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现在的辖区是中国历史上哪个小国的领土?
西周:属青州(兖州),称“国为民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属鲁,后属楚,称为“丹子国”。
秦朝叫东海郡,辖耿县、郯城、兰陵、、苟、下邳、淮阴、盱眙、东阳、堂邑、广陵、陵12两县。
西汉称东海郡,属徐州刺史部。辖耿县、郯城、兰陵、、苟、凉城、下邳、平曲、祁、开阳、临猗、黎城、海西、、、山乡,即邱、竹岐、费、后邱、容丘、东安、鹤乡。武乡、舞阳、信阳、建陵、路畅、杜平、建乡、平曲共38个县。
东汉时称东海郡,属徐州刺史部。辖13县,即耿县、郯城、兰陵、、祁、黎城、竹岐、成、后丘、鹤乡、、赣榆、。
三国时期叫东海国,属魏。辖11县的耿县、郯城、兰陵、、祁、黎城、竹岐、成、后丘、、鹤城。
西晋时,称东海郡,属徐州。辖12县,即耿县、郯城、兰陵、、祁、黎城、竹岐、成、后丘、、鹤乡、赣榆。
东晋时称东海郡,属后赵、颜倩、南燕、东晋。现辖耿县、郯城、黎城、本相、竹岐、后丘、赣榆七县。
南朝初期称东海郡,辖淇县、东关、琅琊、西海、东海、北海郡。南朝后期,青州、冀州(华侨)与上述属同一辖区。
南朝齐梁说:(1)东关郡、琅琊郡,辖秋、南关、北关三郡;(2)北东海郡,辖、通、下邳、后丘、曲城五县;(3)北海县,辖都昌、广饶、赣榆、胶东、戏剧、霞米、寿平县;④祁县。辖临淄、祁安、宿豫、尉氏、平四、郭昶、宜都、Xi和泰国。
北朝、东魏称琅琊郡(又称海州郡)。(1)东彭城县,辖龙驹、安东、渤海三县。(2)东海郡,辖赣榆、安流、广饶、夏密四县;(3)海西县,辖本相、海西、临海三县;(4)沭阳县,下辖邳、林扎、怀文、四县;(5)琅琊县,辖彝、海安、山宁三县;(6)武陵县,下辖献县、裕安两县。
北齐北周称为海州。(1)东海郡,辖广饶、东海两县。(2)宜山县,辖宜山县;(3)武陵县,辖献县、罗安县;(4)沭阳县,辖沭阳县;(5)海安县,辖本相县。
隋朝称海州,后称东海郡。辖宜山、东海、涟水、沭阳、怀仁五县。
唐朝属于河南道。先称海州总政府,后称海州,又称东海郡。辖宜山、东海、沭阳、怀仁四县。
五代时属吴、南唐、后周,称为海州,辖宜山、东海、沭阳、怀仁四县。
宋明宇泰元年(公元472年),在禹洲岛(连云港以东)建立青州、冀州,这是连云港建立独立郡的开始。青州有灵璧、北海、西海三县,其中琦君辖临淄、华城、祁安、Xi安、宿豫、尉氏、平陆、郭昶、泰国、宜都,北海有於陵、广饶、赣榆、胶东、戏剧、夏密、寿平七县,西海无实境,共十七县。同年,徐州迁至匡县(今连云港市海州区),领东海县,辖、童、下邳、后丘、曲城四县,相当于淮安市新浦区西部、海州区、赣榆县南部、沭阳县、新沂县、涟水县、灌云县、灌南县、淮阴区。
宋以后,慧远元年(公元473年),徐州迁至新昌(今安徽滁州市),但所辖两淮疆域不变。
建元元年(公元479年),东海郡划归冀州,改称北东海郡,疆域不变。同时青州无西海郡,改为在东莞的第二郡,即秋郡和北东莞郡。此时连云港东西部统一,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现辖连云区、新浦区、海州区、赣榆县南部、东海县,以及。同年,北海县于县更名为都昌县。
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齐安县被废。
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青州齐县迁瓜埠(今南京六合县),同时将花城县废为临淄县,于是青州加为南京六合区。
梁武帝(512)十年后,郡县众多,青海、河北两县分为东鹏城、北海、东海、绵阳、狼邪、北桥、齐、武陵八郡,其中东鹏城辖龙驹(梁武帝)、彭城(梁武帝)、清河(清河)。东海县辖、临海(位于),凤阳县不详,叶朗县辖海安(位于)和肇源(改名为),北桥县不详,淇县不详,武陵县辖高密县,共十二县。
武定七年(公元549年),东魏孝景帝乘侯景之乱和梁朝在江北地区的照顾之机。东魏占领青海、河北两州,改称海州,辖东彭城县六郡,即龙驹、安乐(彭城县改革)、渤海(清河县改革)。海西县辖、海西(位于县)和临海县,沭阳县辖下城(新设)、临扎(新设)、怀文(新设)、(新设),琅邪县辖海安、曲(改革于肇源县)、山宁(改革于北郊县)。
北齐时(550-574),广饶县划归东海县。
陈建都五年(公元574年),陈收复海州。
帝陈开国十一年(公元580年),北周占领海州,琅邪县改为峄山县,黟县为峄山县。
文帝三年(公元583年)废县,同时将南青州的唐毅县废为怀仁县,并入海州。至此,赣榆县北部被划入连云港地区。此时海州辖瓜山、广饶、涟水、沭阳、怀仁五县,相当于连云区、新浦区、海州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沭阳县、涟水县。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广饶改为东海郡。
杨迪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州改为县,海州改为东海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2年),海州设总经办,领海、连、桓、东楚,海州领追山、龙居(新置)、新乐(新置)、曲阳(新置)、沭阳、后丘(新置)、怀仁、历城(新置)。相当于连云港、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县、沭阳、涟水、阜宁西部、盐城、建湖县、杜妍、淮安、淮阴、滁州、洪泽、金湖、宝应。对连云港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时期。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4年),海州新乐县改为竹岐县。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5年),总统制改为海州总督署,东州改为扬州总督署,益州为总督署,辖费、临猗、三县。此时海州总经理仍辖四郡十七县,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涟水县、临沂市、费县。这也是连云港的一个大时期。
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6年),废龙驹、曲阳两县入宜山县,黎城、竹岐县入怀仁县,后丘县入沭阳县,废周桓县为东海县。此时海州都督府辖海、连、易三州九郡。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7年),连州废为涟水县,改泗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停止巡抚署,天下分十路,海州属河南路。此时海州辖宜山、沭阳、怀仁、东海四县,相当于连云港市、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沭阳县。
唐高宗通章元年(公元668年),沭阳县改为泗州。唐高宗咸亨五年(公元674年),沭阳县属海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县,海州改为东海县。
唐肃宗甘源元年(公元758年),县改为州,东海县改为海州。
唐昭宗光华二年(公元899年),海州进入吴国。
南唐元宗宝达十三年(公元959年),被后周占领。
宋太宗达道三年(公元998年),天下分为十五路,海州属淮南路。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3),淮南路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海州隶属淮南东路。
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1),海州被黄金占领。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2),海州回归南宋。
宋孝宗隆兴年间(1163-1165),割让了晋国海州。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20),海州回归南宋。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海州迁至东海郡。
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3),在海州重建易展郡。
宋理宗丁敬二年(1262),海州改为西海。
德祐元年(1275),西海郡为袁所占,改海州。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9年),元世祖升任海州道总督府,掌管孤山、沭阳、赣榆(改怀仁县)、东海郡、志司。后来改成了海宁府。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4年),海宁府改为海宁府,登记署、东海县并入宜山县。海宁府属淮安府路。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2年),建立河南江北等地。海宁府属淮安路,河南江北中书省淮东路宣传部。
郑智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海宁归吴,吴为江南一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海宁府改名海州,隶属淮安府,为废山郡。沭阳县原属淮安府。此后海州一直保持州治和赣榆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来的局面被打破,相当于今天的连云港市、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是连云港最小的地方时期。同年,废除江南归中书省,海州属中书省淮安府。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1),废除中书省,淮安府直辖六部。
永乐元年(1403),海州仍属南京淮安府。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海州被满清占领。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江南省,隶属江南省淮安府。
清康熙元年(1662),安徽省脱离江南省,海州隶属安徽淮安府。
清康熙五年(1662),淮安府归江南省。
清康熙六年(1662),江南省改称江苏省,海州属江苏淮安府。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海州升为直隶州,辖赣榆、沭阳两县,脱离淮安州管辖,恢复唐初以来的局面。相当于连云港市、赣榆县、东海县、沭阳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
民国元年(1912),撤销海州直隶州,东海县分为东海县和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