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商人尊称范蠡为“商业圣人”
美德是建立强大基础的基础。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于楚国完帝三族。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然而,范蠡从小就喜欢阅读,他在十几岁时学到了很多东西。更难得的不是他渊博的知识,而是他独特的思维见解,能迅速洞察事物的本质,做到受辱不惊,处变不惊。
年轻时,范蠡在周围人的眼中是个疯子,因为范蠡经常与大众观点相左,有时他的话让人惊叹,让人目瞪口呆。所以,接触他的人都说他疯了。其实他有时候不屑与人交谈,更多的时候,他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思考得更加深入透彻,这是别人无法理解的,无论商业还是政治。
当范蠡20岁的时候,他遇到了文子,他们一见如故,他们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伟大的事业,做一些重要的事情。但当时的楚国已经是万国霸主,君主骄横,皇室贵族一党独大,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子去了越南当官。当他们第一次到达越南、范蠡和文子时。越国战败后,许多越国大臣都去了外地或投奔了吴国,但范蠡和文子都依附于越王,因此受到勾践的重用,自告奋勇随勾践去吴国当奴隶。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很有才华。他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并封他为爵。在范蠡不为所动、被奴役的三年时间里,范蠡与勾践夫妻共同劳动,低薪吃饭,时刻不忘与勾践的君主和臣民告别。三年来,他一直尊敬和保护上帝,从不放弃。
事实上,范蠡不仅忠于勾践,而且忠于他自己的人格。在现代社会,范蠡信守诺言、顺境不骄不躁、逆境不疑的性格变得弥足珍贵。即使按照目前的一些价值观,范蠡的表现也只是一种愚蠢的忠诚。其实并不是。范蠡的品格不仅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而且赢得了。在当今的企业中,有许多领导者因为缺乏个人美德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能深刻理解这个道理并亲自去做的人,我想那样做的人不会很多。虽然他们可能会暂时被社会主流思想嘲笑,甚至可能会吃点小亏。但是,最终,还是这些人以德为先。
儒道结合的哲学思考
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是春秋战国及以后历史时期的主流治国思想。即使是一直沿袭至今的道教,也追求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受这种观念影响,道家思想家很少从政。所以,当时基本上没有用道教来领导和管理国家的领导人。
而范蠡却有着开明睿智的胸襟和宽广的胸怀,融会儒道之长,更广泛地吸收百家思想,不囿于百家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特征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就是儒家的贤能勇武,道家也是道家。同时与自然融为一体,适应环境,依托环境刚柔并济。
在政治上,范蠡体现了一种儒道结合的思想和人格特征,只有这样的特征才能带领极度衰落的越国走出困境。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处在复杂市场环境和企业生存困难时期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儒道结合的思维,才能带领企业在逆境中不失意,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客观而敏感地对待屈辱,发现背后的机会。
当吴国还是一个奴隶的时候,范蠡和勾践跪在地上求完美。夫差要出门时,勾践趴在地上,让夫差骑在背上。夫差生病时,勾践为他舔粪诊病,最后感动了太子。三年后,他让勾践和他的臣民回国。这些策略都是范蠡为勾践制定的。
春秋时期有很多政治家,他们是儒家推崇的,有学者的精神,但他们能够适应环境,妥协。几乎没有人想出这样的方法。由于范蠡的运筹帷幄,勾践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忍受巨大屈辱和折磨,在逆境中顽强生存,雄心勃勃,最终战胜敌人,复兴国家的国王。
勾践被吴王释放回国后,此时的越国正处于十万火急的状态,国内饥荒不断,百姓水深火热,外部吴国不断对越国进行监视和打压,周围还有其他诸侯,生存成了问题。如何快速走出困境,变得强大,为国家复兴报仇?在这个时候,范蠡真正显示了他杰出的领导和管理才能。
范蠡、文子策划了“十年教训”等振兴国家、消灭吴九书的战略计划。作为战败国,越国不允许有国防,包括不能建城墙,不能组建军队,不能制造武器。范蠡想出了一些折中的办法:只建三面墙,不建面对吴的那一面,并告诉吴,建这堵墙是为了防止土匪和其他诸侯国的入侵。不想组建军队就偷偷组建民兵”,私下进行训练。每个家庭都有武器藏在家中,一旦发生战争,这些人可以随时参战;如果不允许制造武器,那么炼制地就要搬到深山里,与外界隔绝,通过秘道运输。
勾践回国后,准备在第二年攻打吴国,被阻止。范蠡认为:现在,时机成熟了,条件还不成熟。三年后,勾践再次提出要惩罚吴,再次阻止了他。本以为所有条件优越的国家都与岳建立了外交关系,洪水也就消除了,但此时,时机正好。
七年后,勾践再次提出要惩罚吴,但还是被阻止了。范蠡认为,经过七年的休息,越国的士兵比马壮更强,他们的士气很高。另一方面,打了多年仗的吴虽然还很强,但是他累了,士兵累了,百姓也累了。这个时候人员是有条件的,但是10年后现在还是缺天气。
入侵后,越军攻破吴国都城姑苏,太子还军后,与越国媾和。勾践本想一鼓作气打平吴国,但清楚地看到,虽然此时吴国首都已被占领,但吴国所有的将士和英雄都被夫差带走了。因此,并没有伤害他的生命力。就算他硬拼赢了,那也是个两败俱伤,经历这一击,这才引发了吴。
就像孙子在《孙子兵法》里说的,过去一个好的战士,应该先立于不败之地,在自己的地方等待敌人的胜利而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他能在敌人那里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能立于不败之地,他不能使敌人胜利。因此,范蠡正在等待彻底击败这个敌人的机会。于是双方媾和,退兵至60。
范蠡是典型的集儒道于一身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这从他深谙道家而不拘泥于道家,思想开放而灵活可见一斑。
知道利害所在,知道进退。
吴王夫差彻底失败后,勾践不忍杀他。想给他封地让夫差做诸侯,但是夫差无法接受失败和屈辱。他羞愧的自杀了,验证了那句话:活着就是胜利者。台风过后,小草有资格嘲笑勾践和范蠡的胜利,在他身边倒下的参天大树。也可以理解为道家思想的胜利。
吴国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范蠡被授予英雄称号,在将领中排名第一,仅次于勾践,在数百名官员之上。此时的范蠡并没有被丰功伟绩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形势: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要么躲得远远的,要么周围小国弱小,根本上是对的。
也就是说,天下太平。这时候用高成就盖主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国王感到威胁。另外,经过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勾践是一个能* * *吃苦,不能和别人一起发财的人。他的官位是最好的,大树必然招风。范蠡清楚地认识到,鸟倦了,好弓藏起来,狡兔死,走狗烹。"
当离开岳时,他给写了一封信,陈述了敌人被打败,谋士被杀的真相,并敦促立即离开。不幸的是,文子并没有在高官厚禄面前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仅次于范蠡的文子就被勾践无缘无故地杀死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派,他认为吃鲁俊,偿还君恩,建立。也没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酿成杀身之祸。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性的特点中洞察一切,逃出了鬼门关。如果吕不韦和李斯能像范蠡一样,看清楚利益,不被利益冲昏头脑,也许就不会被斩首。
今天的商业领袖并不缺乏逆境中崛起的精神,但往往是在艰难险阻中狂奔,却在胜利和荣誉面前倒下。尤其是一个企业发展到比较大的规模之后,领导头脑冷静,目光敏锐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在荣誉和利益面前说服自己,懂得进退,在做了一件事之后冷静分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往往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诚、仁、义成就伟人。
带着妻子、孩子和弟子,化名李一子皮,悄悄来到齐国。从此,范蠡隐姓埋名,开始了另一段同样辉煌的人生旅程。他在、齐等地海边买了一些土地,耕种土地,从事捕鱼和开盐场等。范蠡与妻子和孩子一起耕地,穿着布衣,吃着范蠡粗粮。
年初,他与一些农民和商人签订了商品收购合同。到今年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将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购买。如果价格下跌,将严格履行合同价格。因此,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愿意与范蠡做生意,工匠和农民也愿意为范蠡工作。虽然看起来这样会吃点亏,但是有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总成本降低不少。
有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位富翁借了65438+万元。一年后,财主拿着各种借条出门讨债,不小心把包掉到了河里。几十万的欠条和旅费都没了,于是他就去了范蠡家,于是他去了范蠡。没有借据,范蠡
短短几年间,成了齐国首富。据说齐国发生灾难时,灾民听说了他的善举,千里迢迢赶来接受施舍,被后人誉为“富贵贤德”。
消息传到齐王那里,他邀请范蠡入宫拜他为丞相。这一时期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了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贸易往来,抵消了灾年物资短缺带来的困扰,为齐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三年后,齐国富强了,朝野都把奉为神。对于一个布衣人来说,这种荣幸由来已久,恐怕也是不祥之兆。于是,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送给了朋友和穷人,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了齐国。
可以说,范蠡是成功后退役的典范。他知道一切都会逆转,美好的事物到了极致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与其坐等势逆转,不如及时采取主动。这很简单,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因为,一旦成功,人的自信心也会增强,很少会主动退缩。看来商业伦理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企业的发展有时候需要回头反思才能退下来更好的进步。反思是为了更明智,就像范蠡的奔回。这不是道家的消极思想,而是止于知道万物会兴盛,会衰落到顶峰的智慧。
范蠡举家迁往齐国西北的陶笛,又改名为朱公,白手起家,白手起家,白手起家。认为陶地理位置独特,东临齐鲁,南接楚岳,西接秦征,北连金燕。它是世界的中心,非常适合做生意。果然,很快就到了。
大道自然,随波逐流。
范蠡凭借地理位置优势,从事早期国际贸易。对商业贸易的理解是:越国盛产蚕桑,齐国盛产广种薄收和锄地,秦国盛产冶铸赵土木工程,各国各有特长和需要。做生意就是促进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交换需要的商品,同时让所有国家受益,我们自然受益。”同时,范蠡还管理农业育种等等,并总结了很多。
范蠡认为,天气决定农业,天气变化有规律,所以粮食收获的质量也有规律。他根据五行更替,总结出了好年景和坏年景的一般规律。在农业社会中,粮食价格的波动必然导致其他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当时的贸易主要是农产品,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环节,自然获利丰厚。
范蠡总结了根据季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自然特点进行灵活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即人弃我而去,以人带我,顺其自然。"他提出:水是车的来源,干旱是船的来源."这就意味着洪水的时候要做汽车生意,干旱的时候要做船生意,因为洪水的时候,人们往往以船作为交通工具,这就必然导致船的稀缺和价格的上涨,没有土地可供他们使用。
2000多年前,范蠡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判断价格波动。他提出,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它的过剩和短缺来知道价格,即我们可以发现市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基于此,我们调整了下一步的经营策略。他还发现,价格波动和自然规律是一样的,即一种商品涨到极致后的波动规律和振幅极限会下跌,跌到极致后又会上涨,造成其所谓的“一贵一便宜”。
根据这一理论,范蠡提出了一套买卖的原则和方法:价格便宜的时候,就大量收藏,他说像珍珠玉石一样便宜,就是把降价的商品尽量卖出去,把商品像珠宝一样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直到商品价格上涨。范蠡认为,它应该像粪便一样昂贵,所有的商品都应该像粪便一样毫不吝惜地出售。
在今天,这些理论并不深奥微妙,只是一些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但却非常有效。我们往往在华丽的技术和无数的诱惑中丧失了这些基本的认知,在简单的自然规律面前奔忙,而清醒的人却把握住了规律,轻松赚钱。我们不能不考虑那个不发达文明的农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因素,更不用说经济发达的农业社会了。
天下责无旁贷,道义在肩。
有句话叫“无商不奸”,虽然说法有些片面,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古以来,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他们采取了各种手段,比如投机取巧,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哄抬物价,甚至不道德的手段。范蠡不仅使一个绅士赚钱,而且还具有商人的侠义精神。
范蠡认为:能为商人谋利的是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用感恩的心对待人民,回馈人民,人民才更愿意和你打交道。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会用利润回报企业,这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观点不谋而合:天地不为己而生,故能长生。"
虽然范蠡是个商人,但他从不急功近利。他只要求65,438+00%的营业利润,不多拿。如遇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会降低,甚至10%的商品利润率在那个历史时期会很低,因为当时交通极为不便,战争土匪导致经营风险极大。而且从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当时并没有准确的利润率计算方法。因此,范蠡10%的利润应该是毛利率,而不是净利润。
如此低的利润率能让范蠡迅速成为巨头,主要是因为交易金额巨大。其次,资金从不闲置,周转快。范蠡经营的商品从来没有积压过,因为他信誉好,开门营业。更重要的是,他的商品价格比别人低很多,这不仅降低了利润空间,还取决于范蠡的经营理念:人弃我取。
范蠡一生中三次搬家都是为了躲避名利,但名利却一直跟着他。这种辩证的哲学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深思。司马迁曾在《史记》中称赞范蠡:范蠡三迁,名扬天下。“范蠡一生中做过两次最好的官,三次很有钱。他每次忠于世界,都把钱给了世界,但很快他又回到了世界。”
从政时,范蠡追求一个朝臣的忠诚,经商时,他也履行了一个商人的良知。范蠡是一个比胸略大的智者,对世界有悲悯之心。他年届七十,家财万贯,儿孙满堂,88岁病逝。后人尊称为陶朱公。