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是什么?

清末新政是清末的一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耻辱改革、香港清末改革、日本光绪新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带领包括光绪皇帝在内的数百名皇亲出宫,在xi安避祸。接受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此帝国保守派主动进行政治改革。

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了改革,其内容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相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科举制度,这是一项千年不变的官制。

清廷试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社会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的改革,改革还波及到内地、东北、蒙古、西北、西藏等地。由于改革政策的零散和拖延以及一些官员的敷衍态度,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并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扩展数据:

清末新政的五大历史教训

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晚清政府被迫实施新政,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积累了许多中国现代化所必需的经验。清末新政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挽救王朝的垂死命运。然而事与愿违,清朝在新政十年后很快被辛亥革命推翻。

一.最高决策层的问题

清政府没有强大而聪明的改革领袖和决策集团。一方面,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和摄政王载沣无力承担这一重任。另一方面,慈禧太后长期造就了一批平庸的大臣,内阁、兵部、监察行政处(1906后改名为会议行政处)、宪法编纂和检查大臣的集体政绩一般。

第二,地方长官的问题

地方长官是新政的中坚力量,对新政的进程及其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岑春煊等实力派督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影响清廷新政的决策,但大多数督抚一般只是新政政策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清末新政在各省进展不一,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相当复杂,地方督抚作为新政的中坚力量,大多未能执行,是重要因素。

第三,改革的时机

在宏观决策上,清政府掌握不了改革的主动权,反而处处被动,拖后腿,最终错失良机。清末,庚子事变后,新政被迫启动。当新政发展到预备立宪阶段,走向政治体制改革时,慈禧太后摇摆不定,摄政王载沣犹豫不决,处处拖延敷衍,最终失败。

第四,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清末新政改革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甚至是皇族中央集权,激化了皇族内部的矛盾、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如何处理各种既得利益集团与非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新政改革过程中一个非常棘手且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对改革领导者政治智慧的极大考验。清政府根本缺乏这方面的智慧,所以难免自食其果。

动词 (verb的缩写)民生问题

清末新政改革实施期间,清政府高层各种政治势力争权夺利,根本无暇顾及中层社会和下层民众的生计。于是,人民起义接连爆发,革命终于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避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清末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