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领域

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的历史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霞客的邮政编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历史阶段的特点

(一)先秦时期:华夏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综合基础。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出现;(3)从退位到皇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以及郡县制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专制的中央集权。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商业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繁荣起来,具有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的封建城市兴起;(3)在整个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的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已经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中医)开始奠基。

(2)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秦灭六国);(2)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扩大疆域,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保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步发展;统一计量和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交流;(2)把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把休养生息作为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3)形成了严格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口为基础的征收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集权的需要,巩固大一统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国子监的建立,地方教育体系的形成。(3)科技文化取得了很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长期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有统一因素(如西晋的短暂统一,黄河流域的反复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超北方和民族融合);(2)频繁的政权更迭;(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绅制度盛行,成为割据政权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经济几经破坏恢复,发展放缓;(2)江南经济发展开始赶超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3)士绅庄园经济和寺庙经济占据重要地位;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4)隋唐: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相对长久;(2)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进一步完善;(3)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执政基础扩大。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很繁荣;(2)有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税制发生巨大变化,两个税法开始改变以人口为基础的征收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灿烂,兼收并蓄,科技成果领先世界;⑵教育

发展、建立专业教育;(3)历史、文学、艺术蓬勃发展,体育事业空前繁荣。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政治:(1)封建国家由割据变为割据,全国政权并立到逐步实现统一;(2)集权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大发展,最终统一全国。

2.经济:(1)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2)商品经济取得新进展,海外贸易发达;(3)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大规模扩张。

3.思想文化:(1)科技仍然处于世界前列;(2)教育发达,学制完备;(3)历史、文学、艺术繁荣。

(六)明清: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1.政治:(1)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日益腐朽反动,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农民战争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新水平。

2.经济:(1)封建经济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边境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文化:(1)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拉大;(2)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3)实行八股选拔学者和发展文字狱,教育体现出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4)文学艺术的繁荣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第二,中国近代史的阶段性特征。

(一)19中国在四五十年代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政治:(1)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社会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农民战争从高潮走向失败;(3)中外反动势力从对抗走向勾结。

2.经济:(1)自然经济日益瓦解;(2)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外国企业在通商口岸设立。

3.思想文化: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理念

(二)19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政治:(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和形成,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农民阶级发动了反帝爱国运动;(3)19年底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1)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2)洋务运动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4)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3.思想文化:(1)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2)近代民主思潮开始出现,改革思潮逐渐成为历史潮流(早期改革思潮和康梁改革思潮)。

(3)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

1,政治:(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2)袁世凯的专制和失败;(3)革命者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斗争;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文化:(1)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2)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3)袁世凯推崇孔子复古逆流。

4.外交:(1)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2)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D) 1915-1927,革命和民族革命运动的新曙光。

1.政治:(1)中国人民与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2)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3)CCP的诞生;(4)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5)国民政府开始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2.思想文化:(1)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5) 1927-193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政治:(1)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华北事变前以阶级矛盾为主,后以民族矛盾为主;(2)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3)CCP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政局从分裂对抗变成了联合抗日。

(6)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到1945。

1,政治:(1)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二)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民族抗战;(三)统一战线内部斗争尖锐。

2.经济:(1)官僚资本迅速膨胀;(二)抗日根据地的群众生产运动;(三)沦陷区成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7)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政治:(1)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2)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重庆谈判和CPPCC会议);(3)国共关系从合作走向全面破裂。(8)从1949到1956的过渡期。

1.政治:新中国成立并巩固,民主法制建立。

(1)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阶级关系:剥削阶级逐渐转化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3)政治巩固: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反叛乱运动;三反五害。

(4)民主法制: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取代CPPCC成为我们国家的基础。

政治制度;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工业化开始了。

(9) 1956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1966。

1,政治:(1)1956、中共八大指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2)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全国人民团结。后来,阶级斗争开始了,如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斗争的扩大。2.经济:“两头好,中间差”,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前期制定了务实的政策和路线。

(2)中期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3)矫正后期农村经济。

(10)文革时期1966-1976。

1.政治:“左”倾错误最终导致了十年动乱。

2.经济:(1)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经济损失严重;(2)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和人民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3、思想文化:“以阶级斗争为纲”,人格崇拜。(十一)从65438年到0978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经济:(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2)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3)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3.思想文化:重视人才,科教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