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天文学发展简史和内容
1888年出版的新的《星云星团总目录》(NGC)及其增刊(IC)公布了13,226个非恒星天体和非单星天体,后来确定其中大部分是河外星系,为银河天文学的诞生准备了基础数据。1919年,哈勃用当时最大的反射望远镜1.5m和2.5m在仙女座NGC 224(M31)、三角NGC 598(M33)和人马座NGC 6822发现了造父变星。随后,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哈勃还揭示了星系世界中谱线的普遍红移效应和星系间距离与红移成正比的规律,从而建立了星系天文学。20世纪50年代以前,星系天文学主要在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研究演化尺度为10年的星系(所谓正常星系)的形态、结构、运动和物理条件;建立形态分类体系,将大部分星系放入旋涡、棒旋、透镜、椭圆、不规则五种形态框架中;通过星系的自转和星系群的运动,来测量星系的质量。结果表明,从太阳质量为10 ~ 10的矮星系、太阳质量为10 ~ 10的巨星系到太阳质量为10的超巨星星系,存在7个数量级的差异。用光度学和光谱学的方法讨论了星系的恒星组成和气体组成,以及恒星群的划分和分布。另一个方向的进展是建立和完善星系的距离尺度,通过星系的空间分布、集群和红移效应来探索大尺度的宇宙结构,描述哈勃体积,也就是今天公认的一百亿光年。三十年来,射电、红外、紫外、X射线、γ射线的“天窗”逐渐打开;发现了短于10年的激发活动和高能现象。探测到的射电星系、类星体和其他特殊的河外天体;这些发现对天体物理学和传统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今天,对星系和星系间空间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研究星系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宇宙物质的历史。o可以促进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