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的发展。

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邵培仁

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人类传播史上有过五次革命——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交互传播(以计算机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多功能信息传播)。每一次通信革命都为推动社会进步、将人类带入新境界、新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个国家或地区在传播中的优势地位必然导致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它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通信革命,高度重视通信技术的开发、引进和应用,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巨大的。

* * *

人类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革命——语言的创造——发生在6.5438亿年前;人类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发明了文字,这是第二次通讯革命。在第三次通信革命中,中国人在初唐时期首先发明了印刷术。1844年,人类进行了第四次广播革命,迎来了电信通信的曙光;从65438年到0946年,第五次通信革命中出现了计算机。

在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革命的巨大效应不仅改变了过去人们的所见所闻,也深刻影响了今天人们的所思所为。因此,分析和研究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革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语言传播:第一次传播革命

语言的出现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动力。那么,语言是什么时候、怎样产生的呢?菲利普?利伯曼在《人类语言的进化》(1984)中总结说,人类的远祖大约在9万年前的某个时间开始“说话”,大约在3.5万年前的某个时间开始使用语言。罗伯特?芬恩(1985)的推断略有不同。至于语言是如何产生的?各种猜测可谓五花八门:“汪汪”认为言语是模仿狗叫等自然声音形成的;“哼哟”派认为,言语是一个群体附着在重体力劳动时,为协调动作而发出的声音形成的;“感叹”派认为,语言是由感情(痛苦、快乐、恐惧、悲伤)的偶然表达产生的;“歌唱”派认为,语言是由传播感情和喜事的歌曲演变而来的。在众多猜测中,恩格斯提出的“语言起源于* * *伴随劳动”[1]这一假说是一百多年来受到批评最少的。

关于语言的产生,我们倾向于假设和猜测它起源于劳动,但并不局限于集体劳动;它出现在简单劳动之后,制造工具之前,而不是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或之后。很明显,劳动不仅锻炼手,还锻炼脑。同时,它也是人类积累经验和发展知识的源泉。做工具,光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大脑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然而,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并不是任何一只猿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无数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来实现。在那个时代,传播信息的最好手段只有语言。

当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语言就成了人类的标志,成了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有力武器。根据考古发现,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第一批尼安德特人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离奇灭绝,但克罗马的农民后来成为了人类最直接的祖先。一个非常有力的推论是,前者没有语言,后者创造了语言。语言拯救和帮助了克罗马的农民,人类摆脱了动物信号传递的藩篱,走上了人类语言传递的道路。第一次传播革命中的语言传播,使得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被大家分享,前人的文化积累被后人继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学会了钻木取火、用草药治病、保存食物、饲养动物、培育食物、祭祀神灵,还掌握了知识含量很高的制陶、纺织、炼铁等技术。没有语言交流,这些变化就不会发生。“社会会停产,会崩溃,不会作为社会存在。”〔2〕

写作传播:第二次传播革命

第二次传播革命,人类发明了文字,开始进入文字传播时代。以往的语言交流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熟记于心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无法做到“百年流传万里”,也无法保证信息在交流中不被扭曲、变形、重组、丢失。因此,文字的发明及其在文献记载中的应用,可谓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一方面引导人类从“野蛮时代”步入“文明时代”,另一方面从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实现了语言交流的真正超越。

说到文字,埃及人归功于智慧之神,巴比伦人归功于命运之神,希腊人归功于奥林匹斯的使者和信使赫尔墨斯,只有中国把文字的发明归功于他自己——仓颉。现在,我们不需要做各种各样的猜测。地下实物和文献记载一再向我们展示了文字最早的存在。就像语言一样,文字不是在一两个地方最早形成的,也不是只有几个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由古代图画或洞穴图画的经验演变而来的。换句话说,文字来源于图片。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古埃及、克里特岛和中国,首先出现了“象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他们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几张图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故事或者事件。在商朝,中国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刻在龟甲骨上的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基本上还是图案化的、表现性的,有些是简单的图画(如太阳、月亮、山、川的文字),进一步发展后才能形成后来的指、声、悟等书写形式。

自从标准化文字出现以来,人类不仅可以用它来记录口语、描述事件和传播信息,还可以反复阅读和慢慢解读来自遥远地方或早已去世的人留下的信息,保存和继承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而不必担心,从而花更多的时间处理现有的信息和为未来做计划。

在文字和交流的早期,象形文字或象形文字已经分为符号-音节系统(如英语和法语)和单词-表意系统(如汉语和日语),因此它们的功能和优势也各不相同。研究表明,英语和法语更容易学习、使用和改变,这可能导致西方人更关注变化和发展的精神倾向。中国人和日本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成千上万的词汇,并用它们来阅读相对简单通俗的文章,这与东方人对安定团结和怀念过去的深厚感情相当吻合。不过,虽然汉语和日语不好学不好掌握,但是一旦你有了阅读能力,你的大脑对表意系统中的文字的反应会比其他系统中的更快。东京电工大学教授对Koguchi (1996)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在同样的表意系统中,人的大脑对汉字的反应速度是假名(日语)的3倍。他说,当人们认识汉字时,不需要经过多音转换的过程,就可以直接从形体上理解意思,具有其他文字不具备的快速阅读的优势。另外,汉字是不会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人们有时候虽然听不懂(比如方言),但也能听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特殊凝结剂和社会和谐、安宁、稳定的潜在力量。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文字时从未预料到的伟大贡献。

在第二次通信革命中,书写介质逐渐从沉重的石头和泥土转变为较轻的龟甲、兽骨、木板、竹简和软绵、轻便的羊皮、帛和纸,书写工具从树枝、棍棒转变为刻字用的石刀、铁刀,再转变为毛笔。这些变化反映了西方人在传播当时中国人的文明方面可以走多远。对于这些,用施拉姆(1982)的话说,“是历史上震惊地球的大事件之一。”

德夫勒(1981)在充分肯定了中国人在文字发明上的成就后,接着写道:“与此同时,中国人在另一项发明——印刷术上领先于西方。”

印刷传播:第三次传播革命

印刷术的发明不仅给中国的文明带来了曙光,也给欧洲和整个世界带来了曙光,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导人类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大众传播时代。

过去,由于媒介的繁琐、符号的复杂、复制的困难和传播的垄断,书籍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竹简、帛书等书写媒介只在上层社会流传。只是印刷术的出现和传播,打破了知识的垄断和少数人的交流特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牢笼,开始了文艺复兴,进而导致了工业革命。

印刷术起源于公元200年的中国拓片,中国在唐朝初年(627-649)发明了雕版印刷。在唐长卿统治时期,白居易的作品经常被“编辑(印刷)并在市场上出售”(唐?元稹,824)。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金刚经》,是中国唐宪通九年(868年)印制的佛经。北宋庆年间(1041—1048),毕Shē ng @ ①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朝末年,中国的印刷技术连同其他发明,随着蒙古军队传到了西方。多年以后,德国铁匠古腾堡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发明了铅活字和手压印刷设备,于1456年第一次印刷出42行的《圣经》。

随着印刷业的迅速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了印刷厂,印刷和通讯业日益繁荣。印刷品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公众文化知识的提高,导致对宗教、科学、哲学、文学书籍等印刷媒体的需求更大,形成了良性循环,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在《社会组织》(1909)一书中认为,报纸、书籍和杂志作为新的大众媒介,不仅消除了人们相互隔离的障碍,还影响了社区互动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组织和功能的重大变化,甚至永久性地改变了那些使用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结构。总之,印刷和传播的革命给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电信通信:第四次通信革命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梦想能够拥有两只“耳朵”和一双“千里眼”,突破时空的限制,快速、真实地获取远方的信息;我也梦想我的声音和影像能被记录下来,流传千里,流动百年。这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然而,自从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1882年法国人马里根据中国的灯影原理发明了照相机,随之而来的电影、广播、电视相继出现,人类的梦想不再。

在人类第四次通信革命中,以广播电视为主体的电信通信,不仅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在万里之内迅速传播,而且摆脱了印刷传播(通过人和交通工具将印刷品送达读者手中)中必需物资(书籍、报刊)运输的束缚,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空中通道。特别是广播电视一旦插上卫星广播的翅膀,这种传播就不再是通常的大众传播,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跨国传播,甚至是全球传播。因此,电信通信正被视为继武器战之后的符号战,继军事战之后的信息战,而且必将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而愈演愈烈,越来越成为强国争霸的工具。

同时,电信传播不是像印刷传播那样把人推给信息,而是把信息推给人。电信传播是“人类超越识字障碍,跳入没有识字需求的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罗杰斯,1988)。电视是声、光、电、声、词、形的结合体。一出现就大放异彩,一度让报社、电台汗颜,呼救无门,唯恐陷入灾难。事实上,今天的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领域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他们各有特色,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为人类的传播事业做出贡献。我相信这种* * *发展的趋势还会继续。

互动传播:第五次传播革命

交互通信是指以计算机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以对话方式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储、交换、投影、打印等各种功能的信息交流活动。因为它指的是计算机上各种数据和文字、图表、动画、音乐、语言、图像、电影、视频信号的组合及其相互作用,所以我们把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主机“Eniac”的诞生年份作为第五次通信革命的时代。然后,苏联在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19 69年实现计算机对接,1980年形成互联网;1994期间,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国也宣布跟进。在过去的50年里,电脑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刚开始是四年一换,后来是一年一换,而1995是两代换的,也就是486之后发展成586(奔腾)和686(高能奔腾)。个人电脑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但是功能越来越多,操作越来越方便。如今,计算机和一些多媒体系统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和普通人。据估计,到2000年,计算机将被用于各行各业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普通家庭。在这场通信革命中,计算机连同各种软件和多媒体(如电话、录像机、录音机、收音机、电视机、传真机、打印机、游戏机等。),将成为人们综合处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即将进入全面传播的新时代。

互动传播与传统的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在高度网络化的电话基础上形成的,因此除了其他传播特征外,它还有自己的主动性、参与性、对话性和操作性等特征。以前,人们只是被动地看、听、看自己“不讨厌”的东西,传播者主动向受众推送信息,受众被动地打开“开关”等待信息的到来;在互动交流中,人们必须主动寻找和追逐信息,向数据库、电子图书馆和视频中心索取信息。过去,受众在传播中的参与度和沟通度极低,而互动传播要求人们有很高的个人参与度,即不仅要主动选择、寻找和索取信息,还要主动向“信息高速公路”传递信息,或通过“电子邮件”交换信息,或通过互联网召开会议、远程磋商和合作研究,甚至从万里之外在网络上复制同一份文件。此外,互动传播中的各种媒体将被有机地组合和集成为一台一体化的多功能多媒体计算机,各大传播机构(如邮局、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公司、图书馆等。)也将有序聚合成一个松散的超级信息交流系统。互动交流和信息革命正在进入“临界状态”,一个全新的社会正在到来。新社会拥抱全球,互动交流连接全人类。每一种传播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都在缩短时间和空间,消除文化差异,扩展思想。

结论:主要观点及其推论

通过对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革命的描述和分析,本文的主要观点和推论如下:

从五次通信革命的状态来看,我们认为有四种状态是通信学界应该关注的:(1)人类通信革命的步伐一直处于加速发展的状态。从动物交流进化到人类语言交流用了200万年,从语言交流到文字交流用了95000年,从文字交流到印刷交流用了4000年左右,而从印刷交流到电信交流只用了1200年,电信交流到互动交流的时间更短,只有1002年,而互动交流只有50年。可以看出,通信革命的步伐,通信技术和手段的创新,都在以一种逐渐加速、越来越快、间隔越来越短的态势发展。(2)传播符号、媒介和传播技术一直是以叠加的状态发展的。即新的传播革命爆发后,人类在旧的传播革命中所使用的传播手段不会被抛弃,而总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传播活动中。它们的生存和发展似乎并不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而似乎更符合互动互助的原则。因为书面传播并没有消灭语言传播,电信传播也没有排斥印刷传播,互动传播的发展似乎融合了各种传播形式和手段。(3)叠加态导致整合态。比如电话是语言传输和电报传输的融合,广播是电话和留声机的融合,电视是广播和电影的融合,计算机的发展会把所有的媒体融合在一起。(4)信息和知识的增长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据统计,图书馆的规模每14年翻一番,每个世纪增加140倍。14世纪初,巴黎大学图书馆藏书1380册,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图书馆。现在世界上有12个图书馆,藏书800多万册。目前全球每年出版50万种图书,平均每分钟出版一本新书。科学知识的增长越来越快。以前人类的知识每10-15年会翻一番,现在是每3-5年翻一番。曾经有人对美国化学文摘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达到第100万个文摘需要30年,第二个100万个文摘需要18年,第三个100万个文摘需要4年,第四个100万个文摘需要2.5年。据统计,人类全部科技知识的80%以上是在本世纪产生的。[3]显然,这种状态和上述三种状态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从五次通信革命的结果来看,每一次通信革命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时代。(1)语言交流是人类的重要特征,是社会的凝固剂。它拯救了人类,使人类能够交流信息,积累知识,从而从动物世界进入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2)文字传播使人类能够将事件和自己的经历、故事、思想固定或记录下来,超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传播。梁衡(1996)认为,书面语言仍然是国家生活的一部分。对内,是融合民族感情的胶水;对外,是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屏障。(3)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人的传播特权,导致了文化教育的大众化,使人类从人际传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4)电信通信引领人类从国内通信走向国际通信。(5)互动传播是将以前独立的单一传播转变为综合传播,将单一功能的媒介转变为多功能的媒介,将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社会。信息已经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和社会运行的“核能”。可见,每一次通信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通信能力,也给人类从物质到精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从五次通信革命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来看,我们认为通信革命对社会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每一次通信革命的爆发,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辟新的空间。(2)人类传播的革命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同步,基本上与步伐和频率成正比。(3)最早发生通信革命的地方或国家,不仅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高,而且在竞争中优势明显,如语言传播时代的克罗马农民,文字传播时代的古埃及人和希腊人,印刷传播时代的中国人,电信传播和互动传播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4)传播上的优势必然导致文化上的优势,所以面对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弱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这样一来,小国的文化首先会融进周边发达国家的文化洪流中,进一步的竞争会逐渐形成几种区域文化(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亚洲文化,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中东文化,以标榜自由民主为特征的西方文化等。).这一切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高度重视传播技术的开发、引进和应用,同时加强对人类传播活动的研究。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巨大的。

参考资料:

/question/13773342.html?fr=qr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