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的建筑形式

南京明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四个城墙组成。其中,南京都城城墙不沿袭古都方形或长方形的旧制,设计理念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宏伟。它蜿蜒于钟灵美丽的南京山川之间,全长35.267公里,比北京的明城墙还长,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墙,而南京明城墙的外墙周长超过60公里。

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郭的城墙已被彻底摧毁,但北京高大的城墙,除了城门等木质建筑已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今天所谓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都是指都城城墙。南京的明代四环城墙,既有创新,又有传承,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独树一帜,独具魅力。宫城和皇城详情请参考南京故宫入口。

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苑,是朱元璋居住、处理国事、接待中外使节和皇室成员居住的地方。它位于南京四重城墙的最内侧,被南京首都东角的皇家河环绕。

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下令,由精通风水学说占卜的刘基修建,后填湖,地势南高北低。宫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宫墙主体南北长约0.95公里,东西宽0.75公里,周长3.4公里。

原名“燕子湖”,地势低洼,经过清淤、堆土、填土、铺巨石。宫城的建筑分为前朝(三殿)和皇居(六宫)两部分。

宫城城墙上,早期有四座城门,洪武“十年间改为大内午门,增加两观。”中间有三个门,东西各有左右两个门。所以,* * *建了六个门:南面的正门是午门,午门左右两边的左右门,西门是西华门,东门是东华门,北门是玄武门。玄武门,俗称“后宰门”(现误称为“后宰门”)。

宫城城墙

修建时间:元郑智26年至明洪武元年(1366-1368),历时2年。

城墙的高度和宽度:高6-7米,宽2-3米。

城墙长度:3.31公里

开城门:有六座城门,分别是午门、左野门、右也门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

消失时间:清末至民国(午门、东华门地表建筑保存至今,西华门地表仅住友保存)

宫城城门宫城城门午门(午门)左门也门右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后宰门或后宰门)关于宫城和皇城的详情,请参考南京故宫的入口。

皇城,离保护宫城最近的城墙,围绕宫城而建,但不是等距离的。永乐年间,皇城西墙扩建,导致西华门到Xi安门的距离比东华门到东安门的距离长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状。皇城、宫城以及包括的建筑统称为“宫”。

宫殿的形式,按照《礼记》五门三厅的旧制,从外到内有五门:“洪武门、承天门、瑞门、午门、凤天门”;在这五个门之后,有三个主要大厅:奉天大厅,盖华大厅和神神大厅。第六宫,按李周旧制,正殿后有干青宫和坤宁宫,两宫正门对面有“日景门”和“月华门”,以象征皇帝和皇后的居所永如天地日月。

皇城城墙上建有七座城门:皇城南门为洪武门,位于北京正阳门(即广华门)以北。进入洪武门后,是南北方向的千步廊,两侧建有连续的廊房,由南向北分别转向东西走向承天门前的十字街,成为弯曲的尺子形状。千步廊后两侧是“五部六院”中央政府办公地点。穿过外五龙桥就是承天门(相当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洪武二十五年(1392),重修了藕池金水桥。在宫城南面的午门和皇城南面的承天门之间,修建了五端门和五端门及承天门城楼。端门两侧的皇宫东西两侧,修建了南北宫墙,将东边的祠堂和西边的社坛隔开,使这座皇宫更加安全,成为通往宫城的唯一交通。承天门前的南北御壁上,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连接长安街的东西。东安门,西Xi安门,北安门在皇城主城的北面。

皇城西南角的御墙下,是太监的监牢所在地。其他为朝廷服务的部、局、仓库、住宅、工厂等机构都设在宫城和皇城。

在宫殿内外的河流上,除了内外五龙桥外,还有东长安门附近的青龙桥和西长安门附近的白虎桥,也就是风水学说中常用的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体系。

皇城城墙

建造时间:明洪武25年-明洪武26年(1392-1393)历时1年。

城墙的高度和宽度:高6-7米,宽2-3米。

城墙长度:9.95km (13616垛位,200个铺位)。

有城门:有七座城门,分别是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Xi安门、北安门、承天门。

消失时间:清末至民国(Xi安门等标志性建筑保存至今)

皇城城门

皇城门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Xi安门北安门承天门

都城又称内城,全长35.267公里,有13616条小溪,200个窝棚,13个城门。它的城墙形状独特,最初是由明朝初年的朱元璋和刘基创建的。

与“匠人治国,方九里,三门经营”、“左祖右社朝市观”等传统形式相反,它摒弃了汉唐以来中国古都为方形或长方形的旧制度,而是根据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情况,为防御需要而随势而建的不规则形状,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的特例。因此,人们说南京城墙是一个“宝葫芦”形状;有专家说南京城墙是“非方、非圆、不规则、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和“宫扇形”。

南京城墙是根据天上的南斗星和北斗七星汇聚而成的。将城市设置为人格化的南斗勺民居建筑,既符合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民众支持,又保护了元末明初南京最繁华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南京城墙建筑语言中道家隐喻的设计思想,满足了朱元璋“皇权至上”、“永远做主人”的欲望,体现了设计者“天人合一”、“皇权交托神明”的思想

首都城墙

建造时间:元郑智二十六年-明洪武十九年(1366-1386)历时21年。

城墙高度和宽度:城高14-21米(最高达26米),城宽7-14米(最宽处可达30米)。

城墙长度:35.267公里

城门水关:城门13座,其中正阳门两瓮、通济门三瓮、聚宝门三瓮、三山门三瓮、石城门两瓮、梁青门一瓮、定淮门、义丰门、中福门、金川门、厕神门外一瓮、应急门、朝阳门外一瓮。设置两个水门,东水门和西水门。

消失时间:20世纪60年代部分城墙被拆除,至今城墙仍存在25公里以上,为世界之最。

南京明城墙全长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遗存25.091公里,遗址10.176公里。

明代十三门:正阳门(今广华门)同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西门)凉门定淮门义丰门中福门金川门厕神门(今和平门)太平门朝阳门(今中山门)明朝以后又增加了城门。

(后面注意开业时间)玄武门(1908)草场门(1908)小北门(1908)伊江门(1921年)中央门(193655)。1933)武定门(1933)新民门(1934)裕华门(1936)解放门(1954)吉庆门(1991)其中,小北门又称四门外郭,或外郭城,是为了弥补和加强南京的防御而修建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开始修建的。

外郭,俗称土城头,主要由山丘和泥土组成,在城门等一些防守薄弱的地方加砖。就方位而言,外郭平面形状大致为菱形,周长为180里。洪武时期,修建了16座城门。目前没有外国城门,有的有地址可查可考。其中麒麟门至仙鹤门等地还能看到当年的城墙遗址。观音门是最北的门,麒麟门是最东的门,贾岗门是最南的门,西边的外郭城墙没有合围,留有南北缺口分别延伸到长江。

外郭城墙

建造时间:明洪武二十三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0-1392)历时2年。

城墙的高度和宽度:城的高度约为8-10米,城墙的宽度为6-8米。城市下面有一条输水涵洞。

城墙长度:60多公里(明代官方称180里)

有城门:有19座城门,有栅栏门、江东门、驯象门、小象驯象门、安德门、小安德门、凤台门、甲岗门、方上门、高桥门、沧博门、麒麟门、仙鹤门、方耀门、观音门、福宁门、上元门、外金川门等

消失时间:清末至民国时期,外郭城门外的金川门上门依次为福宁门(佛岭门)、观音门、方耀门(华钥门)、仙河门、麒麟门、藏波门、高桥门(今方上门)、甲岗门(今甲岗门)、丰台门、安德门(大安门)、小安德门驯象门(大驯象门)、小象门、江东门、栅栏门、双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