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的关伟事迹

“关伟”的事迹在汕头人民中引起强烈共鸣。

□本报记者李凯、陈鸿宇、陈晶莹

如今,“关伟”已红遍南粤,“关伟精神”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除了感动,各界人士和许多汕头市民也在讨论——“关伟精神”从何而来?什么是“关伟精神”?如何学习《关伟》

不同的声音呼应,不同的感受,不同版本的解读,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理解的“关伟”。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想接过关伟心中温暖的善意,把善意的触摸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汕头市民在关注和感受“关伟”的过程中,有一种作为汕头人的自豪感,有一种作为新时期汕头人的追求和渴望,有一种作为城市公民的责任感,有一种家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不断深化、发展和提升。

追根溯源:传承传统文化的不朽精华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济世。”“安得有几千万栋楼,让全世界的穷人都高兴。”这是关伟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的人生信条和欣赏诗。

关伟有一种侠义精神,这种“济世”之情是他“行善于当代”的精神动力。《南方日报》记者在解读“关伟精神”的报道中引用了这一评论。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使关伟把默默无闻、行善积德作为人生的准则和人生的自觉。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让那些帮助老人和孤儿的“爱心人士”,把自己的付出解读为一种简单朴素,自给自足,不求回报。

“潮汕地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民间积淀深厚的地方。正是潮汕当地的文化传统孕育了关伟精神。潮汕依山傍水,既有山的庄严,又有水的灵动。在关伟的事迹中,更多体现的是山的尊严。”日前,市社科联主席陈汉初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认为。他还指出,“关伟”长期做好事不留名,把“匿名”作为自己捐款的唯一条件。他奉献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潮汕人低调务实的性格,“关先生”不留姓名符合潮汕人。

很多汕头市民还记得看央视的《走进汕头》专题片。在《寻找关先生》的镜头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在汕头,行善之风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大丰创始人。他做好事的遗产被潮汕人代代相传……”

中央电视台特别摄制组的执行主编哈明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试图从潮汕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观察关先生的善良。”

追根溯源,在很多人看来,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朽精髓、潮汕人传统的慈善爱心作风、潮汕人优秀的精神品格是“关伟精神”的重要源头。

今日秀:闪耀雷锋精神

“关伟精神”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据我所知,慈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应该是‘关伟精神’的内涵。”团市委书记周崇宁告诉记者。

周崇宁认为,“关伟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哪里有困难,汕头人都会伸出温暖的援手。目前,汕头有许多志愿者队伍,如城市青年志愿者、蓝天志愿者、绿色志愿者、澄海阳光志愿者协会等。爱心行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汕头数十万青年志愿者热情开展志愿服务,奉献青春和力量。“关伟精神”早已被广大青年所弘扬和践行。

许多人把关伟称为新时代的雷锋。市妇联主席李楚兰说:“‘关伟’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提倡。正是众多的‘关伟’让汕头成为一座充满关怀和温暖的城市。”她告诉记者,在今年春节前的“困难儿童爱心行动”中,关伟再次慷慨解囊,捐款2万元。今年6月,市妇联发起了“千名爱心家长关爱困难儿童志愿者行动”。在“关伟精神”的鼓舞下,涌现出许多慈善人士。截至6月5438+10月底,共向贫困儿童捐款293万余元,救助贫困儿童6608人。

他们不仅是关心和捐助困境儿童的热心人,在我市开展的一系列德育和道德实践活动中,也有许多“爱心人士”,他们对困难群体充满同情、关怀和爱护,不计名利。这种“凡人”慈善所蕴含的伟大,正是雷锋精神的光辉。

只有当人们爱和关心人们时,社会才会充满活力,弘扬“关伟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市许多干部职工认为,“关伟精神”是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市纪委宣传教室李老师说,乐于助人,在困难家庭和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在雪中做好事的行为令人钦佩和感动。当前,汕头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非常需要这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风貌,也非常需要千千的“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