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美丽传说

岛屿名称的由来

——宋代以前,鼓浪屿叫“园洲岛”或“园洲仔”。当时,这个满是岩石和丰富水草的小岛无人居住,只有白鹭和海鸥在上面栖息。宋末元初,嵩屿渔民逐渐出海捕鱼,在岛西南角的沙坡上岸,躲避风浪。李氏家族这才上岛发展。沙滩上有一块高于头部的岩石,里面有一个洞穴。风浪袭来时,发出“隆隆”和“冬冬”的声音,如同击鼓声。这块巨大的岩石被称为“鼓浪屿”,因此该岛得名。至于正式命名,那是在明朝。明万历年间,名人丁题写的石刻《古浪洞》即由此而来。

有民族姓氏的士兵

——郑成功被尊称为“国家的祖父”,他的士兵是“国家的士兵”。奇怪的是,明末清初,闽台有一种海贝,也叫“国姓兵”。传说是这样的:郑成功在鼓浪屿练水师,看到士兵们辛苦劳作,很是心疼。他去海边看有没有除了渔民养鸭还能吃的贝壳。国姓发现了一种贝壳漂亮,肉质鲜嫩,可供人类食用,产量较多的海贝,就让士兵们拿来当饭吃。这种贝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军人吃了,都是身强体壮。他们能以一当十,非常勇敢。因此,人们称这种贝壳为“以国命名的战士”。奇怪的是,在郑成功离开鼓浪屿前往台湾省后,海湾里的贝壳消失了,同时出现在台湾省的海滩上。这个传说反映了鼓浪屿人对郑成功及其仁义之师的怀念,并将这种情感化为一首民歌,传唱了三百多年:“小海贝真辉煌,明大义,助郑王,养兵强将。”国姓兵,真是高明。与郑王,招台湾省,立下汗马功劳。"

厦门鼓楼渡口的历史

——厦门和鼓浪屿之间的鹭江,相距不到一公里。历史上,这里的水上交换只依靠双桨、单桨、风帆等木船。6月9日,1937,厦鼓客运码头破土动工。厦门一侧的码头位于中山路口的鹭江岸边,鼓浪屿一侧的码头位于英美侵略者曾经贩卖华工的所谓“小猪码头”旧址。同年6月65438+10月65438+6月65438+10月65438+10月65438完工,但小汽轮机是从集美租的。半年后,厦门沦陷,侵华日军先后拥有“厦门安”、“厦门和”、“厦门恒”四台汽轮机。除了零售票,他们还出售长期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仍然使用原来的汽轮机,由于年久失修,经常发生故障。当时某报曾以一篇《乘廉价船》的文章对此做了绝妙的讽刺:“世界上最便宜的人是莫若坐厦门鼓轮,船票只要300元(按已贬值的国民党法币)。有时候从鼓到厦门或者从厦门到鼓都要两分钟以上。两点坐船三百块,不便宜。”如今,来往于谷夏的汽船美观、舒适、安全,瞬间可达。除此之外,还有一艘带响鼓的豪华游览船,不仅能让你环绕鼓浪屿的美景,还能让你感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气。

金泰水

——传说宰相卢秀福、将军张士杰随南宋末代皇帝赵刚逃出临安(今杭州),行至九龙江与鼓浪屿之间。他们遇到九龙江的九条龙,御船上下颠簸,快要葬身鱼腹了。赵刚突然想起了“黄金是邪恶的”这句谚语,于是他摘下自己的镶金腰带,扔进了海里。瞬间,鼓浪屿对面岛上的民众为小皇帝欢欣鼓舞,高呼万岁。从此,该岛被称为“嵩屿”,鼓浪屿和九龙江之间的水域被称为“金腰带水”。自然,夕阳下,人们站在鼓浪屿笔架山的观景石上。他们之所以能看到九龙江咸淡水交汇处,是因为波光粼粼,呈现出长长的金黄色水纹,像一条金色的带子,完全是光造成的。然而,景点总是伴随着许多传说。到郑成功从鼓浪屿出发,经金门收复台湾省时,人们就把通往金门和台湾省的这片水域称为“金台水”。至今经常听到一首流传了300多年的歌谣:“看破金带水,看不到台湾省和荷兰洋鬼子,占领阿里山。我国姓叶,不怕困难。我派兵渡海出台湾省,赶走洋鬼子,还我大好河山。金带水到金台,金台之水流。”这首歌谣表达了鼓浪屿、金门和台湾省人民之间深厚的亲情。

仙交通

——八卦亭附近一个桌面很大的石窟,就是“仙脚桶”。传说在鼓浪屿还是一个荒岛的时候,有一天,一个仙女漂洋过海来到这里,想在这个美丽的小岛上休息一下,喝一杯。那时候鼓浪屿根本没有淡水。仙人跺脚,岩石变成洞穴,洞穴里有水。这就是“仙足斗”的由来。

全健

——剑池,台湾八景之一,相传因郑成功杀敌后在此洗剑而得名。据传,台中银顶山下的剑井也因郑成功在此驻军而得名。鼓浪屿还有一口与剑有关的井,名为“剑泉”,至今仍是郑成功计划用剑劈开地面挖井而得。谭建、简敬和全简虽然各持己见,但在诗人林锦云的笔下,三者融为一体,成为他抒发爱国情怀的依据。林锦云,福建安溪人,早年随父移居台湾淡水。他经常去覃健,还去了台中的剑井。他被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土地和建造宝岛的壮举深深感动了。1895年,台湾省被侵华日军占领后,他失去了第二故乡,不甘做顺民,随居住在台湾省淡水的林叔藏回到鼓浪屿。林近云在《郑燕平望京》中写道:海枯石烂,几度见东;唯有山泉犹好,明月留形。由此可见,我是多么的想念台湾省,想念覃健,想念福建,爱全健。

龙的理论

——阳光如龙头,原名龙头山。传说鼓浪屿上的这条龙和厦门虎头山上的那只虎,就像厦门鼓卫士一样,在隔海守卫着厦门的海防大门。传说中的龙不仅有龙头,还有龙尾,龙喉,龙涎,都是岛上才有的风景。卫龙是七维山,原名卫龙山。郑成功以龙头山为水台,并在卫龙山插上尾旗作为标志,故改名七尾山。龙喉是旭日阁边上的一个山洞。传说此洞与海口相连,曾是海盗出没之地。郑成功来了之后。对于民众来说,洞穴被堵在了出海口,只留下一段洞口作为收藏武器的隐蔽仓库。与此同时,洞外还修建了一座石门用于守卫。龙仙是延平公园里以国家命名的井。这井水不仅是岛上最甜的井水,而且尽管干旱也永不干涸,而且还是彩色的。它一天变色三次,凌晨三点,中午,昏厥。

千手观音传说——在厦门民间和闽南,人们将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定为“菩萨祭日”。在这三个月的17日到19日期间,庙里的“千手观音”菩萨香火最旺。寺庙里的千手观音像一般都是端坐的,有的雍容华贵,双臂中间拱起,身体两侧有许多青指玉臂,姿态各异。说起千手观音的来历,众说纷纭,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观音菩萨原名妙善,是古代一位庄王的第三位公主。她美丽聪明,心地善良。一天,汪壮病得很重,快要死了。一个和尚来看汪壮的病,并向他的三个女儿解释说,引入药物需要一双眼睛和一双手。苗山的两个姐姐不想失去自己的眼睛和双手,而孝顺的苗山为父亲献出了双手和眼睛。她高尚的品格感动了上帝,如果佛来了,她就修行道,这样她的眼睛就可以恢复,可以看到四面八方。长出成千上万的手臂。从此,她眼观六路,看到谁有困难,就伸出一只手去拉。据说农历2月19日为“生日”,6月19日为其“开悟日”,9月19日为其“涅槃日”。这三天,厦门很多人总是早早起来,去庙里祭拜她。千手观音的由来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个奇葩故事,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却颇能体现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