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公平吗?

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很难做到。毕竟人是有感情的。在这一点上,就连著名的历史学家孟森先生也不例外。他对多尔衮推崇备至,认为他具有高尚的人格。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我无法认同多尔衮被誉为完人的观点。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普通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更何况是一直处于权力斗争漩涡中的人,而这种斗争又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更可以理解?

说多尔衮的人生多姿多彩,我觉得不是恭维。毕竟他是中国最后一个三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建立者,而这个王朝的灭亡还不到一百年。少数民族要在汉人的世界立足并不容易,更何况多尔衮当时面对的是70倍以上的敌对势力,明朝腐朽破败的烂摊子,汉人对外族根深蒂固的敌视和歧视,民族之间激烈的矛盾和冲突。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处理这么多极其复杂的政治、军事、民族问题,加上他之前的经历,这样的人生还不够丰富吗?

不管什么原因,(我一直不认为有王太后下嫁这种事,但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大概是存在的),他都没有称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唐太宗的确建立了唐朝,但是他的哥哥和弟弟也建立了很大的功绩,他还是不愿意生活在别人的统治之下。(据说他回避了这种情况。)他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了他所有的兄弟姐妹,然后看看东汉五代十国南北朝那些小皇帝的命运。).他在皇太极时期对大清帝国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16岁从未领兵打仗,19岁就领兵前六部吏部,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罗惠在电视上对豪格说的是对的。多尔衮命太差,豪格命太好。说到打仗,清朝建国之初不打仗的爱新觉罗后代,受的不是委屈或不公正待遇,而是积累政治资本的手段和途径。如果他们不战斗,他们就会受苦。以多尔衮当时的地位,恐怕他是不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他还有一个弟弟,多多最受父母宠爱。当时阿齐格领黄旗,多多领黄旗,多尔衮只有十五牛的战绩。十年元旦迎新,阿齐格和多多分列第六和第七。我不知道为什么,但他没有。

后来父母一天一夜去世,母亲被迫活着自杀。(在回忆录中读到这段话,我仍然感到阴郁。怪不得东华录了相关的话,电视上这段话的描述很逼真。)你要知道他妈妈是中宫达富,相当于皇后。满清殉难的习俗是只做妾做奴,绝不做妻。(后来住在同治的嘉顺皇后也变相殉道,但毕竟没有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当时多尔衮名义年龄15岁,实际不满14岁,而多多刚满12岁。从一生受到万千宠爱的宫女帝子,到一夜之间孤独无助的少爷,在后晋弱肉强食的朝廷中被自己的兄弟侄子(很多侄子都比他们大)包围,他们三兄弟的兵马竟然会招致杀身之祸。更何况大福晋死后被人污蔑为美色奸诈,毛怕留下来会干扰国家政治,使她成为烈士,母亲被逼死,还留下祸国殃民的骂名,教多尔衮兄弟如何难堪。(还好事实记录不真实是舆论。皇太极此举在这里可以算是无银,多尔衮却义愤填膺。因此,当他摄政时,他命令正在修复事实记录的林刚删除这些文字,在他去世前几个月,他的母亲被追封为皇后,棺材被供奉在祠堂。然而,在他死后不久,一切照旧,林刚被斩首。).

多尔衮的两个兄弟虽然被关在宫里,但是有很大程度的监视和防范。如果他们不小心,他们就会被杀死。没多久,阿齐兹王子和多多的两面帝国旗帜就被拿走了,换成了两面白旗,阿齐兹王子的手下被砍掉了不少,当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此外,阿齐格王子野心勃勃,勇敢却鲁莽,多多任性,愤世嫉俗。这两兄弟在利益来的时候会帮忙,但是平时经常会生出很多麻烦。多尔衮夹在中间更是颜面尽失,但他确实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不幸,让皇太极抓不住错误。另一方面,太极帝取得可汗的地位后,当时的支持者认为是有功的,并没有真正臣服。多尔衮非常明确的站在皇太极一边,喊出了尊汗抑王的口号,并且凭借自己的实力,斩断了皇太极的羽翼,除掉了日后强大的竞争对手,取得了皇太极的信任。但是皇太极还是不放心他,退兵三十里上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