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丝绸经济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当历史的车轮沿着龙山文化的骨脊碾过齐鲁大地,一条美丽的丝带在车轮下舞动,从一个叫周村的地方开始,舞动千年,丝绸走遍天下...

千百年来丝绸的美丽

传说古代有一只凤凰叼着茧飞过周村,导致人类学会了用丝绸覆盖身体。凤凰为了看到丝绸技术在当地的普及,不惜把自己变成一座山峰,就是周村的凤凰山。周村南郊还有一个叫凤凰村的村子。

传说很美,但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当地出土的古代文物无疑弥补了这一遗憾,成为最有力的解释。在周村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许多龙山文化遗址,尤其是在陵古城周围,出土了许多纺车等古代丝绸工艺遗物。周村的前身是商代虞陵侯国,继古炎帝双Ku之后,又是战国时期齐文化的发祥地。从此,丝绸作为优良品种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生长、成熟...从此,丝绸成为文化使者,周游世界,远离家乡,把古老的中国介绍给西方,给世界带来和平...夕阳西下的时候,在这条几乎是世界上最难走的路上,当红绫以一种灰褐色出现的时候,更加浪漫,更加难以期待。也正是在这条古道上,丝绸带来了胡饼、摩尼教、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周村经济的彻底繁荣...薄如蝉翼的丝绸在千年阳光中轻轻发光,折射出千年古道,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从唐朝到明清...丝绸有多软,古道就有多厚,丝绸走到哪里,古道就开辟到哪里,文明就延伸到哪里。

没有丝绸,就没有周村。

丝绸是神秘的红色丝线,它引领中国走出了东方馆...西方人对中国最初的了解是从丝绸开始的。早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罗马和印度的历史地理文献就记载了东方的“居鲁士国”,在希腊语中是“丝绸”的意思,“居鲁士国”就是“丝绸之国”——中国。丝绸是中国和周村的象征。周村以丝绸闻名中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率领浩浩荡荡的随从视察各地。他站在芝罘山上,望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听从道士徐福的建议,组成庞大的船队,出海求仙求药。除了3000名男孩和女孩,船上还装载了同一地方生产的瓷器和丝绸。为了这批丝绸,裕陵数万人夜以继日地在丝绸和纺织品上劳作,把最好的万奇和陆茂献给了全能的皇帝。在离周村一百里的滨州,有一处景观叫“琴台”——就是取秦始皇在上面看海的意思。

当时间的车轮转到汉朝,刘邦在楚汉战争后登基。喜欢在齐国穿丝绸的农民皇帝,下令在齐国设立三个役官。全国有两三个从事丝绸加工的役官,专门为皇室和外国礼品编织丝绸制品。以虞陵、临淄为代表的齐就是其中之一,占当时国内丝绸产量的绝大部分。《汉书》中描述周村当时所属的常山县“俗多能”,“齐郡风俗,男子多为耕桑”。

明末清初,周村的丝织业多为手工制作。清代中期,丝绸作坊不断涌现。到清末,全国各地的丝商纷纷在周村投资设厂,周村发展成为山东丝织业的中心。清乾隆年间,淄川地方志记载:“土产丝丰,每春比户...虽能缫丝,却卖给周村的商人织布。”当时养蚕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主要产业。每年夏天,丝绸市场都异常繁荣。附近地区生产的蚕茧大多运到周村市场销售。“桑植满田,家家养蚕,家家织绸缎”的民歌生动再现了当时周村丝绸业的繁荣景象。

1894年,日本发明的新型脚踏织布机进入周村,劳动效率提高了两三倍。20世纪初,小丝扩丝技术从南方传入,使周村缫丝业由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操作过渡,缫丝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机制丝出现了。1911年,裕厚堂丝厂率先安装了蒸汽机。1919年,同丰电力缫丝公司发电站成立,电力应用于缫丝过程。1920年,和记机修车间从天津引进了铁木提花机,取代了原有的木制提花机,工作效率提高了35%以上,品种质量大幅提升。1930顺兴成吉方从天津购买了4台电动丝织机,电力应用于丝织工艺。

周村开埠前后,出现了恒兴德、裕厚堂、同丰、元丰四家机械缫丝厂,是中国北方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企业。这些工厂进口了600多台意大利缫丝机,以蒸汽机为动力,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所以,作为商人出身的虞厚堂开创者李静怡,被皇帝授予了文的称号,连他的妻子也破例做了儒生,这是前所未有的荣誉。民国初年,中华民国农商部给予御厚堂“关心试点,持之以恒经营”的评价。为表彰其对中国民族工业现代化的贡献,中华民国总统授予第七届嘉禾勋章。与此同时,周村出现了专门研发丝绸生产技术的同利公司。在中国北方率先建立了培育优质桑树、培育优良蚕茧品种、改进缫丝加工技术的专门机构,开办了第一所丝绸技术专门学校,使周村形成了完整的丝绸生产、科研、贸易体系。

讲述乱世陈寿亭艰苦创业历程的电视剧《大染坊》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周村大染坊从此名声大噪。这部电视剧直接取材于周村。清代中期,丝绸印染兴起,周村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丝绸加工基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周村开埠前夕,周村已有纸浆厂40余家,染坊70余家。银子市街37号有一家保存完好的染坊,是东来盛丝绸布村的旧址,始建于清朝。染坊的经营模式类似于电视剧《大染坊》。先在周村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然后在济南、青岛、天津、北京等地设立分号。主要业务是对收购的真丝坯布进行染色整理,然后批发。清朝光绪年间,东来盛丝布村的资本达到三万两白银,客商络绎不绝。......

1916左右,周村有丝织商家3000家,桑园5000多亩,纺纱机6000台,从业人员数万人。丝、麻等产品年产值达400多万元,占全省65654.38+0亿元的63.2%。1931年,丝绸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00万条。丝绸业空前繁荣。1939出版的《近代中国地图》记载:“周村丝织业发达,其所织的丝、绉、丝、绸属山东第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把丝绸的精美形容为“从天上织到人间”,周村的丝绸配得上这样的赞美。

走在“大街”上,处处都能感受到丝绸文化。当年老街上的永和丝绸店、同和丝绸店、富源丝绸店、恒和丝绸店、同泰丝绸店、童生丝绸店、泰来丝绸店、人和丝绸店、瑞蚨祥丝绸店、裕茂宫丝绸店、清和永丝绸店...我看每天门前车水马龙,东北、西北、南方、国外的客商络绎不绝...正是它们构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丝绸博物馆。

周村的丝绸市场街和丝绸市场街是自唐宋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的古老街道。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丝绸市场街,充满沧桑的建筑,有着古风的街道和俯瞰古丝绸之路的王云门。长长的石板路,临沭的古丝铺,空气中弥漫着鲜茧特有的味道,谷仓里还残留着缕缕生丝。骆驼崖,虽然没有了往日的湖光柳影,但似乎还能听到风中传来的驼铃,仿佛还能看到大唐西域商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在华美店里,山一样的凉席包是用优质的羊毛和驼绒制成的。瑞蚨祥店外,准备远行的大巴是金帛锦缎…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村的文明依赖于丝绸的生产和流通。没有丝绸,就没有周村。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古道,就没有丝绸流通。

漫步街头,古道漫漫。

绿色石板。迪瓦。红灯笼。一串串红灯笼,空气中丝丝缕缕的味道还停留在远方……灰色的老房子,铜匾深深地嵌在墙壁里,嵌在岁月的深处……在时光的流失中,变得更加高贵典雅,沉淀下来的是面对时间的淡然与从容。

这条石板路被打磨成了一条光滑的长街,这就是古丝绸走出去的起点——一条在当地被称为“大道”的知名古道。该街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商业街,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约1410),初步铺设于明朝崇祯九年(1636)。由丝绸市场街、银子市场街、丝绸市场街等古代商业区组成。南起丝绸市场街与银子市场街交叉口,北至硕一门,长约两华里。北极阁横跨中间,将街道分为两段,即南段,全长400米。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路上,只见两旁店铺林立,商户飘飘,仿佛是上辈子的事。青石板路一路通向前方,通向远古。......

远在西周时期,武王征服周公东征后,就建立了从濠井(今陕西Xi西北)经洛邑、鲁都(山东曲阜)到齐都(今山东淄博)的东西向大道,即周道。战国时期,齐国极力“从工商业中获益”。当开始统治时,齐国的首都临淄已经是一个拥有70,000户居民的大都市,商业和手工业也很发达。向西的路就是原来的周道。当时临淄是齐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众多。去临淄的路“很有钱,很实在”,车枢纽打过来,人擦肩,就成了帘子,就成了帘子。沿着出土的齐国钱币分布可以发现,战国时期山东的道路从临淄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状延伸,也可以看出齐国还有一条沿渤海的交通大道。

秦统一中国,培植赤道,贾善《汉书·邹佳道传·阎志》曰:“欲赤道于天下,东临燕齐穷,南极吴楚在江湖之上,海滨之景全。”路宽五十步,树高三尺,外粗中藏金椎,树青松,是赤道之美。对此,“秦州以6尺为一步,50步即今天的69米,可见秦池路的规模和宏伟。秦在山东的主要处事方式是在西周的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池路经过山东的路线,大多是重要的经济和交通中心。齐国古都临淄,当时已经是一个三四十万人口的大城市了。西汉时期,黄河流域是大部分商贾流动的主要场所。《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商贾城市有19座,山东有2座,分别是临淄和定陶。

到了汉代,临淄的商业更加发达。是当时中国三大丝织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河南的香邑和四川的成都)。汉景帝统治时期,临淄人口由春秋战国时期的7万人增加到65438+万人。临淄人之父严说“临淄十万户,城租数千,多人发家,大过长安”。《史记·货殖列传》说“临淄也是海岱之都”。虽然商会的形成和繁荣有很多原因,但发达的道路是重要的条件。当时从临淄到各地有五条路。1,济南,平原北,至卓君(今河北涿县)。2.在经济上,它沿平原的南部和西北部到达巨鹿,并进一步向西北到达井陉和太原。3.经济向西南走向定陶。4、经高密、城阳(莒县)南行,至东海(今郯城西)、彭城等地。5.沿东莱(今莱州)沿海南下至琅琊。唐代商都(长安)经汴州入鲁,经曹州(今曹西安北)、兖州、子洲(淄川)、青州、莱州至登州(今蓬莱),全长65,438+0,450里。它是商都经过山东的三条主要路线之一。

唐朝时期,山东境内的丝绸大多通过山东各州之间的道路,经过山东境内的东西大道,被运往中原各地,直至丝绸之路。杜甫《追忆似水年华》诗中说:“追忆当年开元盛世,小城尚有千家万户。大米肥白,公私仓富。九州的路上没有豺狼,是远行的好日子;万奇和陆茂是开车班的,男人比女人重要。”可以看出,道路安全畅通,丝绸织物得以运输。周村的丝绸通过这些道路集中在东西大道上,再运到洛阳、长安,直到丝绸之路。海运到国外是到渤海,朝鲜,日本。到了宋代,从密州、子州(淄川)、兖州、曹州(或青州、周琦、滑州)到汴州的道路成为当时全国的重要道路。周邦彦的《边都赋》中提到,当时山东的丝麻织物、渔盐制品、异域外物都是通过山东路运到边州的。

明代以前,主要的交通要道是从现在的古城村往南,通过仪式和道路打通。一条南下博山,一条西行经王村到现在的彭阳到济南。清代道路主要是关马大道。清初,山东东西大道通过王村路的发展和周村商业的兴起,改变了从王村经周村到张店的路线。由于这条交通大道走向的改变,周村的商业发展迅速,成为商贾云集的“旱码头”和“丝绸之乡”。

两千年过去了,走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你会有一种唤醒历史的冲动。唤醒历史,其实就是唤醒我们自己的灵魂。沿着青石板砌成的古道一路探索,你会发现这些老街、老屋和留在这里的老人。它们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如果是下雨天,你似乎还能找到那个穿着丝绸旗袍,独自撑着油纸伞的女人,从你身边轻轻走过,看着那精致飘零的背影,听着那高跟鞋踩在古街上淡淡的哗啦声,那一刻,仿佛在梦里,真的触动了你的灵魂深处……

韩码头第一村

200多年前,一位喜欢微服私访的皇帝来周村看灯会,并将周村命名为“天下第一村”。这个人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经过康熙至道光近150年的发展,周村与佛山、朱仙镇、景德镇并称为中国四大“旱码头”,素有“金州村”之称。

早在秦汉时期,虞陵就形成了大规模的自由市场。唐代诗人李商隐这样描述当时的市场:“嫩芽初出林,玉龄价重如金。”唐宋时期,古商城初具规模。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中心。当时有“印伟县金州村,金安一小时不如周村”的说法。

山西和陕西的商人是第一批在周村做生意的人。从现存的区委大门西侧的山陕会馆可以推断,当年周村的秦晋商人一样多,大多从事漆器、木制品、棉布等行业。随着业务的扩大,山西、陕西的银行也纷纷入驻周村,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私人银行——“日升昌”在山西平遥,山东的主柜设在济南。在周村100多家银行中,杉杉占了三分之一,而且大部分都在银子市街。

位于银字市街131号的票号展厅,是著名山西商人乔致庸在周村创办的大德通票号旧址。建筑风格体现了晋商文化的严谨和工整。1921年,周村钱庄数量达到108家,总资本600万两白银,可见商业之繁荣。该展厅展示了清代周村钱币业兴起、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中国著名的“八吉祥”中的“七吉祥”,都是在周村完成的原始资本积累,然后走向全国各地。

随后是湖广、吴越、满洲、蒙古的商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东方商人,从章丘县的旧军经过周村发展到全国的蒙氏家族。“全香”茶庄的创始人是被誉为“东方第一商人”的孟洛川之父孟传山。他于1835年创立,至今已有175年的历史。1896年,孟洛川将周村全巷、瑞蚨祥迁至济南市归义市街,周村成为分号。1910年,孟洛川先后在京、津、青、烟台等地设立了分号。20世纪30年代,年净利润达10多万元,居中国所有蒙特梭利事务所之首。孟洛川经常来周村老鬼视察或主持业务,并有专门的豪宅。瑞福祥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商业老字号品牌。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在瑞蚨祥专门定制皇帝袍。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总理委派芮福祥制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孟洛川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史上光辉的里程碑。

1885年4月(清光绪十一年三月),周村开设电报局。65438年至0904年,周村、济南、潍坊同时被辟为商埠。同年,吉焦铁路开通。开埠后,东起东门、东至太和庄、南至吉焦铁路的周村近30万平方米被划为外商投资区。除了曾经在上步街的日本戴夫洋行、德国礼和洋行外,大批洋行相继在上步街开业。代表公司有德国的德和洋行公司、安德宇石油仓库、美国鸿基石油仓库、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日本的铃木洋行公司、英美烟草公司、日本的小林洋行公司、日本的寺村丝绸公司、美孚石油公司、日本的三井公司等。,数量最多时达到108。从那时起,许多外国商人涌入繁忙的街道和其他地段,并率先建立电灯公司和面粉厂。

百年前的开埠,是周村历史悠久的星空中一个耀眼的符号。周村从此打开了现代的大门。因此成为南北富商的聚集地,全国四大著名干船坞之一。从“济南每日争金不如周村一小时”被誉为“金州村”、“骑墙省”,成为辐射山东、跨江(长江)、跨河(黄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更何况泰山庙多,货没周村多。周村经济的繁荣,丝绸瓷器的走出去,不仅带来了周村胡饼和摩尼教,也带来了医院和学校,带来了真正的文化启蒙...

周村烧饼的由来

中国的古籍主要记载了四种饼,但这四种饼的概念与今天所说的饼并不完全相同。第一类是蒸饼,第二类是汤饼,第三类是油饼,第四类是胡饼,也就是西域胡人的食物。胡饼在汉唐文献中能反复出现,证明它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但胡饼始于何时何地,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物,众说纷纭。据《诸经音义》“此油饼原是胡吃的,但在中国有效,稍有变化,故代理最近有此名。”据《华苏杂记》云:“有胡(玉)饼者,不知所谓名,谓之洛兵;我以为胡人喜欢,古时候叫胡饼。这两则记载,大意相同,一致认为来自西域,汉代左右传入中国。沈积基《任传》“门旁有胡人饼家(长安升平里),方灯炽灶”也证明了这一点。按照目前普遍的看法,周村烧饼起源于汉代的“胡饼”,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生产历史。

明代中期,周村商贾云集,各种小吃应运而生。这时,用于糊制和烘烤胡饼的“胡饼炉”传入周村。当地餐馆的主人结合薄,香,脆烧饼的特点加以改进,创造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大酥饼,这就是今天周村烧饼的雏形。但周村烧饼具备“薄、香、酥、脆”四大特点,却是在近代。周村区高唐镇王家庄是周村烧饼最多的村之一。周村烧饼是在一位名叫郭云龙的师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了它现在的特色。郭师傅在烤厚酥烧饼的时候,偶然发现饼上鼓胀的部分又薄又脆,加上芝麻,吃起来香而不腻。于是他大胆尝试新产品,真的受到大家的喜爱。所以不经意间就延长了。

l880年后,“聚和斋”烧饼老店郭家最早使用纸质包装,最终产品大多用印刷纸包装,长期存放不变质,因此一直传承至今。清末皇室多次进贡周村烧饼,也让周村烧饼名扬天下。当时山东有名的商号八大香,还专门订购了周村大酥饼干送出港口,作为好饲料。1951年前左右,周村人还用周村烧饼作为礼物,向抗美援朝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表示慰问。漫步古街,微微一拐就能走进一家烧饼店。现场的烧饼看起来很诱人。薄薄的蛋糕上覆盖着金黄色的芝麻。你用牙轻轻咬一口,又薄又香又脆又脆的烧饼瞬间就已经香了……

摩尼教传入之谜

1998 65438+10月8日,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家连亚明博士来到周村。连来到周村,是因为他在一本名为《历史通讯》的中国学术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中国山东周村发现唐代摩尼教遗址的文章。

连博士曾从事中国与波斯帝国关系的研究。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古波斯人摩尼教创立的,公元6世纪左右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来中国化的摩尼教称为祆教。摩尼教传入中国不久,唐朝中期被朝廷禁止。所以与摩尼教有关的建筑和碑刻很少,能保存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关于山东周村发现摩尼教遗址的文章引起了连的极大兴趣。而且资料中描述的遗址是在摩尼教刚刚传入中国的那一年修建的,就更耐人寻味了。

连博士会见了周村区文史委员会副主任郭继生,郭继生撰写了《周村摩尼教初探》一文。连真的看到了唐代明教寺遗址和摩尼教的造像碑。周村明教寺是周村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之一。据清代康熙年间周村《素衣殿北》记载,周村明觉寺“初建于唐,复建于元”。摩尼教雕像刻石现藏周村区文物管理所。雕像背面刻有“唐朝贞观十年,仲春,新月,日立”字样。正面浮雕,上部是一个主像,四个威武的雕像;下部刻有五个奇形怪状的图像。

让连博士惊讶的是,周村一个普通的小镇,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历史谜团,让他不敢相信。摩尼教、胡兵等古代波斯地区的产物,很早就来到了周村。多少年来,说到丝绸之路的起点,人们自然会想到Xi安。因为Xi安曾经是汉唐都城,也是张骞出使西域的起点。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并不是蚕桑丝绸的主要产地,而只是丝绸的集散地。

《史记》、《汉书》中提到养蚕、绢纺,都是只说齐鲁,不如别人。根据唐代官方编年史《唐六典》所列的图表,在唐代,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江南的蚕桑、绢纺业争奇斗艳,但山东的丝绸制品在质量和数量上仍占据首位,河南。

65438年至0934年,民国贸易部专门委派官员对周村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内容是周村的丝绸生产情况。这个人,赵占元,写了一篇名为《周村丝麻业调查》的长篇调查报告,发表在当年9月的贸易部经济专业刊物《商业半月刊》上。本文以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研究了周村丝绸贸易的历史,详细介绍了当时周村的缫丝、丝织、印染、丝绸贸易等情况。他最后的结论是,自战国以来,齐国的丝绸业就被冠以虞陵,虞陵就是今天山东省常山县的周村镇。周村东临渤海,西临运河。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商品集散地,以丝绸贸易为主。这样才有可能吸引西域和阿拉伯地区从事丝绸贸易的商人。所以摩尼教和胡兵传入周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丝绸之路带来新文化。

周村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底蕴的地方。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发展。这样一个地方的历史沉积程度是这样描述的:“周村触及的地方都是文物,踩在哪里都有历史渊源。”

蒲松龄在周村西浦教书、著书30多年,家喻户晓的《聊斋志异》就诞生在这里。蒲松龄教书和写书的图书馆在周村。周村的接经堂和唐玉文先将《聊斋志异》分两次出版,并在周村古街三义堂印成册,从此流传各地。现在这套丛书已经成为浙江图书馆的瑰宝。

西方资本和商人来到周村,也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启蒙。西方国家的文化教育开始进入周村。开埠后,周村建立了第一所女子学校。1904年,英国基督教会在周村付家庄设立尊道学堂和尊道女校,1905年设立广北中学,是周村地区中学教育的开端。1919、南阳兄弟烟草公司与周村商会在天后宫联合创办周村竞技B类商业学校,是山东较早的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1920年,英国基督教会在周村开办了一所护理学校,是当时山东规模最大的医学院。1925,美国天主教会在周村开办济南约瑟医院修女会初级学院。后来建立了培德女校和培德中学。这些学校完全采用西方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学生都是中国孩子。西方教育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们的物理、化学、外语、地理、生物和天文课程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学生的视野,并开始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周村开埠前基本靠中医中药治病。1913年,英国基督教会在东门外建立了设施完备的大型康复医院。并创办了周村护理学校。成为吉焦铁路线上唯一的正规医院。美国天主教会在周村中和街开办了圣心诊所(后改名为姬伯医院)。

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举在济南创建德国促进会,倡导新生活运动,多功能文教中心建成。有配有现代化音响、灯光和舞台设施的剧院,有露天电影院,有讲座和文明剧场,有公园和动物园,有博物馆、展览馆和学校。几乎所有著名的民族戏剧家都在周村演出过。1938年侵华日军进入周村后,所有建筑设施全部被毁。

周村古商业街是永恒的。在山东绝无仅有,在江北也不多见,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被中国古建筑委员会专家誉为“中国古代商业建筑活博物馆群”。现在周村有三家私人博物馆:一家是王应桐状元府,后来人买了;另一个是赵的“子博美术馆”;还有莱芜人买下的杨家大院和建立的古家具博物馆…

说起来,周村到底在哪里?就像石家庄不是村,周村不是村,是区,是山东省淄博市的辖区之一。虽然淄博是齐国著名都城临淄的所在地,而且近在咫尺,但是淄博代替不了周村,周村就是周村。这个神秘的地方位于山东省中部,青岛以东300公里,距离山东省会济南100公里。吉焦铁路、庆忌高速公路和309国道穿境而过。...

谁能想到,薄如蝉翼的丝绸,像女人的皮肤一样光滑温柔,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成功地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既巩固了政治,又繁荣了经济。丝绸用柔情轻易征服了西方,让西方人对神秘的东方古国充满了敬畏和无限的想象...一条美丽的绸带不仅铺就了一条通途,还建造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