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筝的传说

风筝

清明节有放风筝以驱除厄运的习俗。

清明时节,万里晴空,微风习习,草木萌动,正是放风筝的好时机。放风筝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但在古代,它还包含了一个古老的习俗——“不吉利”。于是,风筝也成了古代人在节日里辟邪的护身符。

风筝的制作及其名称的由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风筝因其声音像“筝”而得名。相传五代时,有一个叫叶莉的人把竹笛绑在风筝上,微风吹过,嗡嗡作响,很像“郑铮”的声音,因此得名风筝。中国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据说鲁班大师曾经用木头和竹子制作风筝。《莫··文》中“公败者伐竹木,以为是鹊,三日后飞去……”是关于风筝的早期记录。在纸发明之前,风筝是用木头做的,看起来像“喜鹊”、“风筝”、“三天不下雨”,说明制作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在汉代,出现了一种用竹子制成的“风筝”,用纸糊和绳子抓住,放在空中。在繁荣的唐朝,制作风筝的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高皎在《风筝》诗中描述:“入夜,静弦声蓝,宫商信风,恰如一曲,却被风吹得走调。”到了清代,风筝制作工艺更加完善,形成了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四大风筝产地。现在的风筝形式多样,声音更加悠扬。潍坊的风筝也飞上了国际市场。近年来,每到清明节前,都会举办国际风筝节,中外宾客云集,热闹非凡。今天,放风筝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娱乐。

但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人们无力抵御疾病和各种自然灾害,所以祈求好运。这种心理表现在放风筝时是“不吉利”的。人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风筝上,然后放在天上,再故意剪断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可以放下“厄运”,交好运,从而达到“消灾解难”的目的。因为放风筝是不吉利的,不管风筝多么精致漂亮,都要剪断线让它飞走。同时,放风筝也是有禁忌的,就是别人放飞的风筝不能捡回来重放,否则会“不吉利”。

曹雪芹在《红楼梦》七十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飞蟹、美人、大鱼、织蝠、凤凰、沙燕等风筝的场景。可以说,此时中国的玩具风筝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首先是东南亚国家,如朝鲜、日本和马来亚,然后是欧洲和美洲。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向那里的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雷夫、德国的利林道尔,最后莱特兄弟在美国成功制造出最早的能够载人的飞机。

因此,美国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旁边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北京沙燕风筝

北京有很多种风筝。据说曹雪芹的《南北试风筝记》中有40多种系法,现存的一本《北平风筝书》中就收藏了200多种北京风筝。

在北京的众多风筝中,有一种风筝的性能最好,在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那就是形似“大”字的“沙燕儿”(或“扎燕儿”、“沙燕儿”)。

“沙燕儿”的头部是燕子头部的平面变形。它眉毛上扬,眼神有神,被赋予了人类的感情。再加上那一对剪刀尾巴,让人看起来像燕子。它比真的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喜欢的“大胖小子”把它扎成了肥沙燕和幼燕;而据苗条婀娜的姑娘说,她成了“瘦沙燕”。

按照恩爱夫妻的说法,他们被绑成了“两翼燕子”。人们在沙燕的腋窝、腰关节、胸部和尾羽上添加蝙蝠、桃子和牡丹等吉祥图案,以象征幸福、长寿和财富...

就这样,人们把一只原本是黑色的燕子变成了五彩缤纷、活泼可爱、充满人类精神的小燕子。经历了从模仿到模仿,从模仿到拟人,从拟人到超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了现在的节目。在这个节目中,它可以千变万化,包含极其广泛丰富的内涵,但又总是千篇一律,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儿而不是别的。

“沙燕儿”的结构简单,只有五根竹条作为主骨架,上下竹条两端弯曲成翅膀,形成一个特殊的“口袋”。这使得沙燕儿在风轻的时候能够起来,风大的时候能够稳定,飞行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风筝。由“沙燕儿”演变而来的风筝种类繁多,遍布全国各地。例如,山东潍坊的硬翅鱼和绰号为“跑破鞋”的人物风筝。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轮盆”;南通的《五声鼹鼠》等等。

天津软翼风筝

天津的风筝种类很多,但以软翅为主。利用软翼结构,我们不仅可以制作飞鸟或昆虫的翅膀,还可以制作仙女人物周围漂浮的云彩,金鱼周围游动的鳍,或者勇士身后漂浮的旗帜……而且许多小软翼可以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风筝。例如,它是由许多蝴蝶围绕着花朵组成的。“百花齐放”,多只鸟围绕凤凰形成“百鸟朝凤”等等。

在飞行技巧上,天津风筝也有很多“绝活”。比如在一条主线上,十几只甚至十几只燕子由多条支线连接起来,围着主线放起来跳舞,互相嬉戏,可以混淆称为“群燕”。

天津风筝的结构特点是“扣楔”、“拆解”、“盔头”。天津风筝的骨架很多地方都是“楔”和“销”的组合,不需要用线绑。结构精巧,一个大风筝可以拆开折叠,放进一个小盒子里,方便携带。棉纸在模具里粘成薄壳做各种风筝的头,不受纸糊的限制。它重量轻,外形美观。这叫“盔头”。天津的鱼、虾、蟹等水族风筝,以及福寿喜形的风筝,也堪称一绝。

天津的风筝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清代杨柳青年画《十大美鸢放风筝》可以证明风筝有十种,如串灯笼、飞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已故风筝艺术家魏元泰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从事风筝制作70多年,先后研制出平拍风筝、圆形立体风筝、软翼风筝,还创作出折翼风筝。作品获得巴拿马世博会金奖1914,为天津风筝争光。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淡雅,工艺精细。筝的表面大部分是由丝绸制成的,既轻又结实。骨架由竹子制成,质地细腻,截面长,弹性大,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造型更加优美,绘画更加精美。赏心悦目,可以放在室内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瑰宝。

山东长线风筝

山东风筝历史悠久,其中以潍县(今潍坊)最为著名。在有一句诗:“纸花漫天飞似雪,娇媚少女荡来荡去,彩罗裙随风荡,蝴蝶争春。”《威县志》也记:“清明,小孩子做纸勺,荡秋千的玩法各异。除了鹤、燕子、蝴蝶、蝉之外,它们还充当各种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匠心独运。

潍坊风筝有三种基本造型:绳形、硬翅形和简形,其中蜈蚣形最为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现在已经发展到很多品种,从可以放在手掌里的小的到几百米长的大的,形状颜色各异,从简单的白纸糊和红纸糊的蜈蚣风筝,到五彩金银的九头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两条玩珠龙,到三条龙在空中的“Y”字形、之字形飞行,真的是千变万化,“充满匠心”。

潍坊的长绳风筝除了蜈蚣,还有不同的题材。比如《梁山100单八将》,就是把梁山的108个好汉,看起来各不相同,栩栩如生,放在天上组成一个队伍,各持一件兵器,迎风飘扬。这时候,你可能会隐约感觉到有鼓声在冲阵,好像他们即将出发去奠定大宋的基础...

1984年4月,一只巨大的龙首蜈蚣被立在了潍坊的北海海滩上。其头高4m,身长4m,腰径1.2m,身长320m,为当时国内最大。

南通六角鹞

南通地处黄海,长江以北,被古人称为“渭南北海西端”。这里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全国独一无二的榕树。鹞巨大而扁平如板,以六边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为一系列星形南通风筝。鹞式外观简洁,画工精细。它配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小不一的哨口。飞行时发出不同的声音,组合成一首雄壮的空中交响曲,犹如一队飞机横扫空中,震耳欲聋,如汹涌的江海汹涌澎湃。南通的造型风筝,以如皋为代表,集灯笼、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加精致、灵活、美观。

从前,在南通放风筝是村民们的一件大事。放风筝之前要在大厅里提供,有香有纸马,毕恭毕敬。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当“头把儿”,十几个人拉着绳子,一群人牵着风筝飞,这叫“抛”。如果风筝飞上天空,人们会欢呼打雷,认为这预示着一年丰收,万事如意!他们认为风筝上的哨子可以震惊世界,吓走恶魔。但如果风筝断了线,就会不吉利,掉下来或者落在别人家,这就是“坏事”。这就是烧市场,磕头烧香,然后把风筝撕碎,扔到河滩或者坟地里。

最有意思的是,不允许女性跨越或踩放风筝线,否则就飞不起来!当然,这些都是过去的迷信色彩。

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摆脱城市的嘈杂环境,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寻找一种自然与格调相结合的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方式,放风筝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风筝热持续了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