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如何教一、教学重难点的新认识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是因为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虽然被筛选为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但它仍然非常复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繁重与课时少的矛盾。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分清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根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程标准。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更多强调的是掌握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重点的确定是基于某一历史知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否发挥过重要作用或影响,或者基于教科书的体系,比较历史知识确定重点,很少谈及历史学科特点与基础教育特点的结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本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整合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科学确定静态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实际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学习的。所以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比如我在教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的九一八事变》时,学生首先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是:九一八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后果;Xi安事件和平解决的原因、内容及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东北人民和张杨将军的爱国精神,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这个难点的突破口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门课表面上看内容不多,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原因、过程、后果、和平解决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了解爱国主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做。课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和题目相关的资料,自我感觉非常好。我开始上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觉得同学们的思想似乎在跟着大屏幕而不是我。他们只关注了课件中的视频动态,却忽略了课本中的知识点。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们对Xi安事件中的两位将军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这在我的课件中并不是很详细,所以我不得不调动我的记忆来满足学生们的欲望。结果上课时间远远超出了预定范围。课堂测试时学生们还沉浸在战场中,反馈不是很好。最后,这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没有如期完成。特别是一些学生没有更好地掌握爱国主义。课后反思,得出结论,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面,有些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很少。教材内容处理的不好,各个环节处理的不够,课堂重难点的突破也不是那么好。最后,改变教学方法,就是运用突破教学难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在课堂上,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配合学习方法。我做了以下教学设计,在二年级二班授课。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解决问题,改善教学过程和效果1。谁会唱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唱,老师讲这首歌的故事,轻松引导学生进入新课;2.展示设计好的探究问题(利用大屏幕)供各学习小组探究:(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和平解决了Xi事变?(2)用大屏幕讲述Xi安事件的故事。(三)Xi事件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4)Xi事变的和平解决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五)Xi安事件体现了什么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这些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6)Xi安事件的历史意义3。每组探究完毕后,让一组说说自己的答案,然后其他组再补充这个答案。通过群体间的交流,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完善。至于和平解决Xi事件,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历史给我们的反思。它成功地突破了困难,给学生们进行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和平解决,才能挫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亲日派的企图,达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因此,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Xi事变,迫使蒋介石抗日,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经过小测验,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总之,经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更多,虽然还不成熟。但对如何把握教学难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后我会用课堂学习的新教学理念,注重过程,提升自己。判断是否属于教学困难,需要分析学生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学习困难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原因:第一是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不能很快或很好地理解。比如在学习《中华文明起源》的时候,由于学生对古代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接触的考古资料又非常有限,在了解古人历史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困惑:既然古代没有文字,他们是怎么知道其阶段的划分和那些图像的描述的?如果不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就很难掌握这部分教学内容。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古代人类生活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使他们了解中华文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起源。第二种是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新原理时,缺乏相应的已知概念、已知原理作为依据,或者学生对已知概念、已知原理的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使其陷入认知困境。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特殊的专业术语或历史概念,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租借地和现代化等。这些概念对中学生来说是陌生或模糊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解释这些概念,学生在研究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时,就会有不清晰的认识。因此,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第三是已知的对新知识的负迁移超过了正迁移。即已经学过的知识干扰了新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已知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中,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对过去概念和原理的记忆上,很难将这些概念和原理运用到新的学习中。比如,在学习美国“西进运动”时,有同学把之前所了解到的关于黑奴贩卖到美国以及内战中南方种植园主压迫黑奴的史实,转移到对“西进运动”后果的认识上,把对当地印第安人的屠杀和迫害理解为对黑奴的迫害。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美洲大陆居民的构成呢?四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时空跨度大、内容复杂,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这是教学中的“大难点”。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民族融合,近代历史上的现代化进程。这些问题解释好了,就能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解释不好就成了生硬的说教。所以这类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有难度。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判断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预测,预见到学生接受新知识时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搞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实用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看,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情感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恰当地确立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内容教学主要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历史教学的重点是指体现历史基本线索,主要解决并直接服务于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如《隋朝与大运河的统一》课程,课程标准规定其知识目标为“了解大运河概况及其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以大运河为例,体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关于大运河的教学内容成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教学难点。是由具体内容在整个班级(单元)内容中的位置决定的。比如《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把“贞观新政”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它是初唐政治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能否成为教学的重点,是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决定的。比如《一家之约》这一课,重点是“了解唐与吐蕃民族交往的史实”,因为这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是统一的。比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一课,“废分封制,立县”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老师适当的补充材料来讲解。有时候两者并不统一。比如《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格局》这一课,重点讲了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主要措施,但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教师不能过多地补充材料,而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历史作用进行简要的评价。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1、突出教学重点在准确确定重点后,要考虑采取措施,真正突出重点。就教学内容的组织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对突出重点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分清主次。特级教师智宇恒说:“把课本上的所有内容都钻得又深又透,并不聪明。如果把这些东西纳入教学计划,弊大于利。一切都是这样,但不是一点味道之后就用湿的方式教是绝对不可取的。所以,要吃透教材,首要的是吃透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灵活调动教学内容,围绕中心问题合理改变顺序,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力求突出中心环节,做到既有中心又有向心力,使教学内容联系更加紧密。二是围绕重点进行必要的补充,使课堂教学内容具体、深入、清晰,重点更加突出、饱满。对于非重点教学内容,要适当简化和总结。三是保证教学时间的安排,让重点部分讲解清楚透彻。当然,突出重点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2.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化生疏,都是为了化难为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多媒体辅助法。对于线索多、时空观念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的方法,主要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同时发挥作用,从而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教学中,线索多,地名多,人多。只靠老师和学生可能很难讲清楚,但是如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很容易掌握这些内容。二、桥梁铺设方法。对于一些理论概念,比如生产力原理,生产关系,初中生一下子理解不了。他们可以设计一些铺垫,通过搭桥铺路,帮助学生突破困难。比如“骑牛上铁引起的社会变革”这一课,就很难形成封建的生产关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初一学生很难接受。不妨做一些准备,创造一些新的场景,让学生去想象:战国是什么意思?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如何才能避免厄运?学生: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铁制农具出现后,奴隶主赶走奴隶,用锋利的铁制农具为自己开垦荒地,增加财富。但是在奴隶制下,奴隶的地位如何?他们会有动力吗?学生回答:没有人身自由。不管他们生产多少,他们仍然一无所有,不会有生产的热情。于是一些开明的奴隶主试图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货物作为地租。劳动者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也可以把一小部分收获留给自己支配。你认为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学生:奴隶努力工作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在这种新的剥削模式下,工人不再被称为奴隶,而是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也是新兴的地主。这样,虽然回避了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但并没有回避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第三,补充材料,解决难题。对于一些确凿的难点,解决的办法是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根据材料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难点。比如如何理解《河谷文明的黎明》一课中《汉谟拉比法典》的精髓?对于刚接触世界史的初中生来说很难。引导学生查阅法典的相关内容:奴隶可以买卖,用来还债;如果一个奴隶胆敢对他的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将被割掉;如果理发师未经奴隶主允许,就把奴隶主头上的奴隶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会被砍掉...在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中,不难理解“它是一个奴隶主性质的法律文件”,其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制度。用材料分析法解决难点,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和“从历史中讨论”的思维习惯。第四,表格比较法。比较法是人们通常用来理解事物的一种方法。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考的基础”。比如近代的两次甲午战争,基本情况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很难总结。如果把两场战争的领导权、群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各方面放在一个表格里比较,那么上述不同的结局自然会出现。这种对具有相同特征或相似性质的历史事件的比较,在相似中求异,在不同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理论性的历史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学生不理解这个概念,“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就会成为一句生搬硬套的空话,对以后的历史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可以运用比较教学法,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领导革命任务革命目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人民民主共和国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一样的,都是反帝反封建的。所以革命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由于领导阶级不同,革命的目的和性质也不同。在这种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认识到,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五,分层提问法。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我们不妨按照难易程度分解成几个相关的小问题,梯度递进,由难画起,由易到难。比如,如何帮助学生理解100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家制度和政权问题以及国家政权性质问题已经超出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步骤:(1)18年3月革命中哪两个班面对面打起来了?(2)巴黎公社有哪些组成部分?(3)公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是为哪个阶层服务的?(4)巴黎公社为什么是无产阶级政权?学生沿着这些步骤越走越深,最后也跟着走。应注意的问题既是难点,也是重要的教学难点,应着重解决。可以适当补充材料进行讲解和分析。●是难而不是重要的教学难点,不能过多补充和解释。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困难。●在一堂课上,不应该有太多的教学难点被发现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