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人物王昭君的文化意义。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不仅促进了汉朝与匈奴长期和平共处,而且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千百年来,围绕昭君出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今天也具有现实意义。

王昭君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汉元时期被选入宫中。元帝静宁元年(男

公元前33年),匈奴人呼韩邪单于入朝征婚,昭君邀其嫁入匈奴。进入匈奴后,他被称为胡宁·阏氏。昭君出塞不仅结束了汉匈之间长达数年的战争,也为匈奴的社会文化发展和汉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做出了贡献。据史料记载,从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汉景宁元年,也就是昭君出塞的那一年,其间汉朝与匈奴长期交战。连年战争不仅给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也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昭君作为和平使者离开要塞后,汉朝和匈奴之间大约50年没有发生战争,边境地区出现了“没有第三世界犬吠之声的警告,李殊没有战争,人民欣欣向荣,牛马蛮荒”的和平景象。昭君生长在长江三峡的湘西,长江的文化孕育了她。生活在长安帝都的皇宫里,她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影响。生活在阴山大漠,草原文化成就了她。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响汇于一体,使昭君文化具有深深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王昭君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她感受到了水乡文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的相遇、磨合、交流和融合,从而成为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载体和符号。

昭君出塞,为后人所景仰和称赞。2000多年前的汉朝,与王昭君同时代的诗人焦延寿曾写过一首赞美和亲的诗:“长城一立,四外侍奉,交谊甚好,昭君有福。”(参见“四个音符?子部《林逸》第12卷,第4页)。1961年,董同志写了一首赞美昭君及其亲属的诗:“昭君历史悠久,胡汉与亲属相知甚深。”(呼和浩特市体育局编《仲卿藏墨文选》第1页)昭君出塞,以天下为家;自愿结婚使世界成为一个家庭。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中国的统一和胡汉一家,昭君文化现象揭示了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以昭君文化为代表的民族团结文化,就是要揭示和弘扬昭君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意义,充分发挥这一文化现象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昭君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范畴,包容和融入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昭君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人们对王昭君人格魅力、事业魅力、毅力的认同。昭君作为和平的使者和民族友谊的象征,千百年来深受人民拥护。呼和浩特仲卿地区的许多地方都被尊为昭君墓,如八百昭君墓、朱宝昭君墓、南郊昭君墓、达拉特旗昭君墓等。,多年来一直受到群众的崇拜。历史学家说得好:我们不必分辨真伪。只要看到那么多地方的人都愿意和她在一起,和她同根、同宗、同宗,就能看到她在各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昭君文化所蕴含的团结协作、追求完美、坚忍不拔、默默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与中华民族团结、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致的,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历史上,昭君一直牵动着国人的感情,受到各个时期人们的广泛关注。自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以来,有关这一事件的歌谣从未间断,成为中国文学的流行主题和民族友谊团结的赞歌,一直萦绕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昭君的学术讨论,昭君题材的文艺创作,甚至以昭君命名的企业和产品,不断深入人心。昭君被誉为“民族友谊的使者”,昭君墓被誉为“民族友谊的历史丰碑”,昭君牌被誉为“民族经典”。在昭君墓所在的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故里所在的湖北兴山,逐渐形成了弘扬昭君文化的热潮。一批有识之士与各界专家学者一起,在内蒙古成立了昭君文化研究会,进行了广泛的昭君文化交流。

为弘扬昭君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对外交流,在各方努力下,从1999开始,呼和浩特市开始举办以“弘扬昭君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中国”系列活动。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今天,“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弘扬昭君文化”的提出符合人们的意愿,既是挖掘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突破,也肯定了王昭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通过弘扬昭君文化,内蒙古自治区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对外影响力扩大。昭君文化属于呼和浩特,属于内蒙古,属于中国,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因为她所揭示的文化精神符合人类社会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

“昭君文化”是一个历史命题,涉及多个学科,昭君文化的理论研究是昭君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研究既要再现其真实的历史面貌,增强其历史意义和说服力,又要发掘“昭君文化”的现实意义,让这朵灿烂而悠久的奇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