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化的历史高清
历史上把花戴在头上叫簪花,是戴的意思。其实戴花自古就有。从汉代开始,簪花的习俗开始出现在文献中,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的女性中。随着发展,簪花不再是女性独有,男性也经常佩戴簪花。
比如南北朝时期就有冠上插花的行为。据隋朝史书记载,隋王外出打猎,头戴玉冠,插金花作装饰。在前期文化的影响下,唐代男子簪花有了很大的发展。唐代曲江红杏:“姑娘折目勤,道是与花。”
新进士会设宴折花,戴花仪式是最重要的程序。新进士中的每个人都会佩戴鲜花以示荣耀。在唐代,簪花不仅是一种美化和荣誉,也是秋季重阳节的习俗。王维的“隔空知兄弟登高,一人满地不见”就是一个记录。
当然,唐朝的皇帝也喜欢给他们心爱的臣子献花。
据说汝南的王聪慧很受唐玄宗的欢迎。据说有一次,唐玄宗摘了一朵芙蓉花戴在他的丝帽上。汝南王跳舞,但他帽子上的花没有落下。
宋代以后,男子簪花风靡一时,几乎到了全民簪花的地步,因为这是地位的象征。不仅作为一种民俗存在,还部分转化为一种礼仪制度。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一首诗中说:“春何必鼓催。国王会在一月份把春天带回来。牡丹、芍药、蔷薇,都开在千万官员的帽子上。”
《东京之梦》中记载,汴京街游客众多。那女人跟围观的人群较劲,更有甚者,她暗暗羡慕,简直是疯了。"
这是宋代男子簪花最直接的证据,充分体现了民众对簪花的狂热崇拜。
其实从宋朝到皇帝到民间,只要是男人,都喜欢往头上送花。当然,他们也喜欢送花给别人,包括女人。
那么,宋人戴的是什么花呢?
一般春天花多牡丹;夏季以石榴花、栀子花、茉莉花较为常见;秋天有很多菊花和秋葵。除了花,还有假花,用罗、蚕丝、通草等原料制成。它们是在皇宫里或有专门为皇宫制作的作坊里制作的,几乎是真实的,栩栩如生。
那么,为什么赞话在宋代如此流行呢?上上下下。宋代统治者对簪花文化的认同,促进了簪花在民间的流行。
据《京城纪胜》记载,宋朝皇帝每次参加社交活动,总是“戴小帽、簪花、骑马”,身边的大臣、侍从都被要求戴花。
宋代重要史籍《铁尾山从化》中也有记载。著名的浪漫主义皇帝宋徽宗制定了佩戴鲜花的详细规则,要求国家礼宾司(礼仪司)遵循。每逢重大节日,如郊外的追悼会、宫廷宴会、新派文人的宴会,他总要给大家献花。
而且明确规定任何身份戴什么花:“华洛赠百官,栾之,青剑及以上;绢花给予如下分配。太上皇两宫庆寿终,还有圣节,锡宴,新晋进士婚宴,等等。”
华洛最贵,只有宰以上官员才能穿;其次是栾芝,青鉴以上官员佩戴;绢花,第一次给了总配级以下的官员。在宋徽宗时,他的侍卫戴翠叶锦华表明他可以自由出入大内。
皇帝和家人过生日或接待外宾时,要用绢花。据《铁围山谈》记载,宋人在辽使面前表现节俭,“则内用绢花,盖以礼检。”
参加盛大宴会和皇家宴会时,皇帝赠送的鲜花必须佩戴,以供私人使用。如果你不穿或者让你的仆人穿,你会被帝国历史纠正。
在不同的节日佩戴不同的花或花状饰品是宋代节日的主要民俗。如:末夜穿蛾、玉梅、雪柳;端午街穿茉莉;立秋穿梓树叶;重阳菊。
既然皇帝带头戴花,有了规定,百姓自然也跟着戴花,男人戴花也就成了一种风气。大宋王朝完全泡在花里,一时间百花齐放。
苏轼说:“人老不以为耻,花老当耻。”邵雍说“酒窖里有好花”,黄庭坚说“黄鞠的枝干生在晓寒,人生不要让酒杯干了。”等等,都是赞华的描述。
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据说北宋的时候,有一种牡丹,从上到下都是红色的,中间有一个黄色的核。它看起来像一个穿着红色长袍,腰间系着金色腰带的官员。它叫“金腰”,当时只有宰相穿红袍,系金腰带,所以看这种花是升官的吉兆。
当时扬州太守韩琦的官邸,恰好腰间缠着一株金植物,于是邀请了王珏、王安石、陈胜之一起观赏。韩琦亲手为他们做了花,也为自己做了花。结果这四个人都当上了宰相。于是,历史上就有了“四相簪花”的传奇故事。
其实《水浒传》里有很多关于簪花的描写。水泊梁山好汉似乎特别喜欢簪花,比如柴进的簪花,阮小五的石榴花,杨雄的芙蓉花,浪子燕青的四季花。
当然,赞化为什么在宋代特别流行,也深刻地反映了宋代是一个衰弱的朝代。北宋表面上繁花似锦,气象万千,骨子里却是有病治病,体弱多病。这样男人才有女人味,男人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闺房里,男人不再是斗来斗去,而是围着月亮跳舞,感受无忧无虑,感叹人生。宋词和唐诗的区别就是生动的写照。
盛唐壮丽辉煌的边塞诗,是宋代永远写不出来的,只有让生命稍纵即逝的“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