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的文化传统与风景名胜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各民族的音乐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贵州省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歌曲。
1.苗族
(1)宋
苗族歌曲可分为飞行歌、旅行歌、民歌、叙事歌和祭祀歌。“飞歌”是苗族音乐中一种很有特色的体裁,多在山野、森林、田野中演唱。其特点是音调高,气势浑厚,节奏轻松自由,旋律起伏大。在某些地区,有男飞歌和女飞歌之分,又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飞歌题材极其广泛,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2)乐器苗族乐器中最著名的是芦笙。雷山县排卡村和凯里市广信村是著名的芦笙生产专业村。其他还有芒管、唢呐、大号、直笛、竹笛、口弦、古葫芦、二胡、胡俟、木鼓、铜鼓、皮鼓、大屏锣、大锣、裹锣、大钩、小钩、木叶等。苗族器乐按功能可分为习俗、仪式和生活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成,后者多为独奏。
2.布依族
布依族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宋
根据歌词的用法,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族民歌和中国民歌。
按内容和演唱场合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民歌。
(2)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乐友”、“杨乐”、“笔筒”、姊妹笛、对箫、牛骨胡、葫芦琴、笛子、秦越、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铙钹、小钹、木叶等。其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合奏、打击乐等。
等待家人
(1)宋四人以金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这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A.贝东
北方地区的民歌有山歌、打山歌、河边歌、善行歌(酒歌)、婚礼歌等。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部分是二重唱和歌曲的形式。弹民谣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情的歌曲。这类歌曲曲调宽广,热情奔放,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变化多样。善行歌是酒席上唱的歌,各地曲调不一。总的来说,旋律舒适优美。婚嫁歌是同一家同村的姑娘在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一个月以上陪伴新娘时唱的歌。此外,孝歌也有一定的特点。
B.南东
南方地区保存的侗族传统文化较为完整,其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方面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大曲、小曲、风俗曲和叙事曲。大歌是合唱队唱的歌。它的主旋律在低音部分,高音部分通过在歌头加花来改变。大曲结构严谨,有相对固定的曲式。大曲有很多种,有鼓楼大曲、叙事大曲、儿童大曲、女大曲、混声大曲。多声部无伴奏歌曲是侗族最具特色的音乐形式,曾多次出国演出,享誉海外。歌曲内容以情歌为主。这类歌曲结构短小,歌词含蓄深情,曲调委婉缠绵,多由青年男女轻柔缓慢地演唱。歌曲有两种:器乐伴奏和非器乐伴奏。
(2)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钹、木叶等。演奏方式有几种:独奏、伴奏、合奏。
4.水族馆
(1)宋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词、《羡俄》和儿歌。对歌分为祝酒、祝贺、叙事对歌和寓言对歌。前一种双歌一般是一曲一曲的唱。第一首歌有两条固定的和声线,歌的结尾也有两条赞美线。演唱开始时,演唱者举起酒杯或在桌上晃动筷子,周围的人不约而同地唱着歌,和着音。歌曲主体部分唱完,大家心照不宣地唱背景,编钟。一首歌的每一句歌词都可以独立存在,表达一种独特的意义。在声腔的应用中,有两种:平腔和高腔。音乐节奏相对于其他种类的歌曲来说是比较自由的,是水族音乐的一种古老形式。
(2)乐器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芦笙、唢呐、二胡等。
5.仡佬族
(1)宋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民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儿歌等。民歌是在山坡上的田野里唱的歌,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四句,喜庆热闹。情歌是关于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歌曲,旋律委婉动听。《九歌》是婚丧喜庆时唱的歌,节奏旋律简单。
婚礼习俗歌是婚礼上唱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节日里祭祖时唱的,曲调可以说是口语声音的夸张延伸,朗诵性强,没有固定的节奏。仡佬族儿歌节奏活跃,感情淳朴。
(2)乐器
仡佬族的乐器有芦笙、唢呐、锣鼓、木桶、木叶、笛子、秦越、二胡和胡俟。
6.土家族
(1)宋
土家族歌曲有民歌、打闹歌、山歌、祭祀歌、婚礼歌、劳动歌、
“六子乐”等等。民歌内容丰富,感情淳朴。打闹歌也是一种民歌。因唱歌时有锣鼓伴奏,故又称“割草锣鼓”。打闹歌是改革时为了缓解疲劳,煽动情绪而唱的歌。一般是两个人唱,有时领唱,有时二重唱,有时参加劳动的人也帮忙。两个歌手紧跟在割草队后面,一个敲锣,一个敲鼓。哪里割草过时,他们就追在后面,边敲边唱。有时在唱歌前加一些幽默的板子,叫做“喊口号”,让气氛更活跃。打闹歌曲的旋律热烈、高亢、朴实、洒脱,高音多,音调长,曲调长而宽广。劳动号子和柳子乐是土家族音乐中颇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劳动号子具有多声部结构的特点。一种是有一个领唱的二声部结构,一种是有一个主唱和两个领唱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复调织体,是中国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2)乐器
“刘孜乐”是土家族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鼓。传统曲牌有数百种。土家族乐器包括唢呐、二胡、箫、、抱抱鼓、小钹、大鼓等。八个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八音”是独一无二的。它的音乐通常由八首小曲组成。
7.彝族
(1)宋
彝族民歌包括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曲古”,以及“吉茶”(中国歌曲)、婚丧歌、叙事歌、“毕摩”歌、儿歌等。曲鼓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和对唱为主,也有合唱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女声用假声,男声用真声。《沙茶》的歌词以中文为主,歌词的结构和节奏与贵州汉族民歌相同。婚礼歌曲是在婚礼上唱的歌。由于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的不同,曲调和旋律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丧葬歌类似于汉族的孝歌,有独唱、对唱等形式。曲调简单,多为说唱风格,有些歌曲只是一个乐句的重复,情绪比较低落。叙事歌旋律起伏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两个乐句的无限重复。只有几首歌是多段结构,旋律很强。《毕摩》是宗教专业人士“毕摩”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歌曲,旋律微微起伏,近乎诵经。儿歌的曲调与大人唱的“曲鼓”相似,但节奏更明快,结构简短,语言生动。
(2)乐器
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秦越、二胡、锣、鼓、钹等。
8.其他少数民族
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丰富了贵州音乐文化的宝库。
(2)舞蹈
贵州的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苗族,
芦笙舞是苗族中最流行、最有特色的舞蹈形式,除铜仁外,其他地区都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表演,以集体舞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了集体舞外,还有一个人或几个人表演。有的芦笙舞者能做出许多惊险、高难度的动作,集舞蹈、杂技、体育、音乐于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流行的一种舞蹈,尤其是松桃地区的花鼓舞。有男舞、女舞、混舞、独舞、二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多种形式。从乐器数量上看,有单面鼓、双面鼓、四面鼓。舞蹈可以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台江因其热情奔放的反木排行动而被誉为“东方迪厅”。丹寨的“金鸡舞”也很有特色。是男女混合的集体舞。几个男青年在前面一字排开打芦笙做向导,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女青年排成长蛇阵紧紧跟随,逆时针盘旋,边转边跳。舞蹈以步法为主,腰膝自然摆动,双手在裙摆处垂直放松。舞步缓慢而优雅。在独特服饰的衬托下,整个舞蹈就像一只觅食的锦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板凳舞、铜鼓舞也很流行。
2.布依族
布依族舞蹈有模拟鸟兽的鸟兽舞、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祈福的祭祀舞、表现生产生活、斗争和习俗的民间舞蹈等。其中,祭祀舞蹈占了很大比重。如“铜鼓刷舞”、“摇摆舞”、“过渡舞”都是在葬礼仪式上表演的。布依舞以男女舞为主,表演人数多为偶数。舞曲主要是打击乐。舞蹈中道具的广泛使用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著特征之一。
3.侗族
还有“多叶”、芦笙舞、舞龙、舞狮等。“多叶”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黎平一带。跳舞时,或男或女,或男女混居,围成一个圈,手牵着手,迈着整齐的步伐跳舞唱歌,同时随着节拍握手,气氛热烈。芦笙舞是伴舞者自己演奏芦笙,多为群舞,人数可达数百人。也有一些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表现力很强。侗族中还有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龙船”。表演时,青年男女分成两列,由外向内缠绕,再由内向外旋转,盘绕成螺旋状,像一条长长的队列。舞龙舞狮多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相似。
4.土家族',
最著名的土家族舞蹈是摇摆舞。一般来说,表演在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举行。这是集体舞。演出时,好的舞者带领舞者围成一个圈,边走边跳。在圆圈的中心,一人负责锣和鼓,起指挥和伴奏的作用。摆手舞能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舞蹈苍劲、粗犷、奔放。祭祀舞蹈,八宝钟舞也富有特色。这是土家族宗教职业者“马体”主持给祖先“解钱”仪式时表演的舞蹈。舞蹈分坐舞和站舞两种,动作简单。此外,土家族还流行梅山舞、跳马舞、龙灯舞、蚌壳舞等。
5.彝族
彝族舞蹈有婚礼时表演的《阿美开》、葬礼时表演的《肯河北》(又称"编钟舞"或"跳")、反映生产劳动的《撒桥舞》、《种麦》,还有儿童舞蹈《阿斯日西》、节日舞蹈《钻龙门》。同一种舞蹈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节目和表演。如“阿美开”有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的“不奢借”(蛐蛐舞),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纳雍、威宁、水城的“毕舒蕾”(裹草席),流行于威宁、赫章的“部谷”。不同节目的风格也不同。总的来说,彝族舞蹈的节日是活泼、粗犷、豪放的。
6.仡佬族
仡佬族的舞蹈有踩堂、饮酒仪式、龙灯、舞狮等。在葬礼期间停放灵枢的大厅里表演踩厅舞。届时,三四个人会以吹芦笙、敲钟、打钱杆、练刀为领队,载歌载舞,大家手拉手走在后面。跳舞时身体微微弯曲,来回跳跃,不断变换队型。婚礼上表演了酒礼舞。演出中,领舞者手持手帕,带领舞者在屋前的地上围成一圈,逆时针边唱边跳,气氛热烈。
7.水族馆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鼓舞和角斗舞。铜鼓舞主要在婚礼、葬礼和节日时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舞者们随着铜鼓、皮鼓的鼓点,或迈着有力的步伐,或快速旋转跳跃。场面壮观,温馨,优雅,简单。斗角舞一般由65,438+00人表演,其中5人演奏芦笙,5人演奏* * *唱莽管伴奏舞蹈。另外五个女孩头扎雉尾,腰间系着白色羽毛裙,随着节奏翩翩起舞。吹小芦笙的领舞,吹芦笙的紧跟。这种舞蹈从立春开始一直持续到幼苗抽穗。
8.瑶族
瑶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狩猎舞和长鼓舞。猴子启发了瑶族人说“九歌郎”,并在葬礼上表演。届时,场地中央会竖起一个齐肩高的木鼓,场地一侧会悬挂几个铜鼓。表演者模仿猴子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和敲打木鼓。同时,也有人轮流敲铜鼓取乐,其节奏与舞蹈一致。狩猎舞在瑶族语言中被称为“哪长”,在葬礼上也会表演。有熊舞、猴舞、山羊舞、野猪舞,表现狩猎场景。长鼓舞是喜庆舞蹈的一种,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作木鼓的场面。
9.毛南族
毛南族也流行猴鼓舞。
(3)戏剧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的土地上,有很多专业的艺术表演团体。黔剧是贵州的家乡戏,深受全省人民的喜爱。贵州歌剧《秦娘之美》、《奢香夫人》、大型音乐剧《曼洛花》、灯剧《七姐妹与蛇郎》等也享誉省内外。活跃在我省各地的业余艺术表演团体有4000多个。其中有芦笙队、唢呐队、歌舞队、杂技队、八音队、花灯队、地方戏队、唐诺剧团、布依剧团等。他们的节目和剧目大多是自己自编自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外国友人的欢迎。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包括巫术色彩浓厚的傩戏、移植自汉族的花灯戏、综合性很强的布依戏和侗戏。
1.傩戏
贵州的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1)吴诺
流行于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这些民族中的巫术大致可分为流行于黔东、黔北土家族、仡佬族的傩堂戏、流行于荔波布依族的生育傩初、流行于威宁地区的撮箕。
(二)军事傩
军傩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由明朝“北调南”的明军带到贵州。起初在部队流行,是一种练兵习武的活动。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娱乐,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因为是在平地上表演,没有舞台,所以又叫“地方戏”;因其宗教色彩,又被称为“跳天”
地方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其表演也有酬神的性质,但巫术的成分要比巫术少得多。剧多为武侠剧,表演官场故事。主要有薛的《东征》、的《西征》、《五虎志》等。表演时戴口罩。与傩堂戏狰狞诡异的面具相比,地方戏的面具显得和蔼可亲。
玩灯笼
花灯戏是汉族广泛流行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手从不离开扇子和手帕,唱与跳,唱与做紧密结合。在明朝“北调南”、“北调南”之后,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逐渐传入贵州,并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成为民族戏曲艺术形式。;
在贵州的少数民族中,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都流行花灯,其中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土家族花灯最为著名。
独山灯与江西的“采茶”和“益阳调”关系密切,吸收了广西壮族的色调艺术。早期的独山灯会以歌舞为主,有《踩新台》、《灵官扫台》等剧目。后来《淮阴故事》《红灯记》《重生故事》等话剧逐渐出现。独山布依族的邓华刀白歌词以汉语为主,但也有布依语。
黔东土家花灯是明代从江南地区传入的。土家族民间艺人在原有花灯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傩戏和摆手舞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黔东土家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郑东》、《郑》、《红灯记》、《八仙图》和《管野点兵》。
3.布依戏和侗戏
布依戏和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综合性、娱乐性、功能性戏剧艺术形式。
(1)布依戏
布依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发源地在黔桂交界的册亨、兴义、安龙。布依戏的产生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广西壮剧的有益成分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布依戏在各地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册亨的布依戏是表演和演唱的,兴义和安龙干河的布依戏是坐唱的形式。
布依戏的剧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移植汉族的剧目,二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改编。
(2)侗戏
公元19世纪初,侗族大歌之王武文才在汉剧(主要是桂剧和花灯)的基础上创立了侗戏。侗戏主要表现生活、丹、洁、丑。第一种歌剧是一上台就宣布自己,必须在观众面前唱。
一般每个村都有一个侗剧团,有的村根据姓氏和鼓楼设立侗剧团。东戏班以前只有男戏班,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有女演员。
董戏主要基于三个方面:根据《韩传》改编;改编自侗族民间故事;社会现实生活。
/Cool/cool_5364801.html
这些大概是最全面的了!!呵呵,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