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寿山石的历史是怎样的?

寿山石因产于寿山而得名。寿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寿山乡,海拔约1000m。首山石原生矿床属于火山热液交代(充填)的叶蜡石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约654.38+0.5亿年前,主要成分为叶蜡石和地开石。福州福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25件石器中,以寿山石为最多,如寿山石磨制的石凿、石凿2件、残石器9件,说明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懂得利用寿山石易磨的特性,将其加工成狩猎动物或日用品。后来由于青铜和铁的发现,石器逐渐被取代,寿山石的打磨改为雕刻。福州仓山桃花山、北郊二峰山墓葬出土的寿山石猪,说明早在南朝就有寿山石雕刻的祭祀用品。后来经过隋唐五代,一直到宋代,寿山石雕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就祭祀对象而言,不仅有简单的石猪,还有石像,雕刻技艺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出土了大量的石珠、石盆、石瓶等生活用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宋代黄干在《寿山》诗中写道:“石为文多斧刻,庙因野烧转明。”说明自宋代以来,寿山石被大量开采。清代高照《观石录》说:“故宋有坑”,“坑”即采寿山石之洞。随着寿山石的大量开采,寿山石雕刻被推向了高潮。到了元代,寿山石印文化已经出现。

中国著名山水画大师黄说:“寿山石发明于元明之间。起初有僧人见其石有五色,晶莹如玉,雕成一串牟尼珠,引得四面八方游人。好人可以用他们的刺来雕刻印刷。”“元明间发明”这句话,应该是发明印刷的时间。寿山石现存最早的印章是明代的“皇帝之宝”。明孝宗的朱佑樘和明光宗的朱常洛都有许多寿山石印章。万历年间,我国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姚安,知府李治,有两枚印章。一个白色的“李志”和一个朱文的“卓武”是寿山老陵石,刻在单狮台上。印章估计是李治的个人书,篆刻手法娴熟。清初,寿山石印受到皇室的青睐。康熙帝有“体元大师”、“康熙陈晗”、“佩文斋”等寿山石印章。其中“御赐郎银鸽宝”为寿山石中的芙蓉石,刻有双狮钮,送给四位王子。雍正帝偏爱寿山石印。据统计,他分享的印章约有200枚,其中寿山石制作的印章超过160枚。如《和硕雍亲王室》、《圆明大师》、《竹梅烟馆》、《禅悦》、《冰壶秋月》、《朗吟商震》,多为高山石、芙蓉石,少数为田黄石,均雕有狮钮。乾隆皇帝拥有609枚寿山石印,其中著名的有三枚。选取一块田黄石,雕刻成三条可移动的石链。每条链子上系有一枚石印,印文分别为“甘”、“唯优”、“乐天”(图8.7)。

高照《观石录》记载:“康熙帝丁巳十六年,开山,有倭寇一百二百人。这座山周围20英里的范围和数英亩的山丘和土地都在变化。”可见当时寿山田开采黄石的规模和声势。除了少数罗汉造像外,田黄石大部分被用作印石,尤其是在朝贡宫中,供帝王将相作闲章。福州有两个师傅,周尚均和杨宇轩,也被专门请到宫里雕刻寿山石的纽扣。可见当时对寿山石印的特别看重。

嘉庆帝、咸丰帝、慈禧太后等。都有大量的寿山石印章。虽然也有皇帝使用的被称为“珍宝”的石印,但大多是休闲印、殿堂印、尊号印、成语印等。很多皇帝都有“陈翰”印章,也就是皇帝收藏书画用的闲章。

清帝对寿山石印章的喜爱,奠定了其非凡的地位,促进了寿山石民间雕刻艺术的发展..当时王公大臣中几乎人人都有寿山石的名印、官印、闲印。比如现在西藏的泽徐有十多枚寿山石印。伊亲王也有很多寿山石勋章,其中田黄石有六方,有两对,大如皇帝玺。溥仪大师陈宅辰,寿山石印较多。

到了清代,寿山石的印章也在民间流行。清康熙年间毛启龄撰写的《观石记》、《回望石记》,主要以民间收藏的寿山印石为研究对象,其中不乏周尚均或杨宇轩雕刻的纽扣。清代著名篆刻家、赵、赵、吴昌硕、所制的寿山石印,有的流传民间,有的被博物馆收藏。

民国时期,寿山石更多地被用作印章。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是福州人。每次回福州,他都会去总督府后街买寿山印石。被誉为“二百石印百万富翁”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和篆刻家陈子奋也非常喜欢寿山石印。

福州人,尤其是学生,用寿山石做名章,但不注重石章的质量,而求实用,于是福州刻章店应运而生。古曦路、臧倩路、东街、南后街、傅生路等40多家刻字店。

新中国成立后,寿山石印章的制作一度受到其他材质印章的冲击而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收藏鉴赏热潮逐渐兴起,寿山石印章发展得如火如荼。

名石传说:田黄石在福州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女神补天之后,留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灵石。于是她走遍了神州大地,终于发现福州寿山的山山水水,到处都是气库,森林幽静,风景秀丽。她把这些曾经用来补天的灵石撒到了寿山的土地上,也就是藏在寿山稻田里的“田黄石”。

这个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梦见自己被玉帝召见,玉帝给了他一块黄石和三个汉字“福寿天”。乾隆皇帝一觉醒来高兴极了,以为是“吉兆”,却对梦中的情形大惑不解。第二天,他召集大臣们给他做了一个“梦”。福建省的一位大臣听后,赶紧跪下告诉他,出生在福州寿山的田黄石一定是玉帝赐的,因为与玉帝赐的“福寿天”两个字不谋而合。乾隆皇帝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这真是上天的恩赐。从那以后,他在仪式中在祭祀桌的中间供奉田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