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大桥整体结构
响水桥呈南北走向,横跨龙湾河(古称刘成河)。南北长15.6米,东西宽5.7米,高6米。桥面铺设矩形条,净宽4.8米。桥面两侧原设木栏杆,光绪二十八年刻石栏杆。每边8根石柱,高1.5m,平顶28cm见方。每件雕刻都有不同图案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盛开。冰冷坚硬的石头显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样子,真是不凡。石柱间距为2.13m,由两根石扶手连接。
整座桥由三个石拱组成。中拱高4.9米,净跨3.7米;两侧拱门高4.65米,净距2.7米。整个桥身所用的石头是由切割精细的长方形巨石制成的。最大重量可达一吨,巨石外侧凿平,刻有斜密的平行线。石材之间雕刻结构凹槽,类似于榫卯结构,使施工更加稳固。古人用糯米煮粥,用石灰搅拌成浆,用石头浇注粘结。石头之间的缝隙紧密结合,浑然一体,极其牢固。西侧中拱顶部是和真浮雕像,至今依稀存在;东侧中拱顶部原为立体雕龙头像,双目明亮,犄角突出。龙须为两股,龙口含珠。是北方罕见的雕塑,但在“文革”中毁于一旦。拱门下是桥墩,由长方形的石层重叠而成。桥墩西侧迎水呈三角形,起到分水作用,最大限度减小上游水流阻力。面向下游,俗称“水簸箕”,是流水产生隆隆声的地方。水簸箕设计成五级台阶,每层之间落差40厘米。一楼宽4米,二楼4米,三楼2米,四楼3米,五楼淹没在水下。流水从近两米的高度落下五级台阶,声音相互叠加,声传十里,附近村民称之为响水桥。
桥两侧有八字翼墙,长13m,高5.4m。每一面都镶嵌着一个雕花的乌龟头,以此来平静河水,同时起到“划安全线”的作用。可惜文革时也损坏了,只留下一个小小的颈根,但鳞片依然清晰,可以看到当日的精美雕刻。沿河还有护岸,向两边延伸几十米。现在已经被压在桥两边的商厦下面了。纵观全桥,造型对称,立体。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古桥经历了1948的寒冬,解放军的炮车隆隆驶过大桥。1953,志愿军坦克铁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凯旋。历经1935、1937、1976三次破坏性地震,响水大桥依然屹立。这充分显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