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镇的历史文化
从战国末期到唐宋时期(有些地方甚至到了明朝),恩施州流行着一种奇特的葬俗——崖葬。恩施州的崖葬文化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据有关学者考证,其族群应为濮、辽、越,这里的濮、辽、越与巴文化、土家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崖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悬棺,即在悬崖上钉桩放棺材。二是岩丘:又称崖葬,即利用天然岩丘放置棺木。第三种是岩石之墓:即在岩石上人工钻出洞穴作为坟墓。恩施州的岩墓主要分布在建始和利川。仅在利川齐岳山以西,就发现了十余座这类岩墓的遗迹,都是在红砂岩上人工挖掘出来作为藏身之地,其中以利川7号孔子岩墓最为典型。
“七孔”崖洞墓遗址位于利川市剑南镇西2.5公里剑南河东岸的红砂崖上。因有七洞,故称“七孔”,又称“仙人洞”、“蜕皮洞”。孔子的高度是地面以上10米,分为四排、三排、三排。除了一个洞是长方形的,其他的都是近乎正方形的。孔与孔之间,排距和孔间距约为1米。两个洞不到0.3米深,其他约1.5米深。方孔顶部呈穹顶状,中间高约1.1 m,边高约0.8 m,室宽1.4 m..当地村民曾经从洞穴中取出船形棺材,里面装满了人骨。后来,文物调查队从洞穴中取出一个盒子棺材,长0.7米,里面装着人骨。这是“第二次埋葬”或“剔骨埋葬”。太后镇,一个响亮而美丽的名字,是一个充满向往和幻想的地方。位于利川市剑南镇龙泉村的王母山上,与重庆市石柱县接壤。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山上风景独特,地势险要。“城”内有太后塑像,民俗众多,香火浓厚,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前景;
近几十年来,农历六月十九(传说是太后生日)庙会前后的每个星期。
创建于明末清初。相传古时候,王母娘娘停在此山,看到土家人住在茅屋里,以打猎为生,赤身裸体,饥肠辘辘。为了让他们过上不杀生的好日子,王太后亲自下山,教他们男耕女织的技术。王太后去世后,土家族学会了耕田种地,编织了西兰卡普,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她歇息的山峰上,每到太后生日,紫气缭绕,霞光夺目。后人为了铭记她的恩情,祈求她的长久保佑,在山峰上建了一座庙,取名“王母城”。
堪称集民族文化、佛道文化、独特风光于一体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