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战车是攻击敌人的利器。为什么会逐渐衰落,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战国末鲁《春秋》记载,商汤争夏时,军中有战车七十辆。到了周朝,车战日益兴盛。周武王伐周时,军队主力是“战车三百,武士三千,甲士四万五千。”
诸侯兵在木叶会师时,战车多达4000辆,速度快,冲击力强,尤其是在开阔地带,对步兵有着不可抗拒的优势。
因此,从商开始,特别是两周时期,战车部队和战车战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战车兵逐渐成为陆军的主要兵种。以一辆由马驱动并附有士卒的战车为基本作战单位,各诸侯国的军事实力往往以战车的数量来判断。
简而言之,当时的战车兵相当于天上的机械化部队,代表着一个国家最先进的军事武装力量。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看你有多少辆战车。当时的大国是强国,又被称为“千骑之国”,可见战车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那么,中国古代的汽车甚至战车是什么样子的呢?过去,人们不知道庐山的真实面貌,因为它只记录在文献中。
但是,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汽车的资料,我们终于可以知道当时的汽车是什么样子了:木制的,单轴两轮。车厢是方形的,从后面上下敞开。轴的后端压在车厢下面的车轴上,轴的尾部在车厢后面微微露出。轴的前端放了一个汽车衡,用轭拴着骑马。一般两四匹马赶,轮径较大,18到18轮。
在殷商时期的古代车辆上和旁边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武器,表明它们应该被用作作战车辆。
比如河南安阳殷墟大寺孔村的17 _ 5号车,就有铜镞、铜镞等实用武器。殷墟西边的M43战车坑里有一辆驾着两匹马的车。车厢里有一个皮质圆柱形矢状箭袋,里面装有十支利箭,都配有铜箭头。箭袋旁边还有一把铜弓和两个铜箭头。
这两辆车应该是战车。另外,有些车虽然没有武器,但其墓中往往出土成组的武器,所以其中可能有战车。
这些出土的战车甚至可以反映出战斗中车上乘客的情况。如山东交县Xi庵乡出土的一辆西周战车上,有两组青铜兵器,右边的只有一柄,左边的有一个戈、一个戟、十个镞。
这两组武器出土时的位置正好说明了车上乘客的位置。根据记载,当时一辆战车上应该有三名乘客,领主的位置在左边。那群制作精美的戟、鸽子、防护装备,正是他用的。
右边是将军手下的战士,将军是“右派”或“有容”,是战时的主力。在将军和之间的是“于”,即控制马车的司机。
这个位置与文献中的战车乘员配置和战时情况相吻合,再从商周车的出土宽度来看,一般为130-160 cm宽,80-100 cm深,完全可以坐三个人。
因为战车的乘员都是站在车厢里作战,所以他们的铠甲体很长,和后来骑兵、步兵穿的铠甲不太一样。因为中荣右的居住者要用胳膊打仗,所以只加肩膀。
御者的职责是开车,所以手臂向下延伸至手腕,还装饰有舌形护手,脖子上还加了一个高高的“盆领”。车战武士的铠甲形制一直沿用到秦朝。在秦始皇陵埋葬兵马俑的坑中出土的木制战车上,御者就穿着这种盔甲。
古人云:“国之大事,在于崇和荣。”战争是国家大事,是政权更迭的直接推手。在古代,主要是先秦时期,曾在战争中发挥突出作用的战车,在中国各地的古墓和遗址中大量存在。很多随墓陪葬的车马坑,往往埋着几十匹甚至上百匹烈马和装备整齐的汽车。
当然,杜甫眼中的战车已经不是先秦时期战车的模样了,但是今天我们有幸看到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这么多车马坑,都是两千年前真正的可以参加实战的车马。
其实战车在周代已经相当成熟,我国古代兵家对战车的数量配置和作战方式都有系统的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战车取胜。例如,晋武帝和刘玉建立了一个“月亮阵”,用战车组成一个坚固的堡垒。当敌人快要崩溃时,他们遭到了骑兵的袭击。战车是从正面攻击敌人的有利武器。
战车虽然强悍,但也有很多弱点。比如它的机动性不如骑兵灵活,而且价格昂贵。如果遇到崎岖的道路、河流等地理因素,战车就会失去性能。所以当骑兵出现时,战车就会逐渐变成卡车,只能起到运送粮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