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据分县史
公元9年,其实是公元8年,因为当时王莽称帝建立新王朝,改变了历法,把12月的第一天定为元旦。当时单县改名为“奉献县”。王莽很迷信命运。所谓伏明(又名陈伟),是一种神秘的暗语和预言。王莽用复明来表明一切变化,包括他篡权称帝,都是顺应天命的。所以一登基就有改名之风。不仅历法变了,钱币也变了(废除了五铢),官职也全变了。朝中官职都一一改名,郡太守改名为,县令、县令改名为宰。很多地名也改了。长安改名长安后,改名新安。今汉朝属浙江20郡,13郡改名。有的改了一遍又一遍。单县改名为“奉献县”,当时封建意识很强。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当然,他认为王莽的滥改不妥,于是将“献县”恢复为西汉“单县”的原名。
第二次改称单县-嵊州,单城县-单县。
据《陆机郡年表》记载:“唐武德四年,李子通平,嵊州、镇城二县与蓟县并立。八年废漳州、虞城。”武德是唐高祖·唐高祖的称号。这个皇帝怎么会随意抛弃对面州设郡这样的大事呢?原来他没有做这个建国的事情。隋末唐初,江南争霸,隋末吴兴太守沈法兴开始以郡为辖区,自称“江南总管”(王曦梁)。不久,李子通赶走了沈法兴,自称武帝,以郡县为地盘。唐武德四年(621),占领江淮,自称吴王的杜投降唐朝,被任命为东南航道大臣兼江淮南部绥靖使,仍封吴王。杜立即派他的儿子去讨伐李子通。原来李子通曾投杜麾下,两军不和,便出迎杜,差点杀了他。后来他迁到江都,夺取了沈法兴的地盘,称帝。在生日的攻击下,李子通战败投降,被杜送到朝廷。次年(622年),杜赴长安朝贡,被封为太子太保,留在京师。在他离开之前,权力移交给了王雄。然而,与他“掐脖子”的福贡石水却不忠诚。当生了病,他伪造了杜的亲笔信,要他交出兵权,杀了他,称帝,公开反对唐朝。傅氏称帝后,任命曾帮助他策划称帝的道士左友贤为兵部尚书兼越州刺史,处理军务。所以,就是这些人在这个时候决定成立越州总局。当时在越州总治下又建立了三个新州:鄞州(今宁波)、耀州(今余姚)、嵊州,山城县归嵊州。所以嵊州建立的确切时间应该在622年甚至更晚,存在时间可能不是四年。因为武德七年(624年),命令李领兵南下,福贡战败被俘。至此,中国大势已统一。唐高祖开始整顿内部治理,规范官制,设置学术制度,修改刑法。当然,割据势力设置的州县被视为不雅而废除,嵊州、山城两县恢复山城县名,至武德八年(625)为好。
第三次改名单县-单县-单县。
五代十国时,单县曾改称单县(左占县)。当时,单县是吴越国王钱的领土。钱虽然没有称帝,但出于避讳、趋吉避凶、美化乡村等原因,他和他的继承人对县名进行了大量频繁的更改。当时浙江省的62个县中,有近三分之一被更名。梁开平二年(908),钱分东部13乡,新昌县,其余27乡改为单县。最近据钱研究者考证,改名是后金天府五年(940)钱第一继承人、文穆王钱渊所为。《春秋十国·文穆王世家》有“改郡为扶郡,二火一刀不祥”的记载。山与舒谐音,是一个吉祥的字,意味着丰富和稳定。但“作出县域远景”就有些令人费解了。公元978年,当时的吴越王钱俶将自己所有的军队、州、县、户、族、仓、库都给了朝鲜,史称“还地于宋”。宋太宗承认建立的新昌,但改称单县为前朝留下的旧名单县。
第四次改称单县——盛县。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单县改名盛县。原因是单县的一个敌人(邱日新饰)响应宣和二年的方腊起义,攻克了县城,杀了知府,震动了朝廷。朝廷太监童贯率军南下镇压。次年四月,方腊大败,五月杀敌,战事停息。参与剿敌的越州总司令刘维和(当时在越州被称为一人的刘叔古,似乎也是一人),认为破城事件与“两火一刀,有兵有火象”有关,请求朝廷改判盛,服从。也有可能这个名字是童贯改的。由于宋徽宗对朝鲜事务几乎不闻不问,行政权掌握在童贯手中。既然是“信从之”,那也是圣旨。
第五次更名为嵊县-嵊州市。
嵊县从874保存到1995。经批准,撤县设市,改称嵊州市。从此,钟灵一座美丽的城市崛起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