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广告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广告

1.城市之声广告

早期出现的口头广告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心理战术来推销自己的产品。这是因为人际交往有很强的效果,信息在彼此熟悉的人之间直接传递,更有亲和力,容易被说服。所以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一个好的商品不仅质量好,而且善于利用人们的口头宣传做广告。

①“鹤酒”

北魏著名散文家杨先芝在《洛阳伽蓝纪法云寺》卷四中,记录了酒商刘百多巧打广告的故事。

“城西有盐池,辖二里。城里有很多人酿葡萄酒。白柳,河东人,擅长酿酒。在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六月,天热的时候,他和商贩一起囤酒,在日本和中国都很暴力;过了十天,酒味不动,酒味鲜美,过了月醉不醒。京师贵,多郡附诸侯(出郡:任州县官;寄宿到诸侯:在封地就职)很远,一千多里。因地处偏僻,故称‘荷香’,又称‘骑驴酒’。永熙年(北魏孝武年),毛鸿宾的南青州刺史是酒诸侯,路上贼寇四起,喝了就醉。

当时河东有一位酿酒大师刘白多,他的酒“好喝,醉了好几个月”。他把自己酿的酒命名为“鹤酒”,也叫“骑驴酒”。雍熙中期,南青州刺史毛宏斌出门就被抢。强盗喝了他携带的鹤酒,立刻醉倒在路边,他很容易就屈服了。刘白多还利用鹤酒的故事进行口头宣传,使其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远近闻名。洛阳的朝臣不仅自己喝,还订了许多礼物送给远方的朋友,使这种酒的名声传到了千里之外。

(2)进攻战术

光有口头宣传的意识是不够的。把握顾客的心理状态,在广告中运用攻心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洛阳是一个政治和商业中心。洛阳伽蓝的故事,记录了一个用“心思”巧妙做广告的故事:一个和尚在挖一个老坟的时候,挖出了一个死人12。专门卖棺材的掌柜对卖棺材的说:“做个柏树棺材,不要阿桑木棺材。”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看见地下有鬼告诉我,他用的是柏树棺材,所以可以免于惩罚。但其他鬼以为他虽然用的是柏棺,却是桑木棺做的,不能免罚。”洛阳各地都出现了“柏树贵”的现象,人们争相购买柏树棺材。这个故事说明,凤中的商人利用了当时人们怕死后下地狱的迷信心理,做口头广告,使得卖不出去的柏棺成为畅销品。

(三)唐代僧人的“唱卖”活动

隋唐统治者非常重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麻痹作用,所以佛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文帝和武则天时期,全国各地广泛修建寺庙和佛像。这一时期,统治者对外来宗教的态度更加开放,包括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在内的各种宗教都得到了重视和发扬光大。这些大大小小的佛寺一般都拥有大量的财产,包括金钱、粮食、布匹等等。除了主要用于消费和继续剥削外,衣服等一些生活用品有时也会拿出来牟利,出售的物品名称要在出售时唱出。唐朝的寺庙里,有一个所谓的“卖衣”制度,相当流行,所以又叫“唱”、“唱衣”、“估唱”。在敦煌遗书中,也有不少“布”唱衣服(布指钱)的记载。和尚边唱歌边卖衣服。大部分内容是衣服的款式、材质、价格、质量等。他们详细地唱出他们所卖的东西的特点,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口头广告。

二。海报广告

(一)现存最早的实物广告

20世纪初,新疆吐峪沟(吐鲁番)遗址出土了一张公元594年(高昌国延长34年)隋代初期的广告纸。上面写着“...白人官员是私有的...34年在延长结婚,...家有恶犬,行人慎之”。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广告实物。

(二)唐代的招聘广告

唐朝的一些商人也贴出“纸海报”来招聘女仆,类似于今天的海报式的招聘广告。根据唐代李公佐写的著名传奇小说《谢小娥传》,谢小娥女扮男装,为父报仇,为夫报仇。"年底,她到了旬阳县(今江西九江),看见竹门上贴着一张海报说:"

(三)唐代戏剧表演海报

中国的戏剧艺术在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戏台(在寺庙演出时称为“庙台”)。与此同时,其他市场也有“勾栏”表演,也有戏剧海报进行宣传。后来,阿明诗人张宁在他的诗《唐代勾栏图》中提到了这一点:“天宝年间的乐伎。”“品牌名称”是指戏剧曝光”就是贴一张海报,张贴,宣布,宣传。可以看出,这个贴出来的剧是早期的海报,就是吸引了很多戏迷进剧场。

(4)店铺海报

岭南、苏杭一带的人喜欢色彩鲜艳、款式新颖的毛巾,称之为“雨儿巾”,意思是小孩子看到会傻到去要。在元稹的诗中,他们写道:“龚、娇为妇帛,俗重于玉儿巾”,“南离京远,冠不足,唯海略通。吴中商人多单。

3.广告

在唐代,酒旗是最广泛使用的广告。中国古代餐馆用酒旗来吸引饮酒者。有的酒旗高高举起,迎风招展,有的挂在杆子上,挂在门口,成为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旗又叫“酒帘”(图13021),“酒”。“彩旗”等都是长旗,边缘参差不齐。后来,他们被称为“王耔餐厅”。《广韵盐韵》中有“帘、青帘、酒家王耔”的记载。酒旗最初是用蓝白两色的布做成,后来用五颜六色的酒旗绣上图案或店名。

照片13021酒帘

酒旗广告在唐代多用于酒店,并广泛反映在许多文人的诗词中:

张继《江南曲》:“春酒午后卖,酒旗高挂江口。”

刘禹锡《上堤》:“酒旗朝堤头,连堤楼上堤下;.....春堤绕水流连,酒家旗亭二开。”

杜牧《江南春》诗:“千里缇萦青红,水乡满酒旗。”

《茶山下水口草市绝句》:“几多高树被溪水侵占,夸旗有小楼。”

《送沈去苏州》:“酒旗赞酒之美”。

陆龟蒙《怀宛陵旧游》:“陵阳嘉地流年,李白楼,青山,谢朓。只当我思日头,酒旗风落春。”(安徽省宣城县宛陵)

皮日休有一首专门写“酒旗”的诗,对古代酒旗的样式和色彩作了更加具体生动的描述:

“那面青石板有几尺宽,挂在小巷里。多为风所窘,有时见酒名。”

酒旗也叫“酒”。

杜牧六言诗:“何桥酒柔,待梅花雪,楼上望宛陵,何处能慈悲?”

酒旗也叫“绿旗”、“绿幕”。

元稹《与乐天别东楼》诗曰:“唤客潜浪远茶,卖之高挂一小青旗。”

白居易《杭州春望》诗曰:“红茶织丝赞柿子,青石板饮酒梨花开。”

刘禹锡《河中鱼肚》:“风很容易停留在贪婪的旅途中,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回到餐厅。”

酒旗又叫“酒帘”、“花车”、“旗帜”。

王建《宫前早春》诗中写道:“百高楼酒帘,宫前柳庙前花,内园暖汤,二月中旬瓜。”

陆龟蒙《初冬攻美偶作》:“小岭犹隐,酒滴如去年香。”

李忠在《江边歌》中也写道:“波光酒旗引醉客,树藏莺。”

当时的餐馆老板除了用旗帜做幌子吸引顾客外,还注重环境的优雅,为餐馆里的频繁饮酒增添了几分情趣。魏的《酒楼》写道:“丽雅随,银旗邀客。”显然,这是一家为上流社会服务的酒店,五颜六色的“旗帜”上醒目地绣着“酒”字

4.灯笼广告

唐代繁荣的“夜市”带来了灯笼广告的兴起(图13022)。用灯笼做广告是唐代及以后的餐馆、饭店的特色之一。晚上一般挂在商店门前,灯笼上的文字表示其商号的商业性质,如“餐馆”、“茶馆”或“客栈”。晚上点蜡烛,很养眼。还具有霓虹灯广告的效果,不同行业的灯笼形状略有不同,比如酒坛似的餐厅挂的灯笼,葫芦似的药店挂的灯笼,都是为了便于识别。

图13022灯笼广告

中唐时期,王建在描写“夜市”的诗中也提到了“千灯”——“千灯在夜市蓝天上闪耀,高楼里茶客多。现在不像往常,你满口都是歌。”他的诗《将官》中也有“客亭对小市,夜灯火通明”的诗句。

灯笼广告的兴起,首先是由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夜市的出现。在江南繁华的商业夜市里,不仅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通宵达旦的灯光歌舞,万盏红灯闪耀夜空,为灯笼广告的出现创造了重要条件。其次,此时灯笼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商家打广告提供了物质基础。至今很多店铺还在用灯笼做广告招牌,灯笼的数量和数目。颜色的不同代表了酒店管理内容的不同(如北京莱、上海菜、川菜等。).

动词 (verb的缩写)示范广告

演示广告主要包括展示广告和表演广告,属于经销和销售点促销广告的范畴。直到现在,很多店还是用陈列、堆砌、表演来吸引顾客。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看市》,描写了沅州(今湖南千阳)西南一个新开的集市的热闹景象:集市上有“单子”——大牌子,标明商品价格;锦缎和生丝直接陈列在敞开的箱子里;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摆放在货架上,供人观赏和购买;各种“白、黑、精”的土特产,放在方形或圆形的竹制容器里;热气腾腾的蛋糕和鱼饵叠放在一起,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市场上这么多的摊贩展示他们的商品来吸引顾客,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市场的繁荣,也反映了展示广告在当时相当普遍,这是一种很好的商品促销方式。

除了展示广告,还有人卖药时玩刀玩枪,用表演吸引顾客。《太平广记》“舒城药贩”第八十五条记载“成都有刀枪卖药之人”。这是典型的表演广告。

不及物动词传单广告

东晋以来,纸被广泛使用,竹子很少被用作传播工具,这为广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佛教兴盛于唐代,再加上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唐太宗年间,僧人玄奘印制了大量普贤菩萨像(图13024)并分发给普通百姓,将佛教的精髓传播到全国各地。

图13023玄奘佛经

图13024普贤菩萨像

七。为政治服务的广告

(一)魏晋南北朝“露布”

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广告和社会广告中,最重要的是“曝光”。所谓曝光,是指未经盖章就公开发布的公文。“暴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敌人出征讨伐时用来揭露、公布、声讨敌人罪行的文书,属于“军书”性质,也叫“批语”。到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著名的散文有《迁郡记》、陈琳《为袁绍悼豫州记》、钟会《悼蜀将才记》、桓温《悼》等。

“揭布”的另一种形式是“好消息”。“长绢”上一般都写有战胜敌人的过程、俘虏的人数和有功将士的名字。

据唐代《冯记》的篆刻表现:

“‘露布’也是舒洁的另一个名字。诸军破贼,以丝筑其杆,上兵部,谓之‘露布’。自汉代起,就有了“露布”的名称。所以叫‘露板’,宣布不检查,宣布要四面八方迅速知晓。”。

据宋代高澄的《后事纪源》中记载:

”之曰:“魏末每战,皆欲天下知。这是一个建立在漆杆上的书和丝绸,它被命名为暴露的布。自那时以来,它一直在实施。"

当扛着报纸的士兵换马、休息或停留时,露出来的布就像旗子一样插在地上,周围的人就聚在一起观看,把写在上面的信息到处传播。暴露布这种宣传工具,不仅公开及时,而且传播广泛。在报纸诞生之前,它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广告形式之一。

(二)科举榜

榜单是我国自古以来政府部门发布的一种新闻传播手段。政府通常用“榜”来公布政令和一些急需向公众公布的事情,比如奏折、奖罚等。在非常时期,“榜”也用于公布人民关心的战争消息和军事事务。“单子”的本义是指木屑、木板,后来引申为写字。然后扩展到公开张贴的文件,通知也称为“清单”。名单通常是“要道”,张贴在“各县市县的主要会场”。其中,以皇帝名义出版的,称为帝王榜。大部分单子是用钢笔写的,有些是用刻字印刷的。

图13025河南大学仿科举考场

图13026清代科举中的鞋子

科举榜是榜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广告方式。中国的科举制度(图13025)产生于隋朝,在唐高祖武德时期逐渐完善。科举制度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选拔人才的基础,因此受到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当然,历代科考造成的以权谋私(图13026)也不少。

唐代的科举制度(图13027)逐渐完善,榜的发布(图13028)也步入正轨,有了完整的模式。唐代二月试行“释榜”,史无前例。“金榜”贴在礼部南院,只写了人名。有的还在同一个名单上写下族人的姓名和籍贯,并注明主要司名,收集成册,表面有金花,四处流传,称为“金花帖”或“名单帖”。与此同时,新进士及其后继者用泥本向家乡的亲友报喜(图13029),称为“喜信”。所以自古有一日,名满天下,满城桃李皆春官。"

图13027河南大学宫媛纪念碑

图13028清代公布的进士名单

图13029清朝光绪年间科举的喜讯。

后来到了清朝,进宫考试结束后,礼部官员手里拿着黄榜,用云盘撑着,被一个撑黄伞的校尉鼓动引导送出太和中门,把进宫考试黄榜挂在东长安门外的长安街上。会在清末的报纸上发表。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清廷宣布:“停止科举扩校。”

这种特殊的广告被广泛宣传,由于其内容与人们密切相关,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一些地方的高考“状元”名单,有一脉相承的“遗产”。

(三)广发圣旨

文帝为了统一江南,大举进攻陈。起兵前“发诏书揭露皇帝(陈后主)的二十恶,命人将三十万条诏书写满大江南北。”文帝用强大的政治宣传攻势瓦解了陈的民心和士气,次年一举灭了陈。大量的诏令颁布,不仅使要传达的信息详细明确,而且还能流通。

八个。路标、拱门广告

(1)警告路标

当时没有路碑记录今天的里程,而是每隔一英里堆一堆土来记录里程。然而,风雨过后,土堆往往会倒塌,政府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修复费用。五代以后,魏孝宽在每个土堆的原位置种了一棵槐树,省去了频繁修缮的人力财力,给行人一个栖身之所。后来,周文帝得知这一举动,大为赞赏。

另外,在今天的城市街道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标志,比如单行道、快车道、慢车道、过街线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没有的。然而,钉着各种红色漆叉来警告行人。后来到了北宋,汴梁的御道两旁禁止行人通行,于是在路中间钉了两排红漆叉。

目前,路标在广告中的意义不大,但在当时,其提醒人们注意的功能是现代意义上广告的功能之一。所以,路标也可以算是中国早期的广告形式之一。

(二)牌楼广告

牌坊(图13030)又叫牌坊,历史上有过绰楔、方楔、华表等名称。它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人们传递信息的载体。牌坊主要包括功德广场、陵墓广场、桥梁广场、街巷广场等。牌楼来源于牌楼,就像现在小区的大门一样,是一条街道的标志性建筑,但牌楼不是。或者作为街道和车道的边界标志等。在唐代,牌楼是记录善行和宣布的地方,如谁中了第一名,进士等。随着方时的繁荣,许多人行道也建起了自己的牌楼来吸引顾客。后来出现了很多种贞节牌坊(图13031)。

图13030少林寺牌坊“祖园底本”

照片13031安徽歙县明代贞节牌坊

9.擅长广告的商人

(1)长安西城的窦娃

在唐代,长安西市场是一个繁荣的地方,各种商店的商品种类繁多。其中有一个叫窦娃的大商人,生意特别好,窦家店生意兴隆。据《太平广记》卷二四三记载,窦娃用雇来的人收集的破麻鞋和丢弃的瓦砾,制作了一万多支长三尺、直径三寸的“法国蜡烛”。

有了这笔钱,窦毅打算开店。他知道安溪城里的十几亩低洼地有很多水,就以3万元的低价买了下来。这块低洼地俗称“小海池”,很难填平。窦仪在小海池周围开了六七家煎饼店,然后在低洼地中间竖起了旗幡,并且

窦毅借了几乎免费的人力,为自己的店铺打好基础。他应该算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商人。同时,孩子把瓦片扔进海里的事件在当时是新闻和奇闻。他利用所谓的“事件营销”为自己做免费广告,获得市场先机,迅速抢占市场。这样看来,他也是一个精明的“广告人”。

(2)用图做广告的“江淮贾人”

据《唐史补》记载:“江淮贾人,积米为贵用,为人画图,持一千钱,买一斗米挂于市。杨子留在《棒杀》之后,徐渭的《汤玉林》也可以找到。这个“江淮贾人”是米商,他囤积居奇。

虽然这个商人的行为不值得提倡,但是他懂得挖掘消费者的心理,懂得广告的时机,懂得用形象吸引顾客,所以他也是一个精明的广告人,但是他厌倦了过于精明。

总之,这一时期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分裂和动荡,但隋唐的建立结束了混战,为商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尤其是唐代,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各民族高度团结,人民生活富裕,娱乐休闲活动多。开放的文化促进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可以说唐朝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城市规模和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雕版印刷的发明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也为印刷广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东西被用作广告媒体,包括因夜市繁荣而产生的灯笼广告。商人和广告商的新兴营销者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广告活动也频繁出现。

另外,从这一时期的现象来看,中国的城市、商业、市场都是从服务政府开始,然后走向民间。对于广告来说,这种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首先是官方广告,所谓的政治广告,然后是民间商业广告。对比国外广告的发展历史,城市是先发展起来的,但这些都是民间自然形成的,与政府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