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泸定桥的故事300字左右!!!!!!!
当时100多米长的泸定桥已经被敌人拆毁了80米左右,泸定桥桥面被机枪和火炮组成的密集火力严密封锁。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召开干部会议动员战斗,组织23个突击队夺取大桥,由连长廖大柱、指导员王海云率领。下午四点,23名战士挂着冲锋枪,背上马刀,缠上十几颗手雷,冒着枪林弹雨,爬上赤裸的铁链,扑向东桥。王有才带领的三名战士紧随其后,扛着枪,一手拿着木板,一手拿着铁链,一边前进一边铺设桥面。当战士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火,企图阻止红军用火攻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火焰,战士们高呼:“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时刻。鼓起勇气冲过去!不要怕火,走!敌人已经崩溃,快走!”廖大柱跳起来踏上桥面,向东桥头冲去。战士们也冲上去,拔出马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这时,政委杨成武率队越过东桥,击退了敌人的反攻,占领了泸定城,并迅速扑灭了桥火。整个战斗只用了两个小时,随后又以惊险的方式攻占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借助大渡河天险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因此,泸定桥成为中国* * *产党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并最终结束陕北长征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十三条铁链劈开* * *和国家之路”的壮丽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长征中有七位元帅经过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在桥面上重重地跺着脚,感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们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记忆中题词“长江犹记鲁管之危”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和英雄气概。
5月25日,1935,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安顺场成功渡过大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从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二连长廖大柱等二十二名突击队员,沿着布满子弹和火墙的铁链,夺取桥头,与左岸部队一起围攻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与红军强行军创造的奇迹相比,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是奇迹中的奇迹。二十二勇士飞越泸定桥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这二十二个勇士中,只有五个名字为后人所知,其余大部分,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
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的名字,因186期《勇士日报》的记载而为后人所知。然而,从泸定桥飞走的那二十二个勇士的名字,却没有得到如此幸运的战绩。
作为红军兵团的同一个单位,为什么红军兵团政治部出版的战士报只刊登17战士的名字而不刊登22名战士的名字?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一个谜。老王曼永勉给出了这样一个猜想:目前在与红军大渡河战役有关的战士报中,能找到的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184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186期,其原件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强渡大渡河的战斗于5月25日打响,夺取泸定桥的战斗于5月27日打响。《勇士》第184期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前一天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战斗,但到了《勇士》第186期,内容已经是介绍大渡河的全部战斗,标题是《大渡河沿岸胜利总结》。这样,我们自然可以想到一定有第185期的《战士报》,而这份报纸的内容几乎肯定是介绍飞越泸定桥战役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合理地猜测,飞赴泸定桥的22位勇士的名单是刊登在185期的《勇士日报》上呢?186期《勇士》公布的十七勇士名单是对184期《勇士》本应公布内容的补充?
这只是猜测。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因为报纸版面的限制,他们没有时间公布那22位勇士的名字。《战士报》第185期已经不翼而飞,给红军历史研究带来了太多的问号。
这二十二个勇士是怎么选出来的?
事实上,是否有265,438+0,22甚至23名勇士飞过泸定桥,并不完全清楚。比如战士日报186期,写着“二连21英雄先攀链,冒火渡河”。现在,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上发表的著名回忆文章《飞越泸定桥》,人们把飞越泸定桥的勇士人数定为22人。
1986年,受泸定县委派的王永勉赶赴北京,看望新中国成立后红四团党支部书记、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勉,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当年的22位勇士。当时他的选人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排长,都要先选。那些曾经是战争英雄的人,比如在渡江战役中保持中立的人,也要单挑出来。挑出那些在和平时期勇敢的人。被选中的人,必须是* * *中产生的党员、* *青年团成员,或者至少是入党和入团的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由二连长廖大柱抢,廖大柱担任突击队队长。
1985年,泸定县正在筹备“飞越泸定桥”胜利50周年庆典。王永绵受县里委派,前往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有一次,他向杨将军打听这二十二位勇士的消息。杨将军告诉王永勉,战事非常紧张。泸定桥打完了,部队继续打,之前没有写二十二勇士的名字。后来在长征中,他们的大部分战友相继牺牲。当时杨成武将军说这话的时候,非常激动。他一遍又一遍地呼唤——我的22位勇士,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说着说着,他的眼里涌出了泪水...
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回忆,飞赴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能记住4个名字。他们是廖大柱、连队政治指导员王海云、连队支部书记李又麟和连队支部书记李金山。
在解放后的后续访问中,泸定县的同志们还找到了第五位战士,即副班长刘子华的下落。
第五个战士的下落是怎么找到的?
在泸定桥旁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22根方方正正的柱子,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大部分都是无字碑,只有五根柱子上刻着名字。在这五根柱子中,只有一根刻有头像,这根柱子所代表的勇士就是刘子华。
在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行踪和照片的勇士是刘子华,刘子华的头像是根据他自己的照片制作的。寻找刘子华的下落和照片经历了曲折和艰难的过程,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勉亲自参与了这一过程。
在王永绵的日记里,清楚地记得,1974+09年6月65438+10月,时任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的达尼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红军22位战士飞越泸定桥的情况和下落一直不清楚,实在不可理喻。泸定县的同志要努力做一些调查。丹妮是一名演员,曾在电影《妲己和她的父亲》中扮演父亲。或许与达尼的发言有关,或许还有其他的驱动力。泸定县所在的甘孜州1975成立了由三人组成的红军长征文物调查小组,王永勉任组长。
1975从5月到9月,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组从四川走遍了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收集红军长征的相关文物,其中调查22位勇士的下落是他们始终牢记在心的重要任务。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很大的展厅里,他们看到上面挂着很多照片,都是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烈士,下面是他们短暂的一生。
王永绵一张一张地仔细看着,突然眼睛一亮,欣喜若狂。他找到一张照片,名字叫刘子华,他的传记上写着:“刘子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越泸定桥的英雄之一。”
王永绵赶紧给同去的同志打电话,一位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吗?前面写的是渡大渡河。”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之后,这两个字几乎成了专门的词组,专指分别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毕竟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对方却告诉他们,纪念馆知道的仅限于展览内容,但他们告诉王永棉,这些资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 65438+10月26日,泸定县致函廊坊军分区,了解刘子华同志情况。1977 65438+10月15,泸定县收到回复,肯定了刘子华就是当年飞越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子华生前是天津廊坊军分区副参谋长,于1951年死于恶性淋巴瘤。
廊坊军分区的来信虽然鼓舞人心,但也很简单抽象。为进一步了解事实,5月1978,泸定县派郑发荣、温荣普两位同志到廊坊军分区调查。那时,刘子华同志的妻子还在,他的儿子也在。他们分别从军分区和刘子华家里借了刘子华的“军人登记表”和日记。在王永勉的手中,还保存着一份刘子华的“军人登记表”。
在这份笔录上,记者看到其中有几条是这样写的:
刘子华。籍贯:江西省萍乡县安源区二巷子木村。1929参军,1931 6月加入* * *青年团,1933 8月入党。介绍人是小华。手术次数:不计其数。受伤人数:9人。伤残等级:二等。在什么样的奖励一栏,显示是长征中过乌江、过大渡河的十七八勇士之一。在何种处分一栏,显示因1936丢失18英雄勋章,受到党内警告一次。关键是简历一栏写的很清楚,1935年2月起,在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改任副班长。而这就是负责飞泸定桥任务的连队!
为什么勇士只有18奖牌?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泸定桥的飞夺是22勇士。为什么刘子华在军人登记表上写了18勇士,还丢了18英雄勋章?王永勉告诉我们,据杨成武将军回忆,飞夺泸定桥战役后,发现22名勇士在战斗中牺牲了三四名战友,杨将军记不清到底是三名还是四名。如果牺牲了四个战友,那么剩下的刚好是18勇士!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长征的特殊情况下,牺牲战友的奖励既不能记入档案,也不能寄回家,也许只会给幸存的战友颁发勋章,那么勋章就只有18的英雄勋章了。
回到北京后,记者在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的《长征——一个前所未有的故事》一书中找到了旁证。在书中,他说:“在这场绝望的袭击中,22人中有18人幸存,没有受伤。”
今天,我们很难找到大渡河上红军战士的完整下落,但他们的精神却深深感染和影响了无数后人,包括我们面前那些可爱可敬的采访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