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佛村白佛口

从白佛口村沿中山路向西走。走近东二环,路南可以看到石家庄艺术学校,路北可以看到白佛口村新建的楼盘金城小区。在市艺校东墙下,是明清时期的南北邮路经过处,在白佛口和中山路以北200米左右的新建区,是同期的东西邮路经过处。从南京到北京,从山东到山西,一条国道、一条省道在这里交汇,便利的交通促使白佛口村的一些村民在这里做生意,形成了白佛口自然村。

白佛口的郝新华记得,1963的南北邮路也到了北面的十里铺和正定城。原来,这条路有20多米宽。因为“多年路成河,多年媳妇成婆”,土路越来越低,走的人越来越少。渐渐地,路的两边都种上了庄稼。当地人叫它“达道沟”。郝新华说,他记得最深的地方有一米,1963有洪水。过了一个多月,沟里的雨水才排完。改革开放后,周围新建的道路四通八达,这条路彻底废弃了。

东西走向的邮路比这条路窄多了,只有四五米宽。据《石家庄市地名志》记载,明代,两路交汇处车辆行人众多,白佛村民在路边开餐馆、茶馆,生意兴隆,店铺逐渐增多,逐渐形成一个村落。因为地处交通路口,所以叫“白佛口”。后来邮路衰落,生意冷清。陈记得解放初,村民陈还在那里开店,但他做不成了,就赶紧撤了。应该是一道口最后一家店了。

虽然古驿道已经消失,但它仍然是今天的主要交通道路。东二环和中山路在这里交叉,白佛客运站就建在这里,这里整天人声鼎沸。期待永远保持“银”的光芒

历史上,白佛村是正定南部为数不多的富裕村,一直有“金口实说,银口白佛”的说法,主要是因为该村土地较多,土地肥沃。马贵增说,全村最多的时候有7000亩地。解放后,土地改为土地时,平均每人每亩八分。再加上村民一向勤劳、节俭、简朴,家家都有不小的积蓄,所以最终有了“银白色佛”的称号。

改革开放后,村里个体工商业发展起来。80年代,主街两边都是烟酒肉摊。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而且更加繁荣。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兴宁寺街东西两侧有近150家小店,还不算路边摊。即使在最偏僻的白佛东街,高速公路附近也很少有人,街道两旁有很多焊接、维修、订购厨柜的店铺。

兴宁寺街卖“成都小吃”的老板娘说起这个村子,赞叹不已,她羡慕村民们当地主的精彩生活。马贵增告诉记者,村里家家都是两层小楼,多余的房间都出租了。每户平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2300村民年收入2300万元。10000元对市民来说不算多,但对村民来说,日常吃喝开销就够了。房前屋后种点蔬菜,不用交水费和物业费。村里的年轻人应该去工作挣钱。房子坐落在主要街道两边的人们有更好的生活。出租价格,一个商铺,比住房高很多。村里最热闹的一条街两侧,单个家庭年租金收入可达65438+万元。

或许,“出租经济”不是最先进的经济方式,但在目前,却是村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未来,如果集体力量能更强大,或者村里能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式,村民对“出租经济”的依赖就会减弱。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村民们希望白佛村永远拥有“银”的称号和“银”的光辉。走在中间

18早上七点半,下着小雨。记者打着伞沿着兴宁寺街走进村子。人群涌了上来,年轻的面孔,穿着朴素的男男女女,匆匆走了出来。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出租大村——年轻人第一次来城市的落脚点。据说这里的村民不到一万人,但是租房的外地人不下一万五,最多可能达到三万。周围很多村子都拆迁了,人群蜂拥至此,抬高了这里的房价。但是,即使一间小屋从原来的250元涨到300元,也还是比找合伙人租房子方便。

村子这么大,从兴宁寺街南口走到西北村委会花了一刻钟多。早上七点半,有人去村委会上班。与此同时,外面的年轻人匆匆走出村子。早晨的这个时刻,村子醒了,朝气蓬勃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街道不宽,店铺不大,但每一个可以做生意的角落都随处可见,造就了这个城中村的热闹。不像市中心所有高楼大厦难觅踪影的村庄,也不像偏远郊区平房依旧不变的村庄,此刻它正行走在时间的长河中央。也许今天,它的样子迟早会改变,但此时此刻,它的样子已经那么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完整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