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岛的细节

身着蓝色长袍,腰间插着一支笛子,漫步在桃花岛上...这是黄,金庸笔下的桃花岛主人。20年来,临泉县牛庄乡村民陈健仪一直做着同一个梦。

挖坑,种树,住地下洞穴,点柴油灯...为了实现他的梦想,陈健仪在15年变成了一个“野人”。临泉县杨桥镇的一个荒岛,因为他从海上去了桑田。杨桥镇位于临泉县城东15公里处,水陆交通便利。是连接临泉、阜阳、阜南、界首的枢纽,也是历史悠久、商贸繁荣的千年古镇。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减少洪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政府在杨桥镇东北修建了占地360多亩的分洪岛,由泉河、仙河、富林河环绕。岛上地形起伏,多山。

几年后,时任临泉县牛庄乡大队会计的陈健仪带着这里的村民“上河干活”,一看到粉红岛就被她深深吸引。每天晚上,在村民们入睡后,陈健仪喜欢独自在岛上散步,看着起伏的地形和遍布全岛的芦苇和杂草。陈健仪突发奇想:“改造后完全是个世外桃源,专门用来玩的!”回国后,陈健仪把一家人叫到身边,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家人一听,强烈反对。因为陈健仪是当地有名的农艺师,在当时,最先建成的骨架大棚是县里发展大棚经济的典范。同时,他还拥有一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平均年收入一万多元。有轻松丰富的生活,却要开发一个荒岛。家人认为陈健仪“疯了”。家人的反对没能阻止陈健仪开发荒岛的决心。1993年,他以每年每亩270元的价格在粉红岛承包了50亩地种苹果,30年。

没有水,没有房子,没有电,草长得有一人高...分洪岛距离附近村庄约3公里,平时很少有人耕种,岛上更是荒无人烟。为了喝水,他用铁锹在河滩上挖了一个两米见方的坑,半天就能灌满泉水。

为了把荒地变成良田,陈健仪整天拿着锄头在分洪岛上忙碌。当附近的村庄升起浓烟时,陈健仪会在岛上找两个大“土块”,支起一口铁锅,进行一场不折不扣的“野餐”。晚上,他们睡在野草中。

一天早上,陈健仪正在岛上工作。突然,雷声轰鸣,乌云密布,瓢泼大雨顷刻而至,陈健仪被淋成了落汤鸡。“不行,尽快找个住的地方。”大雨过后,陈健仪在岛上漫步。岛上一个陡峭的土坡引起了他的注意。

经过一些计划,陈健仪挥舞着铁锹,开始忙碌起来。几天后,岛上出现了一个类似“洞穴”的住所,陈健仪把他所有的东西都搬进去了。现在,这个“洞穴”因为风吹雨打已经坍塌,陈健仪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地窖做其他用途。在地窖旁边,陈健仪建了三间小瓦房。

他在没有电的岛上生活了15年。因为岛离村子远,供电部门无法架设供电线路。1993到2007年,他住在岛上,柴油灯。

2007年6月27日,在儿子的支持下,陈健仪筹集了1万多元,自己架设了一条供电线路。从此荒岛上有了电灯的光亮和电视机的声音。

蓬乱的胡子和邋遢的衣服。第一次见到陈健仪,感觉他更像是一个蛮荒时期的“野人”,与传说中的“桃花岛主”相去甚远。熟悉他的人告诉记者,在过去的20年里,陈一之一直是这样,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开垦土地和植树上...“20年来,我投入了60多万,也可以说损失了60多万。”据陈健仪说,他在1993的一个荒岛上种苹果时,向亲戚朋友借了20多万元。但由于气候、病虫害等原因,种植的苹果七八年不见效益,亏损严重,无力偿还债务。

为了讨债,债权人先后6次向法院提起诉讼,“外出避债,因此被拘留。”然而,陈健仪说他并不讨厌这些人,只是为他们感到难过。“还债是天经地义的。”

这期间为了省钱,岛上所有的开发工作都是靠人力完成的。当一个人做不到的时候,陈健仪把他的四个儿子都转移到了岛上。挖地、挖洞、运土...几个月后,四个儿子都累得坚持不住了。

一天晚上,三儿子陈峰对父亲说:“爸爸,我累死了。请让我工作。我赚了钱,雇了人帮你!”最后,陈峰报名参军,走上了从军之路。

三年后,陈峰退伍,和几个兄弟去外地打工挣钱。最终,我替父亲还清了所有的债务。无债一身轻的陈健仪于是将分洪岛命名为“桃花岛”。2010以来,陈健仪对桃花岛的开发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岛上修建了道路、环保厕所等设施,并举办了桃花节。

如今,桃花岛吸引了许多游客。春光明媚,黄灿灿的粉色桃花、雪白梨花、油菜花竞相开放。渔民的船在周围的水面上航行。远远望去,码头上大大小小的船只忙忙碌碌,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