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十二五”规划已经给出了答案!富民任务必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作为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中应该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中国每一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就是未来五年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最终能不能解决问题,取决于很多因素,但策划时总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要把“富民”作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十二五是中国60年后的新起点。中国刚刚过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会有新的发展思路。其次,“十二五”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和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就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个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和过去不一样。以上三点决定了“十二五”与之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个区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的是“国力”,“十二五”追求的是“民富”。当然,这并不是说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30年,人民的生活没有改善,而是说人民的财富总体上没有GDP增长的快。况且,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1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很多社会问题都与贫富差距和人民普遍不富裕有直接关系。比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消费和内需不足,甚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因此,“十二五”政策的重点应该转移到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民作为新的思路和策略,围绕如何“富民”做出路线图。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民为国之本。对于“民富国强”的关系,是先民富后国强,而不是相反。其实,很多国家的兴亡史也告诉人们,虽然民富不一定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必弱;即使表现出一定的实力,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内空无一物。只有建立在人民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力量才是根本强大的。因此,中国城市政府需要更新观念,把“富民”作为明确的政策目标和任务。因此,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有必要制定改善福利的长期战略规划。这一战略计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公平和公正的福利国家奠定基础。结构失衡的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富民”。虽然这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它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扩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却没有同步提高?症结在于蛋糕分配不合理。换句话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不是普通民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相关的利益集团,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管理者和员工。政府之所以能拿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随意支配财富,资本之所以能压制大量劳动力,就在于政府权力过大。中国传统上是一个政府大国。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心中都有一个大政府观念。因此,要想改变政府权力过大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就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政治问题来对待,否则,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经济问题来解决就很难了。另一方面,虽然“富民”问题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非常重要,但它毕竟不是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如本文开头所述,从官方角度来看,十二五规划首先要解决的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各种结构形成的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十二五”规划中仍然被列为重中之重,这说明结构性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已经无法持续。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解决起来还是相当困难的,不然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干预不当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其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土地租赁为主要方式,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在这样的增长模式下,经济发展越快,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利润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拿刀切蛋糕,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利益一旦积累,就很难改变。这也是多年来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而且遇到外部危机的时候,就像这次金融危机,为了保增长,结构失衡,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作用会进一步加强。政府改革通过外力推动政府改革。因此,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转变政府的治理方式。如果政府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作用,不把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转变发展方式只会是一句空话。但是,当政府已经成为市场上最大的获利群体,要求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时候就需要依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来推动政府变革。外部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改和补充,或者通过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社会监督,从而迫使政府:(1)转变和减少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2)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力;(3)加强社会自治,将部分行政权力转化为社会权力,使公民能够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这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就建立起来了。应该说,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博弈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来推动政府改革是可能的,而且这种可能性在不断增加。总之,为了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政府有必要形成稳定完善的权力运行机制和框架。当政府以更加规范的方式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会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不需要政府的努力。在这方面,能否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取决于政府改革的程度。& lt/SPAN>。& lt/p & gt;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2011-2015)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全球经济分工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工作生活有什么作用?对于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厅史认为,粗放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建议以经济转型为主线,以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点。专家认为,国家提出的“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将有助于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社保网越来越密,探索城乡社保一体化,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专家建议,适度征收房产税和遗产税,减少创业和就业的税收。通过深化医改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老百姓会少生病,看病更方便,降低医疗费用。人口的均衡发展也要优先考虑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