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人文旅游资源最有开发价值的是什么?
辽阔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草原是内蒙古的标志,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赞美和向往的地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动,不见牛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遍绿草地”,“蓝天上飘着白云,白云下跑着马”...这些如画的描述勾起了很多人对草原的向往。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希拉穆仁大草原等牧区是体验草原的绝佳选择。纯净明亮的天空飘着低低的云朵,辽阔富饶的草原上散落着白色的小蒙古包,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于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的遥远和美好。
荒凉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沙漠景色壮丽,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最美沙漠”之一的库布齐沙漠中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响沙湾,都有着塞外的神秘风情;点缀在沙漠中的绿洲和湖泊更是珍贵的风景。此外,额济纳的胡杨林、阿沙图的冰石林、阿尔山的美丽森林、浩瀚的呼伦湖,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蒙古人在古代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在草原上靠放牧和狩猎为生,获得了“马背上的人”的称号。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民族特有的传统民俗,比如祭祀敖包、那达慕、民族服饰等等,都有着与中原内陆不同的风俗。内蒙古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也是王昭君出塞的必经之路。这片土地在辽金元时期一直风起云涌,也是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起源地。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当召、西里图召、辽上京遗址等。
地方特色
乌力嘎尔
乌里加尔,意思是蒙古讲故事,自成吉思汗时代起就是一种艺术形式。演出过程中,艺人自己伴奏,边唱边聊。内容主要是童话和民间传说,很有表现力。
萧何亚热
笑哈哈类似于汉族的相声,是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演出中融入了蒙古族谚语、谐音、民歌、民谣等艺术特色,语言诙谐、温馨、幽默。
好来宝
好来宝是蒙古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类似于我们的快板书。艺人用蒙古语说唱,一段四两句,讲究押韵,节奏轻快,歌词优美。篇幅可长可短,内容以民间小说和改编古典小说为主。形式有单嘴、双嘴和群嘴。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分为两种形式:长调少词长腔,节奏自由,唱腔洪亮悠扬,适合在辽阔的草原上即兴创作。节奏规则短,节拍固定,歌词必须押韵。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从中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淳朴豪放的性格。
蒙古舞蹈
是著名的少数民族歌舞,我们在春晚等大型晚会上经常可以欣赏到。主要包括传统的佩剑舞、鄂尔多斯舞、筷子舞、碗舞等。,节奏明快,热情洋溢。
男子三艺
男子三项艺术在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期间举行,包括摔跤、赛马和射箭。
摔跤是男子“三艺”中最重要的活动。成吉思汗被选为蒙古大汗后,摔跤被作为考核士兵的重要科目,摔跤也被百姓列为节日的第一项比赛。摔跤采用一次性淘汰制,摔跤运动员爬靴,穿宽缎摔跤裤,穿“赵德哥”(一种皮马甲),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民族色彩。用赞美诗模仿古代骑士大步绕场,然后纵身跃入场中。所有获胜的摔跤手都可以获得奖品,如一只羊,一些砖茶,甚至一匹金鞍马。
赛马也是节日的精彩部分,吸引了大多数游客的注意力。赛马有小孩,骑手都排好队了。每个人都很帅,带着五颜六色的皮带和五颜六色的毛巾。人们通过赛马来炫耀自己的马匹和高超的骑术。赛马分为赛马和赛马。凯尔跑步的人多达数百人。最先到达终点的人成为草原上最受称赞的运动员,可以获得奖品。成年人只能参加马赛的优秀马术竞走,要求站姿稳、趋势好、速度快。
射箭是集古代蒙古军事行动和狩猎野生动物为一体的娱乐比赛。射箭分为静射和骑射两种形式。静态射击所用弓箭的样式、重量、长度、张力都没有限制,距离也不相等。骑射需要赛马和射箭,技术娴熟的骑手可以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掌声。马头弦乐器
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因琴杆上端饰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有一个简单的结构,包括一个细长的身体和一个弓。既可用于独奏,也可用于合奏、协奏曲,音质丰富,浩瀚悠扬,艺术表现力强。
马头琴的传说
据传说,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他悉心照料一匹走失的白马。在一年的那达慕大会上,苏赫和他的小白马一举夺得了第一名。谁知,傲慢的王爷想强行占有四蹄如风的小马,小白马离开了王爷,一心想要回到小主人身边,残忍的王爷派人射杀了小白马。苏和伤心欲绝,用白马骨做了一架钢琴,并按照小白马的样子在琴柱顶端刻了一个马头,马头琴一直陪在身边。脚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思是堆或者凸起。敖包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山丘上,用石头砌成。一般是圆包或圆顶方底座的形状,看起来像烽火台。顶端插一根长竿,竿头扎动物毛角、经幡,挂各种丝条。有的粮食放在袋子里,有的放弓箭,有的埋在佛像里。一般来说,敖包是单个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排组成敖包群。中间的主敖包比周围的大。敖包建成后,附近居民每年都会来这里祭拜,祈求人畜兴旺。祭祀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最热烈、最普遍的祭祀活动。2006年5月20日,这一民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蒙古族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祀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人民崇尚自然的表现之一。早先蒙古人认为天地是人类生存之源,特别崇拜。因为没有天地神的偶像,所以人们堆敖包作为象征,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还有一种说法是:据说在古代,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方向道路难以辨认,界限容易模糊,所以人们就堆石头作为标志。敖包就是这样出现的,后来逐渐被当成各路神仙的居所,供奉起来。以前内蒙古所有的旗、苏木、寺庙都有自己的公敖包,富裕家庭也建几个敖包,每个敖包都有自己的名字。敖包是蒙古牧羊人的圣物。在古代,每当人们出门远行,无论经过哪里,都会下马向敖包顶礼膜拜,祈求平安。我们应该给敖包加点石头或土,然后马上过马路。清代习惯以部落为单位举行一年一度的敖包节。
祭祀活动:由于不同地区牧民的风俗习惯不同,祭祀敖包的时间和形式也不完全相同。祭祀时间一般在农历五月底六月初,但也在七八月,不过是水草丰腴、牛羊肥美的季节。一个地区单独祭祀,几个地区联合祭祀。锡林郭勒盟是祭祀敖包习俗历史遗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祭祀期间,场面隆重热烈。方圆方圆数百里内的牧民会带着哈达、羊肉、奶酒等祭品,骑着乐乐车,骑着马,或者坐汽车、拖拉机去敖包。首先献上哈达和祭品,有些地方还邀请喇嘛念经和祈祷。之后大家跪拜,然后加石头或用柳条修补,挂上新的经幡和五色绸带。最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要围绕敖包从左到右转三圈,祈求吉祥,祝福人畜兴旺,并向敖包撒奶、酒、奶油、点心、糖果等祭品。
仪式结束后,将举行赛马、射箭、抛蓝、摔跤、歌舞等传统文体活动。一些青年男女偷偷溜出人群,爬山,倾吐心声,谈情说爱,重逢。这就是“敖包会议”。
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盛会。每年农历七八月举行,这是水草丰美、牛羊肥美的季节。大会上有歌舞娱乐、摔跤、射箭、赛马等比赛,其中竞技占了很大比重。被称为男子“三艺”的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古今都会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当代那达慕还增加了女子和少年摔跤、马球和马术比赛,还举行物资交流活动。
那达慕的历史渊源
那达慕在内蒙古人民心中是古老而神圣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3世纪初,蒙古领导人就举行了大规模的那达慕。历史上,那达慕最初只举行一个项目,如射箭、赛马或摔跤。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的碑文,其中提到成吉思汗征服花剌子模,为了庆祝胜利,在布哈苏其海举行了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并举行射箭比赛。此外,《蒙古秘史》中也多次提到射箭比赛。蒙古文学巨著《格斯特勒传》和其他民间史诗中都有对赛马的描述。摔跤是最常见的,一般的那达慕大会都是以摔跤为主。
到了元明时期,射箭、赛马、摔跤合二为一,从而形成了那达慕“男子三艺”比赛的固定形式。当时的《那达慕》悼词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音悠扬动听;洁白无瑕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那达慕’已经此起彼伏;蒙古力士,全队出战。”从以上记载以及其他史诗故事中对那达慕的描述可以看出,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渐成为政府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娱乐活动,在规模、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发展。当时蒙古诸侯以苏木(相当一个区)、旗、盟为单位,每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分等级给优胜者颁发奖品和称号。但在当时,由于王公贵族的操纵,君主的摔跤手、赛手和弓箭手经常在那达慕中获得冠军。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那达慕真正成为牧民自己的盛事。每年七八月份,从呼伦贝尔到科尔沁,从锡林郭勒到乌兰察布,辽阔的内蒙古草原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农牧民骑马、开车,并带来了毛皮、草药和其他农产品。人群聚集在会议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地上搭起了白色的蒙古包。这是一次集文化体育、经贸、旅游为一体的草原盛会,展现了草原人民的风采和内蒙古的风采。
那达慕的规模
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那达慕大会历来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型那达慕大会:512人,约300匹马参加摔跤比赛,历时七至十天;中型:256名摔跤手,100至150匹马,持续五至七天;规模小:128或64名摔跤手,约30至50匹马,持续时间3至5天。
民俗
蒙古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事实上,它们是游泳帐篷。因为蒙古人主要靠放牧为生,靠水草迁徙,所以创造了这种蒙古包,搭建和拆除都很方便。
蒙古蒙古包有上千年的历史,古代称为“拱顶”或“毡帐”。它有一个圆形的塔尖,一般是用柳条和驼绒绳做成的。顶部及周边覆盖一至两层白色厚羊毛毡,顶部中央设有天窗,方便采光通风。蒙古族的蒙古包都是朝南或东南开的,这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
勒车乐
勒车乐是蒙古族的传统交通工具,历史悠久。车体多为桦木或榆木,重约100公斤,载重可达数百公斤甚至上千公斤。勒车乐的主要特点是车轮高大,最大直径可达1.45米左右。这种设计的目的是方便在深草和雪地中行走。草原上季节变换的时候,牧民们一走动,就能看到大量的乐乐车在辽阔的草原上游荡,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光。
蒙古长袍
在草原上,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人特有的长袍。袍身宽大,有腰带,款式颜色因性别而异。一般女性穿的蒙古袍都比男性窄,以红色、粉色、绿色、天蓝色为主。在节日里,他们还戴着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和玉编织的头饰。男人更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腰带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由棉布和缎子制成,长约三四米,颜色与长袍的颜色很协调。在草原这种多风的地方,腰带主要是为了御寒。蒙古靴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骑行,其特点是脚尖上翘,靴内装有衬毡,以御寒防水。
颜色的意义
白色象征圣洁,多在节日和吉日佩戴。蓝色象征着永恒、忠诚和忠诚,是代表蒙古人的颜色。红色像火和太阳一样温暖、明亮、宜人,平时穿这种颜色的衣服;黄色被认为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所以在过去,除了活佛或者皇帝赐过礼的王公贵族,谁也不能佩戴。
节日习俗
查干萨节从2月23日持续到整个农历正月。
查干纱丽,中文翻译为“白月”,也叫“白节”。每年农历新年前后,草原上都会举行祭祀烧火、庆祝生日、拜年等活动,庆祝新年的开始。这就是蒙古族的春节——“查干萨日”。
祭祀用火: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好运,祭祀用火是蒙古族人民对来年的祝福。
生日:是为老人祈福的活动。12农历2月25日、26日,给85岁或73岁的人过生日。10年2月27日至除夕,61、49岁的人庆祝。年轻一代在庆祝他们的生日时,应该向他们的长辈致敬,以表达他们的祝贺。
除夕夜:除夕夜,牧民家中会有用点心、牛奶、糖果做成的花盘。牧民们互相邀请喝茶,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家宴,这也是整个节日的高潮。
新年问候:新年问候从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开始。首先是牧民集体祭奠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的拜年。他们需要穿着得体,手持哈达,从晚辈到长辈,再从长辈到晚辈。
每年正月和清明节前后举行牧业节。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爱畜如子。中国古代家家都讲究人丁兴旺,但对于草原上淳朴的牧民来说,畜群的兴旺同样重要,因为畜群是他们的生存资产。所以,人们在正月过春节的时候,也不忘给牲畜拜年。
动物节在蒙古语中被称为“马李因新奥陆如胡”,也可以翻译为“春节宴会”,这是蒙古族牧民长期以来的传统习俗。这个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和清明节前后在各村举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聚集在野外,搭起帐篷,架起灶台,把所有的牲畜都带到这里,检查肥壮情况,研究春天接羊羔和小牛的问题,装饰肥壮的种马。然后会有摔跤、评书、唱歌、好来宝等娱乐活动,然后会举行一些简单的宴会来庆祝节日。庆典结束后,这一天的各种食物会分发给大家享用。
苏尼特人民的牲畜节在除夕举行,会有一个最精彩的画羊仪式。克什克腾旗的蒙古族只在2月初给牲畜拜年,日期不固定,需要提前预约。这一天,牧羊人、牛郎、马房牧羊人、骆驼牧羊人等活跃的大臣们被请到中央的大蒙古包里,与德高望重的农村长者并肩而坐。大家选了一个“尼尔巴”,也就是总务负责人,他指导大家进行各种仪式。仪式中间经常穿插赛马、摔跤、射箭等小比赛,活跃气氛。
每年6月18举行篝火晚会。
火把节是内蒙古北部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鄂伦春族人会点燃篝火,聚集在篝火周围,载歌载舞,彻夜狂欢。鄂伦春族对火神的崇拜由来已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除污的作用,器皿、衣物放在火上烘干,认为是干净的。还有腊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春节的早上要给火神祭祀,祭祀的时候要给春火磕头祈福。每逢春节,客人来拜年,必先拜火神。
每年夏天的马奶节
蒙古族饲养五畜,挤乳加工各种乳制食品,是畜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内容。奶食是牧民的主要食物来源,所以每年新奶出奶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举行聚会庆祝,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奶食。这是一个古老而典型的马奶节。
每年夏天开始给马挤奶,到中秋节停止,牧民们就举行马奶节。主人先选定一个吉日,提前向公众公布。节日当天,附近的牧民都来参加马奶节。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给母马挤奶,制成马奶酒。马奶节那天,九个骑着白马的骑士和他们的主人一起举行仪式,向天地之神献祭。主人大声念出对马奶沙夏的赞美,大家围着场地骑了三周结束仪式,还举行了挑选种马和哈达的仪式。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喝马奶酒,庆祝马奶酒的节日,祝愿风调雨顺,水草丰腴,五畜兴旺,牛奶丰收。
那达慕草原旅游节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
内蒙古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赛马、摔跤和射箭被称为蒙古人民的“男子三艺”。那达慕草原旅游节集中展示了蒙古族民间歌舞、体育、竞赛、服饰、美食等灿烂文化。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戏”,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集会。那达慕从简单的歌舞娱乐形式开始,后来增加了摔跤、射箭、赛马等比赛。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旅游节期间,游客可以住在蒙古包里,品尝奶茶,参加骑马、射击、歌舞节目,充分体验草原人民豪放自然的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