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制造罗庄是什么时候创立的?

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的。此后,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集艺术性和适用性于一体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时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因此在世界上被称为“瓷器之国”。

中国是一座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渗透着亿万劳动人民的血汗,陶瓷是一朵瑰丽夺目的艺术奇葩。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河北唐山都有享誉海内外的陶瓷名厂。然而,作为异军突起的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陶瓷,却凭借自身的特殊优势,成为著名的“鲁南瓷都”。

罗庄陶瓷不仅是临沂陶瓷的代表,也是研究山东陶瓷和中国陶瓷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罗庄陶瓷的起源与发展。它与中国陶瓷的发展和来源密切相关。因此,探讨罗庄陶瓷的起源和发展,不能孤立地以地域划分来研究,而应放在中国陶瓷的研究中。

关于中国陶瓷的发明和起源,近年来,一些历史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先民就开始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制造陶瓷,并以江河流域为依托,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以黑陶为特色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区是一个独立发展区。它以山东境内北起潍坊,东至日照,西至曲阜,南至江苏淮河的广大地区为中心,呈向四周扩散之势。

大汶口文化之前的北新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文化的遗址。此时的制陶工艺相当原始,温度较低,坯体较厚,手工制作痕迹明显,陶器造型单调。但发现了两件底面有规则席纹的陶器,对研究陶瓷起源有重要价值。其中一件陶制鼎,质地粗糙,装饰简单,但对器物造型起源的认识有重要启示。看它的三脚架体,无疑是符合某种自然形态的,明显具有模拟植物中红薯或动物中头骨的特征。随着思维的发展,堆起来的脚手架逐渐被和你粘在一起的“三脚架脚”取代,融为一个三脚架。这种幼稚的“陶盖”体现了仿真艺术与适用功能的一致性,可以说是沂蒙陶瓷文化“取之于物”原则的启蒙。

以磨光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大汶口文化的造型成果,并不时深化和发展陶器的形式美,从而达到史前陶器造型艺术的高峰。龙山时代早期典型陶器以范庄临猗出土的30多件高柄镂空黑陶杯为代表。这种器物不花彩,不装饰,纯天然,质朴无华。形式的继承、借鉴和创新在这里融化、打结、演变,从而再生出新的风范。1980年4月,临沂罗庄湖西崖出土一件黑陶高柄杯,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陶器。这一时期的陶瓷因其灵巧的造型、细腻的胎质、深色的光泽和薄壳而非常特别,因此被称为“蛋壳陶”。沂蒙山区10多处遗址出土了“蛋壳陶”,占全国文化遗址的一半以上。

自北新文化时期以来,沂蒙山区的陶器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然而,无论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陶瓷产业始终是临沂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而这一支柱产业的发源地,也一直以罗庄、付庄、诸宸、湖西垭等乡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这里的瓷器产品是在陶器工业的基础上发明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其起源也有两种说法:一是东汉时期形成的“早期瓷器”;“原始瓷器”出现在商代。对临沂城西鸿胪寺发掘的古瓷窑遗址的考证表明,早在西汉初年,临沂就已开始制作原始陶瓷,到明清时期,在临沂城南逐渐形成了以诸宸、湖西垭、罗庄、付庄为中心的手工业陶瓷作坊。

临沂罗庄陶瓷历史悠久。除了历史记载,罗庄周边的村镇也有很多历史佐证。罗庄罗溪镇后黄岩有一处瓷窑遗址,据考证建于唐宋时期。地下一米,有碗、盆、罐等瓷器碎片,再往下挖,明显有烧焦的黑土坯和破碎的模具。与此同时,在村民李延勋的宅基地西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