诠释,仍然无可争议地属于独一无二的捷克爱乐乐团。2003年,阿什肯纳兹将指挥棒交给继任者,捷克爱乐乐团重新任命了一位具有浓郁地方艺术气质的指挥家担任首席指挥,尽管对方已经入籍美国。他就是兹德内克·麦卡尔(ZeDanneker Macard)。马卡尔1936出生于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他在32岁的时候1968移居美国,这和他的前任库布里克当年因为邻国入侵的经历颇为相似。无独有偶,同年,他的另一位前任安塞尔也因为同样的风波去了北美。虽然马卡尔年轻时就离开了家乡,但他最初的音乐教育还是在祖国的学校里接受的(布尔诺音乐学院和亚纳切克音乐学院),所以他的血管里有着非常纯正的民族音乐传统。30岁前获得1965贝桑松国际指挥大赛冠军,同年获得纽约米特罗普洛斯指挥大赛冠军。1972年,麦卡德在美国出道,随后一举成名。然而,他的个人艺术生涯一直缺乏一些运气。虽然他的指挥技巧精炼老练,偶尔也有机会到世界顶级乐团做客,在资深乐迷中也有不错的口碑,但他已经很久没有获得祖国和美国一流乐团的青睐了。直到新世纪,麦卡德在美国新泽西交响乐团的出色表现,才引起了祖国最好乐团的关注,最终委以重任。平心而论,捷克爱乐乐团的艺术黄金时代属于塔利奇和安塞尔手握指挥棒的20世纪上半叶(包括整个60年代),纽曼的领导时期也保持了较高的水平。然而,首席指挥的频繁更换和体制的变化使得其整体水平不可避免地下降。然而,Macard的到来让人们再次对这个百年集团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厚望。自2003年上任以来,双方合作愉快,至今已有四年。马卡尔曾这样表达他与捷克爱乐乐团的和谐关系:“面对其他乐团时,我必须教他们如何感受捷克音乐独特的舞蹈节奏,但这些固有的音乐性早已根植于捷克人或斯拉夫人的心中,所以面对捷克爱乐乐团时,我只需要挥动指挥棒,乐团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我想要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