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苗寨中慕容苗寨的历史沿革

大约5000年前,生活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广大平原上的九黎部落向北扩张,与东移南下的颜地、黄帝部落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经过长时间的战斗,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俘虏并杀害。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退守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洞庭湖、鄱阳湖畔建立了“苗族三国”。

随着“三苗国”的日益强大,尧舜也多次对“三苗国”进行打压。舜帝的“南征”进一步打击和掠夺了拒绝接受舜帝控制的“三苗”,苗族先民被迫再次向西南和西北迁徙。

一部分向西北迁徙的苗族先民与“羌人”融合,成为西羌先民;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缺乏,他们中的一部分迁移到了四川盆地南部的平原地区。有的甚至向南向西穿越平原,深入云南、老挝、越南等地。

迁徙到西南的苗族先民开始与楚人融合。后来由于战乱,苗族人一次次背井离乡。一部分进入黔东北(今铜仁),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另一部分乘船游回来,一路漂到洞庭,回到沅江,过泸溪,到吉首,打葫芦,到塔米。然后驻扎在张湾村东辽组后山,祖先吹响号角。至此,吴、龙、廖、石、马五个苗族姓氏居住在吉首市周边的山林中,过着平静而隐居的生活。慕容苗寨周围的苗人多姓石、龙。

战国时期,古丈地区属于楚国。中国是秦朝统一的,设在一个县,古丈是贵州中部的一个县。到汉代,它属于武陵县(其治市是现在的常德)和酉阳县(其市是现在的王永顺村)。三国时期属东吴荆州郡酉阳郡。梁至隋,改为大相郡,沅陵郡(辖市今永顺老司城)。至唐朝,属西州(老司城)。五代十国时期,属楚西州下西州。至宋代,属郴州潞西县。

元朝实行“土司制度”,古丈属于“管外苗疆”。元代中期,属湖广省亳州宣传部。土司制度弊端很多,其本质是一种民族自治,中央不过问具体的事情。土司在国内残暴统治人民,很少反抗中央,骚扰与他们接壤的汉人,土司之间战争不断。

明代,朝廷继承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为了更好地控制局面,明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全长约190公里的苗疆长城,南起凤凰县与铜仁接壤的亭子关,北至古丈“鹊营”即墨荣苗寨。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明天竣工。因是中国南方唯一的长城,故又称“中国南长城”、“南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当时禁止了苗汉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为解决长期以来土司割据的弊端,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加强了对苗族的管理,对苗族实行户籍制度,强行废除了苗族儿子随父姓的传统,确定了与苗族姓氏谐音的汉姓,即姜、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李。由于酋长的自治,郡县制对这一地区的统治非常微弱,甚至没有直接的统治权。历史上常被称为“野地”、“活界”、“苗”。康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大规模实施土改归国的条件已经成熟。雍正帝锐意进取,倡导“改地为流”政策,正式废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政治改革。即废除土司世袭制,设立府、部、州、县,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动官员管理。此举极大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也极大地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和进一步融合。

解放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湘西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增加,湘西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苗族同胞不再觉得大山是那么不可逾越,改善生活是那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