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岭北:岭北对岸的美让人流连忘返。
岭北的历史渊源:
陵北镇生活在南洞庭湖地区,俗称西乡、湘阴。
明朝崇祯年间,朝廷发动军队帮助湖区人民围湖填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军民成功围湖,成为岭北第一堤。清康熙三十二年,在军民围场南面筑堤1350尺,开垦农田677亩。拉了拉柳圈。随即,朝廷动员百姓填海造地,将原来的48个小围场修成大堤,即张虎岭以西的沙田堤。
东庄围在1714,冷公围和赵家围在1734,大有围和合兴围在1737,杨柳坪在1739,温州围在1744。至此,山北所有的山脊都结束了。
岭北景区
岳州窑
岳州窑位于窑头山,现在属于窑头村。岳州窑的产品大多是人们常用的家用器皿,如锅、瓶、碗、盘、杯、碟。釉色有靛蓝、米色、棕红色等。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岳州窑”被列为当时中国著名的青瓷窑之一。1950以后,湘阴铁角嘴窑头山一带窑址出土的陶瓷残片,与长沙唐墓中的青瓷相似,与陆羽《茶经》所述完全相同。唐代湘阴属越州,湘阴越州窑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陶瓷技术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柳林江花海
雷云山花海位于雷云山柳林河畔。每年四月,河水清澈,野花遍地,风景如画。一片片紫云英,让人仿佛置身于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海。它很美,吸引了来自希望,湖南和受益的游客。
仁次
在湘阴县灵北镇,有个地方叫“避风亭”,是湘江流域的一个大回流湾。相传公元1741年夏秋三伏天,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洞庭湖遇到大风,曾在此避风、晒太阳。后来,当地人民将“Ninjuji”改名为“避风处”,以纪念这位中国皇帝在这里的访问。位于仁居寺的樟树,树干粗壮,需要四个人才能环抱。据专家考证,树龄超过3500年,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公元1741年夏秋三伏天,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洞庭湖遇到大风,曾在此避风、晒太阳。后来,当地人把这棵大树命名为“遮阳树”,以纪念这位中国皇帝在这里的访问。
走马西
走马寺位于张虎岭西侧的“马道之”金陵北镇联合村原东方红茶场深处。它建于2005年,占地约600平方米。它是一座佛教寺庙,法定代表人是释金刚大师。
走马庙建于《马道志》。马道支曾有一座庙,不知何时建成,何时被毁。20世纪70年代重建茶场时,这里挖了三个装有僧侣遗骸的水箱。但是,“马道之”的由来很长。相传关羽在长沙作战时,途经这里的湘江古泄洪道,被吴国大将程普堵在了魏城(今樟树港)。他沿用始皇帝的方法,在吴二洲驻扎文臣武将,在张虎岭修了一条东西向的马道,训练骑术。这条马道的西端是莲花岭,马道止于此,由此获得马道之名。
碑林诗
龙义和将军回乡探亲,主张把避风亭建成岭北的文化中心。他带头修复了河边的亭子,修建了舞台,开辟了体育场。还会保护巨樟树纤细的墙体,防治虫灾,装饰一番,古樟树焕然一新,枝繁叶茂。2017年,庇护区居民发起仁寿古寺重建,先后集资200多万元,新建红墙寺、碧瓦格非阁、刘丹。
在县诗词协会,诗词协会要求我们在岭北创建中国诗词之乡,县书画协会积极支持我们在碧峰阁创建诗词墙,使碧峰阁成为湘北一处耀眼的旅游景点。在镇领导的策划和诗联的组织下,以任为首的组织,干生保的施工,张林安的财务管理,张铁牛协调周边关系。经过半年的努力,已筹集资金近65438+万元。镇里牵头,投入县书画协会支持。杨俊杰老人、刘、杨坚故里好友、老板等10多个单位和个人,纷纷捐出爱心,给予热情支持。* * * 50块石碑。毛主席诗词3首,古诗词18首。郡诗合著者12岭北诗名人17,如今诗墙隔于分风亭大堤两岸,又添一景,吸引无数游客、文人墨客前来欣赏。
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陵北镇沙田堤东南,湘江与柳林河交汇处的堤上,现属陵北镇沙田村。据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湘阴县志》记载,该亭建于东晋艺兮二年(公元40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是湘阴县最古老的寺庙。民国时期,古亭已成为一座占地800平方米的大型寺庙。寺庙结构为两进一塌,大小八间。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有信徒任、江、杨越秀供奉的石人马。庙前有一对石狮,面向湘江南线。湘江泄洪道旁自古流传的“早有帆船,晚有灯火遍照”的景点,就在亭前。
贾政花园
贾政花园位于湘阴县灵北镇莲花村,是郑的故居。郑信奉三民主义,支持辛亥革命,主张实业救国,参与了沪杭铁路的建设和管理。他是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最早成员。怡园建于1936,占地3000多平方米。怡园大门为四柱三室牌楼,中间略高,两侧较宽。门楼屋顶为树皮,古朴自然,中门两侧雕有书法和对联。第一部分是:“逸在山川流露出旧德”,第二部分是:“园中植物展新机”,门上写着“怡园。”园内有假山、亭台、卧房,种植名花名草、桂花树、竹子。
文章图片来自:湖南双塔文化
文章编辑:亦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