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镇的生平事迹

王镇的家乡在元初就已经是封建士人聚集的地方。早在窝阔台时代,东平就已有千家万户在“兴学培士”。当时的名人如李昌、王攀、徐世龙、李茜等先后在东平设帐设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名的有严旭、申屠知远、孟奇等人。其中,孟奇于至元七年(1270)在山东西路任农副使,参与编撰《农桑提要》一书。王镇可能受其影响,开始接触农学。在王镇的《农书》中,他引用了许多《农桑集》中的材料。关于王镇的生平活动,很少有记载翔实的史料。史书记载,他曾两度担任郡尹。一、袁震元(1295)在宣州任旌德郡(今安徽旌德县)尹六年;二、大德(1300)调任殷,信州永丰县(今江西)人。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更加丰富,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忽必烈在位时,元世祖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如设立农业劝导官,建立专门从事农桑水利的机构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书籍的编纂。因此,在这个历史时期,产生了几部农业科学著作。

《农书》成书于殷在旌德县时,直到他调任永丰县尹时才完成。元仁宗清第二年(1313),王镇为此书作序,正式刊行。

贞元年间(1295)在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任尹(县官),大德年间(1300)调任新州永丰县(今江西)任尹。他在鄞县任职期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殷郡任职期间,一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从未敛集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资捐出去办学校,修建祭坛和寺庙,修建桥梁,兴办许多惠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用药物帮助穷人和病人,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王镇的农书有两个版本。一种是37卷,包括《农桑通记》6卷,《古柏谱》11卷,《农业仪器图集》20卷。一种是22册,包括《农桑通记》6册,《古谱》4册,《农业仪器图集》12册。两本书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后者将11的谷谱合并为四册,将20集的农业仪器图集合并为12册。全书约136000字,插图281幅。

王镇的《农书》有四个突出特点:王镇提出“在耕地中,两个犁要先一起耕,两个都是内倾的,合起来就是浮,从浮开始,向外耕。这个时期结束,就是交一个,间作一个,交另一个。耕完了,三次付款之间,下一次付款,却是从外面付给中心的。”其余的想耕平原,率是这样的。“这是王镇总结出的在北方旱地用内外翻法减少开合垄,提高耕作质量的新经验,从而把北方旱地的耕作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4)“春耕为辅”的原则。北方旱地具有春季干旱多风、夏秋多雨的气候特征。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特点,需要保墒抗旱。王镇引用了《韩志说》中总结的经验:“除了种小麦,所有的田地都要在秋天耕种。秋耕土地和荒草很少,很省力。比如牛没有牛厉害,就做不了秋耕。除了种黍田,其他地方如黍豆等也可春耕。”提出了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

开辟“粪土”“灌溉”专题文章,把育肥灌溉放在农业增产的重要位置。

在王镇以前的重要农业著作中,大多数都没有把肥料和灌溉放在重要位置。比如《毕升》、《齐姚敏书》中的农业总论部分就没有讲肥料和灌溉,只是在各个部分中有所涉及,这说明肥料和水的问题在农业增产中仍然没有占据决定性的地位。到南宋时,《陈■农书》中有“粪田适宜”的专文,但重在理论阐述,不实用。王镇的《农书》不仅把“粪土”和“灌溉”放在“农、桑、桑”通论的重要位置,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新的发展。王镇农书中的《农具图册》是古代农书的开山之作。它收集的105种农具都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发展历史、形制和操作方法,特别是对新创造的农具大力宣传和推广,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下重点介绍宋元时期新创制并收入《农业机械图册》的农业机械。

(1)新型耕作设备。■刀是在开荒时走在犁前面,切割芦苇,清除障碍物,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铁达,一种适用于我国南方水稻土的耕作工具,一般有六齿或四齿。秧马是一种能在泥地行走,便于水田作业的工具。除草是一种适用于水田除草的耕作工具。一个爪子,一种耕地的工具,用一个竹筒和一个铁尖套在手指上。锄头,华北平原用于畜力耕作的工具,一天能耕作20亩地,效率高。锄头是中耕除草的工具,锄草时不容易伤苗,因为没有双刃角。粪是割草机上用于施加种子肥料的附加装置,用于施加种子肥料。种子,在种子上放一个木柄,在种子上放一个木口,作为垄旁播种的工具。植车,植车后配石植车,可沿植车脚下开的沟镇压,使植土相互靠近,有利于发芽出苗。

(2)新创造的收割工具。推镰是一种用木头制成的农具,有横架和长柄,装上小轮收割,比普通镰刀能提高工作效率数倍。麦秸是安装在簸箕形麦秸上的长镰刀形麦秸,在木柄和轴上拴一根绳子,一手拿着绳子,一手拿着轴,这样就可以整齐、快速地收割小麦。麦绰的后面有一个麦笼,四个小轮子,一个拖把。使用这种收割机,一天的收获量比使用其他工具多几倍,非常适合在较大的地块上作业。其他如收割水稻的铙钹、割麦穗的铲子、割麦穗的识别刀等,也在提高收割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发明的灌溉机具。在王镇的农业书籍《农具图册》中,我们可以看到七种新发明的灌溉机器。

翻车,也就是龙骨车,是一种高抬水的工具。水上交通工具翻侧翻的系统和人踩侧翻的系统是一样的。在流水岸边挖一条窄沟,把车放进去,在车的踏板轴外端做一个竖轮,竖轮旁边套一个木制竖轮,再放两个横轮。上轮适合车头的垂直辐条相互交替,是液压翻车。牛翻身,用在没有自来水的地方。下面的轮子放在车的岸上,轮轴由一头牛拉着,这样车就会侧翻,随之转向。这种翻车的效率是手动翻车的两倍。驴不倒翁是水不倒翁,只是在转轴的外端内置了一个竖轮,竖轮一侧的岸上放了一个横轮,和把牛变成翻车的系统一样。这种水车适合在“近坎井”或“有积水的深潭”中使用。高翻卡车的高度以10英尺为准,比如田地的高度和岸边的深度,或者田地在山上。水转高的时候,万一岸边有流水,要用高水的话,可以用这个车,它的车也是高转车做的,但是下轴端是竖轮,横轮用来拨。刮车就是装上水车,轮高可以5尺,径向头6寸宽。比如你像水一样去田里就可以用这个工具。

这些水车的动力:翻刮车辆的人力;水对滚车、水对高车、高转车的液压动力;牛翻身,驴翻身靠畜力。可见,元代灌溉不仅使用人力、畜力、水力,而且这一时期还广泛使用了机械原理,尤其是轮系。

(4)新创造的农业加工机械。王镇农书《农业机械图册》中记载的连续两磨、水转连续磨、水转面粉磨、水车这三样东西,都是元代新创造的高效农业加工机械。水若化为不断碾,“或碾,日可得粮,出千。”水车三样东西,用一台机器就能起到磨、磨、磨的作用。

这些创造和革新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在生产斗争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农业机械图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积极宣传普及这些新创造的农业机械,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1)在发展林业方面,“农、桑、植”一章首先介绍了历史上发展林业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发展林业是“利博”和“兴国”的大事,刻不容缓。王镇把发展重点放在种植桑树、水果和木材上。关于桑树种植,王镇介绍了桑树的种类、特性、繁殖、施肥和修剪管理方法。在种植木材、果树方面,王镇介绍了以往种植木材、果树的“明显效果”和移植树木的方法,并着重介绍了桑树、果树的六种嫁接方法:体接、根接、皮接、枝接、滚接、叠接。王镇介绍了“百谷铺果属”梨、桃、李、李、杏、桑、枣、栗、柿、荔枝、龙眼、橄榄、石榴、橙、橘、银杏的栽培方法。《百谷铺竹木》中介绍了竹、松、杉、柏、桧、榆、柳、栎、楝、构树的栽培管理方法,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技术经验。

(2)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农桑养殖》一文总结了饲养马、牛、羊、猪、鸡、鹅、鸭的经验。在养马方面,王镇继承和发扬了“三顿吃三顿喝”的经验。在养牛方面,王镇认为“要养牛,必有仁爱之心”,进而可以“视牛之饥为己之饥;把牛的艰苦贫瘠当成自己的艰苦贫瘠;像对待自己的疾病一样对待牛的瘟疫;取决于牛的出生,如果你有一个儿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牛就多了,那我们还怕什么?王镇认为,要想养好牛,必须在“不犯寒热”、“不过劳”、“吃饱了就饿”、“劳逸结合”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准备足够的饲料,及时给牛治病。在养猪过程中,王镇总结了许多新经验。第一,浮萍等近水之物,在江南水域可以作为饲料。二是江北土地,能长出马牙;三是在山里吃橡胶或药苗;第四,创立了发酵饲料,即“用时切碎,用药渣等水浸泡,拌以酸黄或麸皮。”王镇还总结了一些养鸡、养鸭、养鹅的新经验。

在养蚕、养鱼、养蜂方面,王镇在《种养缫丝》中总结了自己养蚕、养鱼、养蜂的经验。如在养蚕方面,王镇总结了自己的蚕种选择与采集、蚕种保存、饲养管理、调节室温、分别养蚕的经验。在养鱼和养蜂方面,王镇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总结的耕作方法。王镇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农学家,还是一位精巧的机械设计师和印刷技术的创新者,还是一位诗人。王镇在机械设计方面颇有造诣。他设计绘制了大量复杂的农业机械图纸,并征求多方研究,恢复了一些早已失传的机械,其中一部分还进行了改造。比如东汉南阳知府杜十法就曾使用“水排”鼓风技术炼铁,元代失传。经过长期反复的研究,王镇终于搞清楚了“水排”的结构原理,并绘制成图,载入了《农业装备图集》。在恢复的过程中,他还把原来使用的皮筏改成了类似风箱的木扇。这不仅节约了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冶炼技术。这种复制和改革在中国古代冶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王镇在印刷技术上的创新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北宋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直到元代才得到普及,当时雕版印刷仍被广泛使用。这种方法不仅费工费时,而且刻出来的图版一旦打印出来,大多就没用了。为了使他的农书尽快出版,王镇在毕升水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进行了木活字印刷的实验研究,并最终获得成功。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了人力和时间,而且提高了打印效率。旋转排字是王镇的另一项发明。他发现,在捡字过程中,成千上万的木制活字排成一行,给人们来回穿梭带来不便,于是他设计制造了轮式排版托盘,为提高捡字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