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薛隋唐以来历史文化研究的评价(下)

早在明代中期,就有学者对颜氏家族墓志进行了深入研究。

原墓志铭现藏江苏省苏州博物馆。它的主人是严,明代名医薛基的母亲,铭文是前国子监官员的组合印章,他将被传唤研究国史。

明代学者在记载墓志铭的基础上,对颜的生平、薛的医家、墓志铭的作者和刻者进行了分析。

近代,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撰写了《北史·河东薛氏增史料探析》一书,在《北史·薛传》和《薛传》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其父的生平事迹。

此外,从《北史薛传》和《北史薛传》中也发掘出不少内容。

虽然这些增补未被《子简》采用,但从薛和薛的墓志铭来看,这些增补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广西师范大学学者杨丹丹在研究了晚唐诗人薛能的生平后,认为薛能是晚唐诗坛上一位颇具特色的诗人。

虽然官方撰写的新、旧唐书并没有专门为他立传,但《县斋读书》、《唐诗年谱》、《唐才子传》等记载了他的生平和事业,有些地方是零散的、不完整的。

《全唐诗》中有薛能写的诗300多首,编为四卷。诗集《樊城集》已失传,无从考证。

薛能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有300多首诗流传于世,绝句和格律诗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唐末北宋初,薛能的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于史书记载简略,薛能生于诗人辈出的唐代,其诗作并不引人注目。目前学术界对薛能的关注仍然有限。

杨丹丹在薛能现存诗作的基础上,根据史料和相关文献记载,结合同时代诗人的诗作作为旁证,对薛能的生平、正史、家世、诗歌创作、人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闻一多考证,薛能生于817年,从他的诗作,朋友的馈赠,证实了薛能生于817年。本文以《县斋读书录》、《唐诗年谱》、《唐代才子传》为例,对其进行比较,明确薛能在各个阶段的时间、任职、事迹,并补充相关史料。

根据这些考证和梳理,可以将薛能的仕宦经历列表,为薛能籍贯的辨析和家世、家世的考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唐代以后,所有的书籍都记载薛能是汾州人,但杨丹丹考证后提出质疑。她通过材料考证出薛能的籍贯应该是河东分阴。在此基础上,她继续证明薛能与河东汾阴著名的薛家有很大联系,同时根据史料记载和诗词分析,推测薛能出自汾阴薛家。

汾阴薛家有许多名人,如冯雪、薛兆伟等。和薛能比起来,傲慢自负似乎是薛家的通病。

同时,结合分阴薛氏家族的兴衰历史,可以看出薛氏家族辉煌的历史与衰落的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以及晚唐末路的形象,是薛能嚣张跋扈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薛能的诗歌品质和性格,在分析了薛能的诗歌之后,将其诗歌分为三类:悼亡诗、送别诗、赠答诗。雪能的咏物诗范围很广,能咏唱别人不常咏唱的东西。送别诗真挚真挚,让人心酸。除了回复官场名人的作品外,还有很多送女歌手的诗,体现了雪能对她们的同情和赞美。

除了这三大类,雪能还有一些民歌和乐府诗,也有不少佳作。薛能之诗歌的特点是“日月长在闲”,这说明薛能之的诗歌以闲适和吟诵为主,无以言表传统,对国家和人民的思考很少,诗歌中的自我意识很强。他的作品摒弃了传统封建文人的儒者之心和对世界的情怀。

薛能作为一个普通人,普通就在于他不喜欢束缚,一生沉溺于游乐,行走自如,独立自主。他吏治严明,禁止参拜,清正廉明,在晚唐极为罕见。而且力求创新,为诗废旧调,具有创新精神。

薛能的性情率真、豁达、大方,但也轻浮、轻佻。他故作一流,傲慢自大,一副魏晋风度。

陕西师范大学的侯继润先生对河东薛家也做过不少研究。我和侯老师沟通过很多次。他认为,现存关于薛世系的主要史料是《元和氏姓纂》和《新唐书·宰相家谱表》。由于《元和氏纂修》中薛部分缺失严重,只有利用传世文献和考古墓志,才能尽可能详细地校勘《新唐书·宰相谱牒》中的薛部分,才能得到详细清晰的家谱。

由于社会对士族的重视程度不同,现存的士族史籍也有所不同,即南北朝士族谱牒比唐代更为清晰、详细,所以他的研究材料表明,对薛南北朝世系的考证远比唐代更为系统。

经侯先生调查核实,发现薛《新表》部分存在不少整体错漏,如姓名、年资、官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错漏,其中官职遗漏最为严重。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家李靖通过对各家发展过程的论述,分析薛氏家族兴衰的原因及其家族特征,进而明确薛氏家族在隋唐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他的研究主要与薛家起源的争论有关。

李靖通过查阅各种相关文献和墓志,对薛氏家族的世系进行了梳理,为家族研究提供了支撑。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薛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兴衰原因,并介绍了隋唐时期薛氏家族的发展背景。

其次,李靖还论述了薛氏家族在隋唐时期的兴盛情况,从门阀政治的社会影响、家族自身的努力、经济实力的积累、与皇族联姻四个方面分析了薛氏家族兴盛的原因,阐述了薛氏家族在晚唐时期的衰落,并从社会影响和家族自身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家族衰落的原因。

李靖认为,薛氏家族成长的原因主要是依靠军事成就,这帮助其在北魏立足并上升到县姓的地位,为家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薛的武术研究与文学研究是同步进行的。在门阀政治、千古经典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北朝末年,薛氏家族的发展重心发生了变化,由重武转向兼武,兼收并蓄,以儒、道、释、文、史、艺为家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德行,并重治家。

河南焦作师范学院秦淮文化学院学者唐侠在修武观察薛家祭祖仪式,认为薛家后人每年农历八月初三祭祖薛叔。整个仪式分为几大项,比如上香,一行一礼,一行一礼,一行一礼,一行一礼,一行一礼。气氛庄严肃穆,仪式严谨规范。

在祭祀仪式中,神(牌位)和薛叔及其妻子都史的画像作为象征处于主导地位;祖先崇拜的集体无意识体现在家族祭祀上;它保存了完整的汉族祭祀仪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沈博士以史籍和诗文为依据,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薛的文人生活经历,并对其文学活动进行评价。

据沈博士说,中外相近,最应该读的是李朝的文献,不外乎京派。薛家参与宫廷唱和,文人给予赏赐,登高献诗。从周朝到唐末,他们一直活跃在政治和文学舞台上。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者李几年来一直坚持从历代官方史料中挖掘薛河东祖籍的文化史料。

薛的祖籍从隋初开始,完成了从武功到崇文的转变。西祖坊以其自身的优势促进了河东地区丰富的学术文化,家族中一大批文人致力于文学风气的培育,都推动了薛西祖坊文化转型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西祖府五支,唐代三支兴盛,其中薛虎府与皇族联姻,家族地位显赫。后来由于政治斗争,家里损失惨重,逐渐没落。这一变化对薛的家风调整、家族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唐时,家族文人多为达官显贵,他们不仅参与宫廷唱和,而且冷峻清秀,推动了诗风改革。盛唐中期文人少,创作热情不高。到了唐末,薛氏西祖宅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重新走上了正轨,文人对薛氏西祖宅的创作又开始兴盛起来。薛宏龙是薛氏西祖的一个分支,其文人多集中在盛唐时期,这与其实力薄弱、文学进步缓慢有关。

薛祖籍文人众多,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但由于他们的文学保存意识较差,作品数量很少。

薛基是薛宏龙家最有成就的学者。由于才情、家世、个人气质的缺失,形成了既慷慨豪迈又无限悲凉的诗风。薛昂方是薛氏祖庭的一个分支,由于儒家传统的延续、特殊的家族经历和薛平的个人影响,在唐代逐渐形成了清廉的家风。

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薛昂方文人的重心转向了对政绩的精益求精,导致了薛昂方文人文学素质高,但文学创作热情低。

薛氏西祖三家的文学创作横跨唐代,薛虎方的文人集中于唐初和晚唐。薛宏龙的文人在盛唐占有一席之地。薛昂方文人活跃于中晚唐。这些现象与社会变迁、家庭发展、文化转型过程和关键人物的引导密切相关。

山东大学历史学家王学元在《李雪辉通》的基础上,对薛凤祚的科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研究。

薛凤祚是清初著名的天文学家、历法家、数学家。他是中国引进对数的第一人,综合研究了中西方的天文历法,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贯通中西,在域内人士中排名第一的著名科学家。

王羲之和薛凤佐被称为“南王北儒”。王希禅学界已有充分的研究,但对薛凤佐的研究却极为薄弱,这与“南王北儒”、“该领域第一人”的美誉极不相称。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薛凤佐的研究十分薄弱。80年代以后,国内学术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逐渐从各个角度研究薛凤佐。

有的从科技史角度研究,有的从哲学角度进行思想分析,有的从历史角度研究,有的从时代文化背景研究。特别是山东省社科院研究人员在《山东科技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几组文章,极大地推动了薛凤佐的学术研究,使人们重新认识薛凤佐,重新评价他在科技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