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的
第一个:孙中山先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20世纪初的中国大地上,民主资本主义顽强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冲破种种羁绊走上政治舞台,新的知识分子群体迅速形成。当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然需要和造就一个伟大的人物——孙中山,他站在革命的最前沿,指引着历史的征程。这一新发展阶段的伟大革命先驱。
孙中山,著名作家,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单县翠亨村。早年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和广州行医。但他为祖国的衰落感到痛心,继而放弃医学,投身革命。1894年,孙中山抵达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革命政治主张,却遭到冷遇。通过这一事件,孙中山明白了“用和平手段是没有办法再来一次的”。从此,孙中山走上了为祖国复兴而奋斗的革命道路。这一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聚集华侨,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钟惺会,提出了“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国,建立联合政府”的革命主张。1895年,广州武装起义因计划泄露而流产,但同时也因为这一事件,资产阶级已经与清政府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打响了民主革命的第一枪。
他首先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的主张;他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奔走;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想着未竟的事业。他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曾自诩为第二个洪秀全,视洪为“第一反清英雄”。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孙接受了西方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的束缚,所以才敢如此自称。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也采用这一理论。至于“孙大炮”,当时政敌孙文的绰号,在辛亥革命前就有了。Cannon在粤语中的意思是“不切实际的人”,暗示孙文的话被夸大了,是不真实的。此外,孙文在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经常在公开场合鼓吹反清,听到的人都畏首畏尾,避之不及,但陈少白、烈烈、杨河岭等都附和,是四大土匪的绰号。在清政府和朝廷的文件中,所有的文章都写在他的名字“文”上,加上三个水部首,就叫。“文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以己身观之,而收物者是?”评论这篇文章的人要么说它“晦涩难懂”,要么说它“沾满了污垢和灰尘”,要么说它“玷污了”。
就民权和人权的概念而言,孙中山首先接受了民权的影响。在他的民权理论形成过程中,人权首先被纳入民权范畴。他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时,论述的大量问题既是民权问题,也是人权问题。由于民权和人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含义有重叠也有相同的方面,所以孙中山乃至近代许多思想家在讨论民权问题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不同程度地谈到了人权问题。孙中山对人权的论述,既有自觉的一面,也有不自觉的一面。孙中山对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理念进行了大量的介绍和宣传,最终服务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民权纲领。
孙中山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民主、平等和民本精神,并结合中国长期封建专制的特点,对中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和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首先,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政治,是因为他对清朝反动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为了挽救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必须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帝制。这正如他所说:“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这是平等自由的公民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要进行政治革命,“说到那个政治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民主宪政。”其次,孙中山认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进步的基本要求。孙中山指出,现在世界发展的主流已经到了民权时代,民主共和政治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应该说,孙中山的上述认识,体现了他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此外,孙中山还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律。《临时约法》肯定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精神和民主精神。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基本法承认主权属于人民。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毛泽东同志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当时是比较好的东西;当然,它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资产阶级的,但是它是革命的、民主的。”其民主共和思想的基本原则具有历史意义。
孙中山基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提出了“五国共和”的原则。孙中山认为,“振兴中华”,坚持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他就任临时总统后,多次表示“五族共和国”是建国的基本原则之一。其根本在于各族人民的团结,其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他说:“国之根本在于民。把汉、满、蒙、回、藏民族团结成一个人,是日本民族的团结。”对外:“和平与和平主义将增加与我们友好国家的友谊,并使中国对国际社会更加重要。”对于“清朝的丧权辱国的行径和排外的心理,应该洗清一切。”“五族共和”思想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在建设统一的新国家的基础上,各民族平等、团结、统一;(2)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大民主团结,其灵魂是人民主权;(三)在民族独立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同一切国家和民族友好相处,反对阿谀奉承、屈辱和盲目排外。
“五族共和”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命民族主义,丰富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内容。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正如孙中山所说的“不以复仇为事”,有利于克服反动统治阶级所制造的民族隔阂、民族不容忍和排外的复仇心态。它在资产阶级革命允许的范围内,把民族问题作为民主革命一般问题的一部分,把反对民族压迫和实现民族平等(包括满族)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把破坏旧制度和建立建设新制度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正如列宁所说:“每一个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都包含着反对压迫的普遍的民主内容,而我们无条件地拥护的正是这种内容。”
在中国近百年的人权思想史上,孙中山的人权思想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深深地打上了民权的烙印,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权思想的曲折历程和艰难险阻。孙中山的人权思想是民权,不是人权。这一点决定了孙中山的人权思想在本质上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一直占主导地位。与此相对应,孙中山民权人权思想自形成以来,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产生了影响。以人道主义为标志的人权思想在本质上是个人主义的。个人主义在20世纪中国思想界一直处于劣势,相应地,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研究孙中山人权思想,不能不在总结近百年人权思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孙中山人权思想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当代中国当然需要研究和宣传民权,但更需要认识和倡导人权。
中国近代人权思想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沿着两条路线:一条是人文主义的思想路线。前者在理论渊源上更多地接受了现代西方个人主义人权理论的传统;后者在理论渊源上更多受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传统的影响。孙中山的人权思想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徘徊在两条路线之间。但是,从整体和结构上看,孙中山的人权思想具有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孙中山的民权人权思想与严复、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路线有很大不同。?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完美。比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特点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陈炯明等新旧军阀的认识不足,对革命党内严重矛盾和分歧的认识不足,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滞后,都是他个人思想和行动的局限。但与旧中国当时的历史范围和社会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他个人的局限都是局部的、无足轻重的错误,并不妨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体方向和历史轨迹,也不损害他创立革命理论、领导革命运动、开创历史新篇章的光辉形象。
因此,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完全达到革命目的,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不是受孙中山个人思想和行动的影响。同样,中国近代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正义而悲壮的革命,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展示了、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所以,中国之所以能够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是因为孙中山不仅是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创造历史的第一功臣,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三民主义,封建主义。
参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个:溥仪
末代皇帝——溥仪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后宣布和平退位。国民政府与清朝谈判,为皇室保留了许多优惠条件,答应付给溥仪年薪400万银元,并同意溥仪保全皇室。1917年,在张勋、康有为等人的支持下,溥仪再次登基,史称“丁思复辟”。在孙中山和段的反对和谴责下,仅12天,“定思复辟”就宣告失败。
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的支持下建立了大满洲帝国,并以康德的称号成为大满洲帝国的天皇。
日本战败后,溥仪和日本人一起企图逃往东京,在机场被苏联抓获。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抚顺战犯管理所一直在进行改革。9月195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获得第一批赦免,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宣彤皇帝名叫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出生于什刹海附近的王春宫。他是道光的曾孙,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重病。光绪皇帝去世的前一天,慈禧太后承受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没有皇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务大臣,商讨建立预备队的人选。当军务大臣认为有内忧外患的时候,他应该是老年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她决定让三岁的溥仪当皇帝,让溥仪的生父载沣管理国家。
然后,光绪和慈禧两天就死了。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正式登基,由光绪皇后玉龙和载沣摄政。第二年,国号改为宣彤,于是溥仪第一次登上了清朝的皇位,即位时年仅3岁。
宣彤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玉龙太后被迫代表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宣布清朝灭亡,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虽然溥仪退位了,但是按照优惠条件,“皇帝”的称号还是存在的。还住在故宫的小院。
他在大学者和侍郎陈的指导下学习汉语,在总司令埃克坦的指导下学习满语,在庄士敦的指导下学习英语。除了看书,就是恶作剧。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在我的童年时代,我有许多古怪的爱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看狗打架,我更大的乐趣就是恶作剧。”比如他曾经想给太监一个油饼,里面有铁矿石,用铅弹打太监的窗户。是出身贫寒的护士王娇教会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
溥仪在宫中退位时,仍沿用宣彤年表,包括内务处、宗族处、刑部和内廷监狱。所以,我送了他一份遗礼,没有换衣服。那些违反国王法律的人将由严惩部处理。袁世凯仍然忠于小朝廷。民国二年元旦,他派人给溥仪拜年。太后玉龙于2月22日逝世,袁世凯发来唁电。国旗降了半旗。
鉴于溥仪的厚颜无耻,元老院于2004年6月1911提出了维护国家体育制度的建议,要求政府控制小朝廷。袁世凯不得不派人向溥仪提出七项“平反措施”:1,尊重中华民国,废除与国家法令相抵触的行为;2.用中华民国年;3.赏赐只能用于家族和宗族,官民只能送礼,不能送礼;4、皇家当局不能向人民发出通告,给予惩罚;5.皇室用的是民国的衣服;6.民国司法部处理宫内犯罪,执事、太监违规由内廷禁卫总长处理;7、内务部、处罚部。
小朝廷内部机构臃肿,开支众多,宦官作恶多端,盗窃成风。溥仪不得不被整顿,革职下狱,裁撤机构,裁减官员。即便如此,资金有限的小法院还是难以维持。溥仪大肆出售宫廷古董,如金器和名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日军将领富原贤二的帮助下,逃离天津,来到满洲。
1932年3月1日,日本支持溥仪在满洲建立“满洲国”。1932年9月,日本签订《日满议定书》,日本政府正式承认满洲国,满洲国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但溥仪始终与日本关东军打交道,全心全意为满洲的最大利益而工作,值得尊敬。[5]
溥仪于1932年3月至1年2月28日在满洲国执政,建立“大同”。满洲国从65438年到0945年在爱新觉罗执政。满洲国已经悄然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GDP在世界上仅次于美、苏、英。
1934年,国名改为“满洲帝国”,名称改为“皇帝”,年号改为“康德”。1年3月登基。“康德”是康熙和德宗光绪的简称,意在纪念和寄托他继承清朝基业的希望。溥仪还是满洲国陆海空三军大元帅,满洲国协会名誉会长。
溥仪在4月1935和5月1940两次访问日本。在新靖满宫,溥仪性情乖戾,对人时而凶狠,时而温柔。他喜欢玩具、高尔夫、网球、台球、弓箭、骑马和自行车、集邮和驾驶汽车。但实际上,溥仪一直在“大吃大喝”,勤勤恳恳地处理公务,使满洲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到1945年,满洲里工业规模超过日本,居亚洲第一。[7]溥仪作为世界级的政治家,上过时代周报,是“远东四大元首”之一。[8]溥仪受到满洲国人民的敬仰。甚至在满洲国崩溃后,还有人在家里挂溥仪的照片。[9]
溥仪王业
1945,15年8月,日本投降,溥仪被迫发布“退位诏书”。日本关东军将领试图逃离日本,在奉天机场候机室被苏联红军抓获。他在苏联被监禁了五年。在被软禁的五年里,我曾经去过日本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去证明日本统治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我的前半生》记录了他人生的这段伟大经历。满洲的溥仪(22件)
二战后,溥仪被认定为战犯。他在苏联赤塔和勃利的避难所里被囚禁了五年。1946年8月,溥仪回到东京,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1950八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接受了十年左右的“革命教育”和“思想改造”。
2月4日,1959,1959收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的特赦,称“该犯已被关押十年。在羁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确有改邪归正的迹象,符合大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关键词:末代皇帝满口谎言
参考: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