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军校历史
黄埔军校创办的背景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孙中山总结和吸取以往革命斗争经验教训做出的重要决策。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从未有过自己的军队,而只是拉拢和依靠一派军阀打击另一派军阀,最后充当骄兵争夺地盘的工具”,这使他“深深感到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才有出路”。赵和认为,陈炯明兵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军阀一派推翻另一派是不可能的,必须另辟蹊径建军”。方和认为:“苏俄革命的成功也是促使孙中山创办军校的重要因素。”。周兴指出:“孙中山经过反复思考,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明白了俄国革命的迅速成功是‘因为革命军是革命党的后盾’;中国革命不可能完全成功,因为只有革命党的斗争,没有革命军的斗争。
黄埔军校的建立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王宗荣、王素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共对黄埔军校酝酿和筹建的支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孙中山,中国* * *为他提供了便利条件;在陈炯明造反,孙中山绝望的时候,中国给予了他热情的支持。孙中山先生组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 * *人士积极参加。”。谭芳认为,“孙中山、国民党左翼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创办军校的主要动力和根本支柱。
蒋介石和黄埔军校
蒋介石为什么会成为黄埔军校校长?刘翠英认为,蒋介石“对孙中山非常忠诚,研究过军事,有一定的才能。当时他才30岁出头,年轻有为,所以获得了孙中山的充分信任”,于指出,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校长,“是多种因素的综合,造成了这种历史必然性”。一是国民党内缺乏军事人才,二是蒋介石“自荐”,要求去苏俄,促使孙中山做出这个决定。和郭指出:“校长人选,初步定为程潜,蒋介石和李为副校长。但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于是到上海消极对抗,派张静江向孙中山求情,孙中山于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学者们也对蒋介石在黄埔的治军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探讨。纪指出:“这一时期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治军思想,与苏联红军的治军原则是相适应的”,主要体现在“分编、勤训、善教、严明军纪、以个人主义和政治观念指导”五个方面。韩认为,蒋介石的治军思想“对军校和军队良好作风的形成,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曾国藩、胡林翼等封建旧式军阀思想和方法”。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
学者们普遍认为,周恩来作为政治部主任,为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建立健全政治部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宋贵林指出:“周恩来一到,立即改组原有队伍,成立组织”,并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选拔优秀成员任职,以保证政治部的正常运转。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周恩来还“制定了详细的服务细则,明确了政治工作的目的,明确了各级领导的权力范围和工作职责”。其次,重新制定政治教育计划,提高政治教育的权重,丰富政治教学内容。陈火成、王认为,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一是确定政治教学课程,制定政治教学计划”;“二是扩大名人来校政治演讲的范围和内容,为师生举办政治研讨会”;“三是组织政治部办刊物,教唱革命歌曲,营造浓厚的进步政治氛围”。第三,指导成立“中国共产党黄埔特科”和“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加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影响。陈安塞指出:“周恩来执政后,重视共青团的发展。在他的正确指导下,黄埔军校CCP党组织发展很快。”第四,把政治教育和野战结合起来,开展战时政治工作。金冲及认为,周恩来对黄埔学生官兵的战时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要求军队保持严明纪律”、“向民众进行政治宣传”、“加强民众的组织工作”等。总之,学者们认为“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苏联、共产国际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建立离不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帮助。刘翠英指出:“最初考虑将军事学院设在苏联,后来决定由苏联派军事顾问在中国设立。”。蒋介石访苏期间,国民党临时中央专门讨论建立军校,由苏联顾问鲍罗廷、廖负责筹办。谭芳指出,鲍罗廷立即向孙中山推荐了第一批苏联军事顾问,以“帮助设计”黄埔军校。随后,应孙中山的要求,苏联派了几十名顾问到广州。当时“苏联顾问的活动中心是创建黄埔军校,他们都对军校的创建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黄埔军校的发展也离不开苏联的大力帮助。王强指出:“黄埔军校成立后,面临许多困难。”“在这个关键时刻,苏联给予黄埔军校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据周兴统计,苏联除了派出军事顾问外,还为军校的开办提供了250万卢布,“6次向军校运送了大量枪支弹药,其中步枪51000支,子弹5.74亿发,机枪1090挺”,“从根本上保证了军校的训练、建军和军事斗争的顺利进行”。
苏联对黄埔军校的影响是巨大的。唐正祥说:“黄埔军校受苏联红军影响很深,无论是编制制度还是军事教育训练,都深深打上了苏联的烙印。”王强认为,黄埔军校显著的教育成就“与苏联顾问在教学实践中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们帮助制定教学计划,提供苏联红军的最新情报,修改各科课程,在教学中进行示范和辅导”,“为军校培养大批军事人才提供了保障”。
在政治方面,王强指出:“黄埔军校突出政治教育的特点,是孙中山‘以俄为师’办学方针的具体体现。”从黄埔军校开设的政治课也可以看出,它深受苏联的影响。在苏联顾问的直接参与下,军校开设了丰富的政治课程,积极开展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也注意向学员灌输马列主义。"
黄埔军校毕业生
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国共合作时期招收的前六届学生,更是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据周兴统计,黄埔军校“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招收6名学生,其中前五期毕业7399人”。“第六期4400多名学生从7月1926到10月10分批入学。大革命失败后,大部分离开学校,各奔东西,二月毕业的只有1929。刘宏指出:“只有前六期在国民党军界最有地位和影响”,但“前六期也讲究资历,前后期界限分明,高期压人,低期退让”。这让学者们对黄埔一期格外关注。赵金康对黄埔一期的生源、家庭状况、受教育程度、入学年龄、宗教信仰等进行了分析,认为“黄埔一期学生分布广泛,有利于他们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学生来自各种家庭,但“大部分来自农民家庭”;“学生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便于接受新知识”;大部分是“19到25岁之间,处于受教育的好阶段”;大多数学生没有宗教信仰,这为三民主义迅速成为他们的理想提供了有利条件。曾进一步对黄埔一期师生中共党员的数量和特点进行了考证和分析,认为黄埔一期师生中共党员88人,教师队伍中共党员15人。他们“大多是非常人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入党较早,有的是地方组织的创始人;文化程度比较高,最低是中专以上学历;经验非常丰富,大部分是各地革命运动的先驱和骨干;军队基础比较好,也有人从事过军事工作。这些军官经过黄埔军校的学习和磨练,后来大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
黄埔军校曾是中国革命军的摇篮。在两次国共合作中,黄埔军人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赵、指出:“黄埔军校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宣传和传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动了工农运动。”周兴指出:“在黄埔师生出生的国共两党军人,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和民族树起了一座历史丰碑。”
黄埔军校是中国建军实践的开端,积累了初步经验,为人民军队建设准备了干部。陈火成、王指出:“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我们并不了解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但通过参与创办黄埔军校,我们开始了解军事的重要性。”周兴指出:“军校师生中的* *分子,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掌握一部分国民革命军和创建人民军队——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骨干力量。他们为人民武装力量的创建、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此外,还有许多黄埔师生在中国的领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陈火成、王指出:“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跟随中国继续革命的黄埔师生约有三千人,他们几乎参加了所有重大的武装起义。”他们为革命战争的发生和发展,为红军和苏区的建设,为白区斗争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埔精神的内涵
黄埔军校培育的黄埔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埔精神是什么?路宁认为:“简而言之,就是为社会主义英勇奋斗的精神”。陈火成认为是“孙中山倡导的‘苦干实干’的学习精神;‘一心为国而战’的革命精神;为人民利益牺牲“不丢性命”的精神;积极活泼,充满进攻斗志。后来人们把这些精神誉为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蔡认为:“黄埔精神是以中国传统武术为基础,以新三民主义革命精神为主体,以大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武术规范,而且充满了道德理解和人生智慧。是兼具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的精神宝库。王宗荣、王素梅认为,“弘扬革命黄埔精神,深化中国军事文化研究,弘扬黄埔精神,借鉴国共合作分裂的经验教训,对促进祖国统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陈火成、王通过对黄埔同学会历史的考察,指出抗战时期延安黄埔学生支部的职责是“团结抗日救国”,而新时期黄埔同学会的职责是“为振兴中华、促进祖国统一而奋斗”。这说明“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长期斗争中,党坚定不移地发扬了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研究中的不足
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仅局限于1924-1927时期的黄埔军校,而此后黄埔军校的发展演变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对其在各地的分校研究甚少。因此,应拓展研究领域,拓宽研究视野,将整个黄埔军校的历史纳入研究范围。此外,还应注重对现实的黄埔同学会的研究,将其与黄埔军校的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架起现实与历史的桥梁,让历史更好地服务于现实。(作者: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史教研部秦立海阚鹤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