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华色彩:企业家为什么要学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华文明五千年间,无数杰出人物以无与伦比的智慧,书写了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传奇。感谢中国的史家文化,让这些故事被记录下来,流传下来。如果今天的企业管理者能学到一二,对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许多人都知道北宋司马光编辑的编年体史书《子同治简》。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退居洛阳修这部史书。这本书的历史地位非常高,被视为继《史记》之后的又一杰作,但司马光最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把历史编成故事,讲给皇帝听。中华帝国就像一个股份公司。皇帝是主席。他怎么能当好主席呢?司马光认为皇帝应该吸取历史的经验。
埋藏在历史深处的,不仅仅是废墟的故事,更是汲取过去、认识现在的方法。企业管理者可以从管理现代企业的历史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三个人一起开公司,一起努力。公司做大了,就会受到尊重,面临如何对待长辈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人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叫做“官员要能为所欲为,贵族要劳有所得”。官职给职业经理人,给能人;爵位是给长辈的,给有很大贡献的人的,爵位可以传下去。
当你来到“历史视角下的管理”这个项目时,我们不是为了修身养性,也不是为了交朋友,而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叫做“历史视角下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学习如何管理企业,如何用人,如何去商战,如何传承企业,将历史技术运用到管理实践中。我们处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古代汉语基础不够扎实,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精读二十四史。在这一年中,我们邀请大师和专家到课堂上,请他们解读历史。北京大学的教室是开放的。你可以不同意教授的观点,也可以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欢迎各种观点的碰撞和争鸣。我们应该用批判性思维阅读历史。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意识形态。
读历史,懂管理。
企业是专制的,自上而下的,等级森严的。帝国和公司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委托和代理的关系。董事长委托总经理管理公司,皇帝委托宰相治理国家。自秦汉以来,君权与相权一直处于对立统一的平衡状态:君权强大时,宰相的权利空间相应受到挤压;当君主权力较弱时,宰相的权力空间就会相应扩大。皇帝可以把国家交给宰相,比如万历28年不在朝廷。也有男领主不信任首相,削弱相对权力,亲自管理国家。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后代当皇帝,不准设宰相”。清朝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他们有很强的危机感。他们一方面处处表现出自己强大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又特别担心叛乱。清朝没有宰相,军务大臣只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决策权。军务尚书本质上是一群高级幕僚,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皇帝手里。皇权与相对权的对立统一,本质上是既有利益又有冲突。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华帝国需要处理的另一个复杂关系,企业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后,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是以加盟店还是直营店的形式继续扩张?中央政府如何管理地方,如何把握放权和监管的尺度,如何实现地方机构的内部制衡,都是中华帝国和大公司不得不面对和处理的问题。
读历史,学做人。
商场和战场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的竞争,历史故事中蕴含的做人哲学可以被企业的管理者运用。以清朝慈禧太后身边的臣子李和安德海为例,他们可以说是做人的两个典型案例。安德海骄横跋扈,干预政事,收受贿赂招权,人格张扬,不敬王公大臣,最后被巡抚丁宝桢俘虏处死。身居高位的李为人保守,行事低调。他深得慈禧信任,却对傀儡皇帝光绪百般照顾。慈禧想废光绪,李却对此事保持沉默,坚持自己的原则,处处给自己留有余地,好死。李生前用八个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那就是“尊事宽事”。两人的故事提醒世人,“人不可自满于高处,只能韬光养晦。”
读历史,看世界。
企业家读历史,要懂得管理,要学会做人,要多看世界。不仅要看中国,还要看世界。现在很多人喜欢读曾国藩和胡雪岩,但读西方的人还是太少。有多少人知道罗斯柴尔德家族和摩根家族?这些家族式企业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案例?有一本书《货币战争》,风靡一时。据说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着美联储和全世界的金融命脉。不读历史,不知道这是篡改历史,要么是愚蠢,要么是别有用心。企业家需要了解西方历史的原貌,才能深刻理解现在的西方社会及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