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日》和《南巡北战》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吗?
《红太阳》和《南巡北战》是新中国电影史上著名的红色经典,讲述了解放战争初期苏北、鲁南地区国共两党的较量。虽然这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故事,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战役都与孟良崮战役有关。
这张照片是我在孟良崮主峰拍摄的,当时这是74师的主要阵地。
众所周知,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消灭了国民党,整编了第七十四师。事实上,此时华业刚刚成立。在此之前,是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两个独立的部队。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什么要合并这两支队伍?
这个需要说说当时的背景。1946年国共全面内战开始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附近的华中野战军对国民党威胁很大,国民党决心迅速消灭。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是粟裕,其前身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此时,新四军军部已随陈毅迁至鲁南重镇临沂,并以山东野战军名义作战。
华中野战军成为南京政府的主要打击对象。从1946下半场开始,华野屡战屡败,军事压力巨大。最后被赶出苏北,退到鲁南。华中需要足够的纵深来移动,山东需要华中作为掩护和屏障。在此背景下,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下辖11步兵纵队和1特种兵纵队,总兵力27.58万人。
苏羽在前线指挥战斗。
华东野战军成立后,先后发动了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这里,华野总司令陈毅在沂蒙山行军,触景生情,作词《临猗阴道如梦》抒发情怀:
临沂蒙阴新泰,
回到石头怪兽。
美丽的风景,
七十二可爱。
爱,爱,
蒋介石的进攻将会失败。
劳里详细讲了这个,其实就是“南征北战”和“红日”的历史背景。南打北打和红日不太一样。南征北战是虚构的,片中人物和地点都是虚构的。比如敌人就是现实中的张,而就是国民党莱芜战役总司令、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红太阳》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主要描述了孟良崮战斗的场景。影片中,国共双方的人物也都采用了真实姓名,都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最值得称道的是电影插曲《谁不说我的家乡好》,成为沂蒙山的一张名片。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红太阳》和《南征北战》这两部电影都是根据我军解放战争的真实战争历史改编的。《北战》拍摄于1952;红日拍摄于1961-1963。
两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基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战争场景。“北战”以1947为据点,陇海路前线风起云涌。蒋介石心爱的参谋长陈诚亲临徐州,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迫使我华东野战军主力与蒋介石作战,在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歼灭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
蒋介石要北上南下,对当时正在临沂集结休整的华野主力形成攻击。
南路:整编第19军欧震,指挥8个整编师20个旅。兵分三路:台儿庄至城头,急赴临沂;左:胡琏7个旅;中路:李天霞7旅;右:黄六旅。
北路:李指挥三个军四个师从路南下,直奔山东解放区莱芜、新泰后方根据地。
南为主,北为辅。南路蒋介石主力齐头并进,一天推进六公里。在路楠的人民解放军和蒋介石人数相等,但由于装备略逊于蒋介石,他们在其中无法分割或惊慌失措。因此,陈毅和粟裕迅速决定不理会蒋介石在路楠的重兵,而随人民解放军主力北上。以绝对优势歼灭北线李(电影中的原型)部队,一举歼灭李部队五六万人。这就是著名的《军事史书》中记载的。
再来说说电影《红太阳》。
有人曾夸蒋介石“如果有十个七十四师,全中国就可以统一了。”七十四师张更是洋洋自得,目中无人。黄埔四年级学生张(曾随中共林彪元帅一年级学生)向其校长蒋介石吹嘘:“给我新四军(指华东野战军)!”蒋介石说,“涟水一战,证明七十四师不愧为国军模范师,有所建树。你很光荣。”
抗战初期,在德安战役中,张指挥自己的部队与日军激战五昼夜,取得了“德安大捷”。当时的剧作家田汉就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真人剧,“张”这个名字作为英雄名流传了一段时间。
但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张在解放战争中追随蒋介石,充当了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马前卒,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其中七十四个师在孟良崮被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消灭,这是历史的必然!
1947年5月,根据当时的战场形势,粟裕向华野司令员陈毅建议:“司令员,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应该改变计划,与敌第七军、第四十八师作战。我们应迅速在附近集结几个强大的纵队,以老虎撕心裂肺的方式楔入敌人的战斗队形中间,将七十四师与其他敌人分割开来,彻底歼灭之。”说着,苏羽挥了挥手,做了一个决心斩首的手势。陈毅听了粟裕的意见没有丝毫推辞,他完全同意,“好!要有百万大军取将军首级的精神。”说着,陈老板站起来,把帽子扔在桌子上。如果说陈毅已经决定了什么的话,那就是战场形势,我军正在向胜利的方向发展。于是,全军在陈毅、粟裕的战略部署下,于16晨,陈毅、粟裕强攻孟良崮,在孟良崮山脚下,炮响了。当天下午,74师残部被彻底消灭,74军全军覆没。
最后,在本文的最后,我们以敬爱的陈毅元帅在击败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后所写的七律诗为首选,词中写道:“孟良崮上鬼,七十四师无处可逃。信号飞散,星辰迷茫,到处都是灯光。刀子冲上山顶,血和雨飘来,打湿了战袍。我很高兴看到盗贼都是精英,我们的军队都是英雄。”
绝对不是故事,也不是战斗,但故事的背景肯定是一个,那就是1947自卫战争(当时不叫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当时不叫解放军,但已不是八路军)粉碎了蒋介石对江苏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电影《红日》是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描写了1947整编的74师(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向苏北西南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在临猗被孟良崮全军包围的故事。影片将小说搬上银幕,详细刻画了当年国共殊死搏斗的场景,特别对74师师长张进行了深刻的描写。这是一部一步到位的纪录片。
电影《南征北战》也是一部反映解放军1947粉碎蒋介石及其重点进攻江苏山东解放区的战斗故事片。只是影片从大时空背景出发,讲述了一个解放军营级战斗集体在桃村、摩天岭、大沙河与蒋介石作战并最终被消灭的故事。
《红太阳》和《南征北战》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影片中的时间、空间、人物、场景等等,既有事实性,也有虚拟性。《红太阳》倾向于纪录片式的故事片,《南方战争》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故事片。
《红日》、《北战》都是基于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真实历史背景,但《红日》更倾向于纪实,战役名称都是实名,敌方将领如李、张等也使用实名,更能描述双方指挥员的实际特点。而《南征北战》则以虚构的地名和人物的艺术性体现了我军高超的战略战术。战斗、人物、战场都在各自的人物身上集中了解放战争双方的许多特点,既体现了张、李或陈毅、粟裕或下层、皮定均的特点,又在艺术上体现了双方的特点。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莱芜战役中的李,原本是黄埔一期和蒋介石的嫡系成员,是指挥三军(整编师)的绥靖区副司令,职务应该是以张为主。这在红日里很明显。而《南巡北战》中的却被塑造成了一个杂牌,他的位置只是统帅,不再是真正的李了。地名还虚构莱芜、孟良崮为凤凰山、摩天岭。所以两部故事片的真实背景是一样的,只是形象和战斗场景各有侧重。
绝对不是故事!“北战”从阻击大沙河桃村之敌入手,进而阻击敌援,并确保华野主力全歼凤凰山之敌,最后将敌追击至大沙河桃村,全军覆没!就历史而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原型是临沂阻击战第一阶段——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现在看来,电影很神奇,因为主角一个团一个营(四个连),先后阻止了同一个敌人和一个军(整编师)的进攻。最后他以一个营的兵力攻占了将军庙站(火车站),守军则是一个团,阻止了两个团的回冲!还是没有支持!电影《红太阳》从第二次涟水战役失败开始,然后是整训,莱芜战役,接着是孟良崮战役!原型是指挥官王必成的华野刘总的战斗经验!两者之间,除了莱芜战役和原中央军,就是两个思路的电影!“北战”的象征意义重大——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红太阳是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事件。
电影《红太阳》重点讲述了战役前如何歼灭国民党第74师,如何歼灭。电影《南征北战》以陈粟的军队与中原野战军合作(部分)前后两个部分为重点。前半部主要是把国民党李部和张部的第74师夹在一起,即把部歼灭在凤凰山;一战在南方大沙河被歼灭的张军司令部,应该是对淮海大战役中杜兵团被歼灭的一个简要介绍。
历史上,电影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被重新加工,提升为艺术真实。这样既反映了历史上山东、苏北地区真实的国共斗争,又艺术地再现了人民群众的拥前行动和感人画面。
这两部电影的区别在于:《红日》是在尊重原著小说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现;《南方的战争》是创作组在历史事实下,经过剪辑加工后的艺术再现。这两部电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电影《红日》和《北战》不是同一个故事,但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
电影《南征北战》拍摄于1952,以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为背景。但影片结合莱芜战役和消灭张进行了艺术处理,突出了我军运用运动战大规模机动,取得了南来北往两次战役的胜利。
1947 65438+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发动路南战役,消灭我华东野战军。为了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华野于当年2月发动莱芜战役,将李团6万余人包围,歼灭其中4万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鲁南作战计划。这就是《南征北战》中消灭所指的,而后来消灭指的是消灭张,但影片并没有直接指明,而是对两大战役进行了艺术化处理。
《红日》拍摄于1963,讲述的是1947年5月的故事。蒋介石不甘心鲁南会战失利,组织24个整编师、60多个旅,共45万精锐向江苏、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中包括第74师、第5军第5师和18军。华野以9纵队和1特种兵纵队作战,共27万人。凭借张的一系列战术,的第74师终于被分割开来,被包围并全军覆没。就是那次战斗,华野用2、3、7、65、438+00纵队帮忙,用65、438+0、4、6、8、9纵队围攻74师。电影《红日》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拍摄的。
据说陈毅元帅参与了《北战》的创作,但告诉剧组要把它拍成战争艺术片,不要按照完全的真实来写。源于战争,高于战争。所以战争是真实的,怎么打可以艺术化处理。
《红太阳》现在叫“报告文学”,基本是真实事件,但也有微妙合理的夸张。
电影《北战》应该是《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一部分。以“南打北打”的本质——走,达到了麻痹、动员、拖垮、进而消灭敌人的战略目的。
《红太阳》是永恒的经典,《南巡北战》是背景一模一样的剧,但六纵特勤组绝对是军队管理不严的反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